讓生活有光--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時刻

     從小參加童軍運動的我,深刻體會到儀典的意義。其實,即使不參與宗教祭典或社團儀式,


我們一生中仍充滿著各種形式的儀式——從生日慶生、開學典禮、婚禮到喪禮,乃至於國慶閱兵或全台瘋迷的跨年倒數與元旦升旗典禮,都是人們為了賦予生活意義而設計的典範。

    宗教儀式中最常見的是敬神與祭祖。當我們祭拜祖先時,不僅僅是懷念他們,更是在確認自己屬於一條綿延不絕的生命長河,從而在短暫的人生裡找到延續與歸屬,並賦予生命更深遠的意義。對渴求意義的人類而言,儀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儀式,對需求意義的人類而言,是重要的。

    當儀式進行時,彷彿劃出一片不受干擾的時空,就像是日本動漫中的「結界」,也像是人類學研究發現原住民族裏的「神聖空間」,在這特定的時空之中,我們被迫停下腳步,仔細反省並且回憶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特殊時刻,相遇的每個人、每件事以及每句話,然後我們會珍惜我們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且真心對待眼前的人。

 

  人類學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生命階段的轉換上,儀式是很有用的辦法,人生中有許多「關口」必須跨越。因此在民族文化的演進中,就會設計出不同的儀式,幫忙度過這些關口,緩衝或轉變可能會有的心理困境。以積極一點的角度來說,透過儀式的要求,比如齋戒,比如承諾、比如冒險…讓新的階段與舊的階段之間有一個分界的區隔,讓自己確定,往後的日子的確是不同的。

  這些儀典使個人或團體,把我們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環境結合起來,並且重新看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人及環境的關係,藉此,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也促使我們對生活產生主動而非被動的態度。

  除了這些神聖與莊嚴的儀典,即便是社會習俗的節慶歡樂或個人家族的特殊紀念日,其實也不只是利用過往歷史事件來狂歡一番而已,也不只是再重塑過往經驗,我覺得慶典是將社會共同記憶或前輩的經驗帶到眼前,並不是想回到從前,而是為了照顧現在的人,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

  

而且像成年禮、婚禮或坐月子,這些儀式使人們得以更順利的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緩和我們的焦慮。在南美洲叢林裏有一個部落,當太太懷孕生產時,躺在床上坐月子的不是產後虛弱的太太,而是那位甫為人父的先生,或許男人必須經過「坐月子」這個儀式,才能真切體認到以後所需負起的責任吧!

  認識儀式的力量並且創造自己生命中的特殊時刻,對現代人來說更顯得重要。因為我們都是龐大社會體系裏的一顆小螺絲釘,每天走著相同的路,搭同一班車,做一樣的事,我們生命似乎就在這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一成不變的生活中流逝了,偶爾,在夜闌人靜時會有一絲絲的惶恐與不安。

  儀式是我們改變現狀最好的機會,不必勞師動眾大張旗鼓的耗費鉅資,也許只是一頓特別的晚餐,與親友互贈小小的禮物,寫一封真正的信,甚至只是睡前與身邊的伴侶喝杯酒,儀式串起我們彼此的生命,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當我們願意為生活設計一些屬於自己的儀式,生命便如同有了航向的船,在廣闊的人生之海上自在前行,不再徬徨無依。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