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食與保存期限
以前上超市購買食物時,都會挑選有效期限距離最遠的,直到看了公共電視播的紀錄片「你在浪費食物嗎?」改變了我這種習慣,改買即將屆臨保存期限的食品,因為從影片中得知,超市大量丟棄這些已到期,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而且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也與健康無關。 這些明明可以吃卻在超市被大量浪費的食品原因來自於生產廠商不斷縮短賞味期限,這一方面來自廠商的謹慎(怕萬一消費者吃出問題,官司賠償不完),但是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當保存期限愈短,消費者會丟掉得更多,當然也就會買得更多,這也意味著營業額更高,利潤愈大了!影片中有位心理學家分析說,賞味期只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心安理得的扔掉食物,好繼續出門購買東西。 至於超市通路為什麼會大量丟棄這些雖然即將過期卻尚未過期的食品呢?一方面是因為消費者不太會買這些即將過期的食品,與其擺在架子上佔地方不如自己丟了,另一方面若是整個銷售空間擺得光鮮亮麗也可以促進買氣,提昇營業額。 於是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在還沒被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家庭垃圾裏有將近一成是食物。有研究報告指出,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 食物除了從超市或者我們冰箱中扔掉之外,在產地就被「淘汰」的更是不計其數。這裏所說的淘汰並不是指食物的品質不好,而是食物的外觀與大小不符合全球化運輸體系所需的包裝需求。 比如說,食物銷售廠商不收購彎的小黃瓜,馬鈴薯太大或太小也會被扔掉,因為不好包裝、運送,更離譜的是食品公司居然用電腦化的色彩檢驗系統去比對,去規範蕃茄的顏色,香蕉每一串必須標準化的有幾根,有多重,不准誤差 …. ,田裏種出來的農作物不符合這些標準,就是當場銷毀。商人似乎忘了這些食物是從土裏長出來的生命,而不是從工廠用模子大量製造出的化合物啊! 不過似乎也不能全怪這些商人,因為在全球化的銷售體系中,降低成本是攸關企業競爭力與存活的,只有規模化的「產品」才方便包裝與運輸,減少人工的處理成本。比如說,一貨櫃的柳橙從產地經過 兩千公里 運到歐洲,最後卻直接被丟掉,原因是有一些在運送途中過熟,舖貨到超市,消費者也不會買,但若是要整理挑選出那些過熟的柳橙,卻不合人力成本,企業一算,直接銷毀還是比較划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