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印與兒童自然教育

多年來,荒野保護協會所屬的親子團志工幹部邀請我跟家長們演講時,總會跟我說 : 「絕大部分申請入團的父母都是說看了你的教養書才知道有荒野親子團,因此才盼望著孩子長大可以加入荒野。」 往往我就天真地信以為真,想說,既然大家都看過我的教養書了,所以我演講時只要書中提過的就盡量不講,想不到之前應邀到某一團演講時,最後隨口提了幾個故事,問那一百來位家長有誰記得而願意分享的 ? 結果不管是蚱蜢與蝗蟲,雁鴨的銘印現象或是鮭魚的返鄉故事,居然沒有人看過 ?! 這可真的把我嚇了一跳,對荒野保護協會成立的動機或荒野保護協會為何那麼重視兒童自然教育,這可是非常有代表性的故事,我也在我寫的不同教養書裡,都一再強調的耶 ! 從鼻頭國小沿濱公路回家的途中,一邊想著,有許多我們理所當然以為別人都應該知道的事情,其實並不然,原因很多,再加上在這個訊息太多的時代,每個人又太忙,如何把一些屬於組織文化的 ABC 能順利的傳遞,除了面對面口耳相傳之外,文字書寫收集成冊或許是一個比較簡單且確定的方法,但是及整理成專書,大家有心思有時間去看嗎 ? 當然,多年來我早就了解,想做事的人都要了解,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更沒有什麼一勞永逸的方法,只能一點一滴,不放棄任何機會的努力, 事情才能往前有一點點的近展 。 荒野為什麼那麼重視兒童自然教育 ? 因為生物有銘印現象。 銘印現象是指生物在成長的不同階段會對不同的事物學習辨識有關鍵性的影響。當然,人是萬物之靈,人的大腦具有相當大的可塑性,因此我們不講關鍵期,而用敏感期來稱呼,也就是學習某些事物在某些時候比較有效,過了這個特定期間,效果就會比較差。 人的童年期對土地,對萬物生命,對故鄉感的形成,特別敏感。孩子的感動也和大人不太一樣,我們樂觀的相信,孩子的感動會留在夢中,生根發芽,終究會長成大樹。 我曾多次在荒野的刊物,在坊間報章雜誌的專欄裡,以不同的方式寫出以下的感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