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4的文章

人生三問

圖片
    你是誰?     你在那裏?     你在生命現場嗎?                               -輔大退休老師.謝錦     幾年前曾看了一部印象很深刻的紀錄片,這是幾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回校拍了他們的國文老師謝錦,在 2008 年,也就是在輔大任教三十三年的最後一年的上課實錄。     我相信對於所有剛考上大學的台灣學生而言,一進謝錦老師的國文課教室,一定是場生命的震憾教育。   因為台灣的學生在多年考試壓力以及從小被安排得滿滿的行程,早就養成被動的態度,而且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所謂自由是主動,自主去選擇做一年事,並且承擔之後的所有後果。   為了讓學生「醒」過來,謝錦老師用的方式是很辛辣的,非常直接不留情面,甚至逆向非理性的方式,就像襌宗的棒喝,把學生逼到死角,讓他們醒過來,這和一般我們想像的大學上課場景,完全是不一樣的。當然,不少學生一開始會抗拒,但是就像學期結束學生講的:「謝錦很多時候的話真的是一箭穿心的,一針見血的,還來不及痛就先醒了過來 … 」「如果不是這堂課,我不會意識到自己原本生命狀態的被動與消沈,不會想要改變,不會擁有熱情 … 」。      他想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對於台灣的孩子而言,卻是個困難的挑戰,但是一個活不出自己本質的人,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因此,謝錦常常要學生區分「召喚」、「選擇」與「需要」的差別。召喚是一個人內在最深沉的聲音與驅動力,就是人來到世上,究竟什麼東西在他不必有自覺不必有意識的選擇時,就痴心嚮往,非要不可,並付諸行動的?它來自生命的感動,沒有任何的目的和條件,不需要理性思維,一旦有了它,就會有無可救藥的熱情。   但是如何讓從小不是為自己而學習的學生們,重新找回自己,進...

兒童月刊的小故事

圖片
  李南衡在民國五十幾年時,曾自費編輯、印刷,出版了「兒童雜誌」,印刷編排的新穎精緻,雖然得到大家的讚美,但是只出了三期,背下十多萬元債務,只好結束出刊。 後來他到外商公司廣告公司當創意總監,賺錢還追求夢想所付出的代價。 到了民國六十年,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共取代,退出聯合國後,在美國讀書的留學生想為台灣做點事,就募資創辦了「科學月刊」及「兒童月刊」。 兒童月刊他們找到李南衡擔任主編,他不拿酬勞以志工方式為台灣的孩子而努力,這本雜誌內文共一百二十四頁,雙色印刷,而封面封底及中間四頁,共八頁全彩印刷,整體排版在當時的台灣是非常超品質高水準的刊物。 李南衡用他豐富的人脈以及廣告公司優秀的同事,辦公室像嘉年華會般,每月一次用下班後的時間手工製作這本刊物。那是個電腦還沒有發明的年代,所以編輯工具就是剪刀、刀片和漿糊、鉛筆、沾水筆和黑色奇異筆。 大家一起擠在八德路「科學月刊」的編輯辦公室,看稿、動腦、動手,一整個腕上搞定,可說是「快閃編輯之夜」。 我喜歡這樣的情境,荒野的志工也像是這樣,每個活動的籌備與會議,卻像是快樂的「趕集」,所謂「呼群保義」般的出航。   麥田邊的守護者        「我老是想像有一大群小孩子在一片麥田裏遊戲的景象。成千成萬的孩子,沒有人在旁邊──我是說沒有大人──除了我以外。而我站在一個非常陡的懸崖邊。我幹什麼呢?我必須抓住每一個向著懸崖跑來的孩子──我是說如果他們跑著跑著而並未注意他們所跑的方向,那麼我就從懸崖邊出來抓住他們,那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我要做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那很狂,但這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     年輕時看過「麥田捕手」這部世界名著,書中那位大人眼中的問題少年所講的這段話,一直讓我念念不忘,書暢銷是在浪漫的七○年代,那是理想正在燃燒的時代。      有一本書邀請了許多在那個年代中努力的年輕人與中壯年,談談他們各自的七○年代,我在書中看到林懷民老師的一段述敘:「王渝和林孝信發起在台灣為孩子們創辦兒童月刊──因為七○年代初兒童讀物的極端貧乏──我負責發出募款信。在租來的閣樓裏,我用舌頭舐郵票,一張張寄付我的鄉愁。」   當年他們這群遠赴國外求學的年輕人,為了台灣的孩子...

荒野知己

圖片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時的聲容相貌。 我們都會把超級好朋友稱為知己,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人,其實從好朋友身上也可以看到自我,朋友可以說是另一個自我,至少是人生某個階段的自己。     因此,年少的朋友長大再見到時,往往會提醒了我們年輕時曾有的興趣或理想,原來,不忘初衷也是年少朋友給我們的禮物。     作家席慕蓉有段文字描寫得非常貼切 : 「好多年沒有見的朋友,再見面時,覺得他們都有一點不同了。有人有了一雙悲傷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臉的喜悅,有人卻一臉風霜,好像幾年沒能與朋友共度的滄桑,都隱隱約約地寫在彼此的臉上了。原來歲月並不是真正的逝去,它只是從我們眼前消失,卻轉過來躲在我們的心裡,然後再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容貌。」     以前有首流行歌曲,其中有段歌詞有類似的心境 : 「常常忽然想起年少浪漫的時光,大伙聚在一起做些瘋狂的事情,就算現在還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朋友不會再有,才相聚便分離,散聚容易………」     其實,對於友情,我是貪心的,我想要有許多三十年的朋友!     在塵世裏所有的追求與努力都過去之後,我們可以滿面皺紋,怡然相對,喝一壺粗茶,品一杯好酒,談一些閒話,享受經過沈澱的人生醇味!

不必花錢的教養方法

圖片
  雖然大家都同意:「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但是面對一波又一波的不景氣與企業裁員,當許多人開始為明天的生活憂慮時,對於孩子教育費用的支出難免愁上加愁了!   其實對於孩子從學齡前一直到中學,有非常多公共的免費資源可以提供孩子的學習需求,甚至在課外活動的安排與參與上,也不得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家長多用點心,不花錢的教養方式反而可能有最好的效果呢!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調查研究報告,發現一個人自我評價高低的來源,是根植於幼年時父母陪伴時間的多寡而定。所謂自我評價的意思是不管外在的成就高或低,一個人覺得自己是不是有價值的人的自我認定,通常這也是一個人快樂與幸福感的來源。   若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花很多時間陪伴著孩子共同遊戲共同分享共同學習,那種孩子潛意識中會有「我是有價值的,因為父母在乎我。」但是父母若整天忙著做生意,把孩子丟給外傭或褓母,一年到頭跟孩子沒有多少次交心的談話,那麼孩子即便理智上知道父母忙著賺錢沒辦法陪我是為了我好,但是潛意識裏卻會啟印下:「一定是我不好,所以不值得父母親花時間在我身上。」   這種童年的欠缺會形成一輩子心理上的黑洞,我想有許多人永遠不滿足地在追求金錢與浮泛的虛名,或許都是在填補這種內心的渴望吧?   因此,當父母因為不景氣或少了加班應酬而多了回家陪伴孩子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說,反而是非常好的瀰補機會。     孩子的學習分為課本知識學科以及課外活動與人格生命態度等兩大領域。   以上課的科目而言,若是我們沒有錢讓孩子補習、請家教或上才藝班,該怎麼辦?尤其有人說,城鄉差距的關係,若是孩子碰到不盡責或沒有能力的老師該怎麼辦?   其實這些年,從政府到各個民間公益團體都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許多影音教材的製作。我們可以上網進入教育資料館網站,裏面從幼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每個學科,每個章節除了文字教材之外,還有邀請最棒的老師錄製了生動的教學影片,除了可以點進去線上學習之外,甚至開放下載放在自己的媒介上隨時隨地研讀。   教育部網站裏也有許多很棒的資料庫可以使用。記得以前曾經到教育部參加一個會議,討論該如何使用與推廣中小學的題庫教材。這是政府為了顧慮經濟情況不佳的家庭,沒有錢買坊間出版社出的測驗卷,於是教育部花了不少經費邀請老師針對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分冊分章節出測驗卷,這...

準備一個人也快樂的環境

圖片
    最近有個媒體對不同世代的人調查退休的準備,發現五十歲以下的族群有七成準備老後跟朋友住在附近,而六十歲以上有半數想跟子女一起住;看來較年輕的族群已經體察到時代的改變。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在世界各地發生——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中,台灣的統計,在 2017 年的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     著名的舞蹈家紐瑞耶夫說 : 「家,是有人在等你的地方。」他的意思是家裡若沒有家人在等待,那回家也只能說回住的地方,那只能說是房子、屋子,而不算是家。     可是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期待已經不切實際了,如今我們要打造一個人也開心幸福的家。     在過往,會一個人居住大概都是處於人生過渡時期的暫時狀態,比如讀書時住在宿舍,或者剛開始工作在成家立業前暫時租個套房住,但是現在的單身戶多半已是永久的住宅,因此要思考往後生活的需求,好好地規劃使用。     首先必須「斷捨離」,保持清爽的居住空間,這幾年市面上談透過整理房子來整理人生的書非常多,應該要找幾本來試著做做看。     再來就是要想清楚這個空間要住多久 ? 因為人生不同階段需求是不同的,如果打算住到很老很老,那麼就要先預防萬一行動不便時,這個房子還合不合住 ? 是否該及早改造成無障礙空間 ? 或者需要人照顧時,是不是有先預留一個空間讓看護可以休息 ?     最後也得考慮,居住空間不只是讓我們睡覺而已,如果能將自己的興趣或喜好也在這空間完成,那是最棒的,而且假如能將空間規劃成能邀好友一起來共享,更能增添生活的樂趣。     一個人住無拘無束,很自在,也很開心,這是身體健康而且事務繁多,在外工作或人際往來很忙碌時,回到只有一個人的住家可以享受寧靜,真的是很棒的事。但是如果年紀漸長沒有外在事物在忙,那麼一個人的寂寞如何排遣 ? 或者遇到生病或意外,呼天天不應時,如何確保安全 ? 當我們在打造一個人的家時,內心難免有這些隱憂。     面...

寫作方法

圖片
  寫作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真生活。     我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關不關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對自己周遭環境的變化好不好奇 ? 古人說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同情,理解,思考與反省,這四個習慣是寫出好作品的基礎,而不是背範本套佳句。見多識廣的閱卷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補習來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的內涵。       有位學測的作文閱卷老師,提供了以下不失分或者可以增分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儘量少用立可白,也就是在考卷上塗抹過度,到處都是一塊一塊白色補丁,閱卷老師還沒有看內文,心中評價的等級就先打折扣,當然,字跡也要力求整潔。     錯別字要儘量避免,沒把握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字就改換成其他字句,同時不要寫贅語、套用現成的陳腔濫調,不少閱卷老師對這些廢話是很反感的。     最重要的是要仔細看清楚題目,是語釋還是擴寫題,字數或行數不對,寫得過多或過少,依規定都會扣分降級。文不對題最致命,可能就整題作廢零分;也要注意不能在文章中因為各種原因不小心透露自己的名字,即使因文章內容需求出現的對白或稱呼也不能寫到名字。     適當的使用成語有畫龍點睛之效,但過度使用 ( 比如同一段出現二個以上,或者整篇出現了四、五個以上 ) ,反而失去新意,落入陳腔濫調的感覺。     儘量說故事,真誠的心意會感動人,成績也會高。   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      從學生時代開始,除了課程上應付考試或專業上所看的書之外,休閒的閱讀習慣至今都沒有太大改變,大約六至七成的閱讀時間會集中在二至三個主題,其他三至四成時間就隨手亂看。     主題的選擇依當時的興趣或關注,不是刻意挑選,而是後來整理閱讀書目時才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脈絡,至於每個主題持續的時間少則一年二年,長到三年五年,沒有很明確。     倒是在十多年前開始出書後,這種主題閱讀就比較有計畫些,若預定寫那類題目,通常就會...

氣候變遷下的秋天

圖片
  今年的秋天不像印象中秋高氣爽適合登高望遠的好時節,一方面是接二連三的秋颱來襲,另外是東北季風帶來綿綿不絕的陰雨天。 過往台灣的秋天是一年氣候最穩定晴朗的季節,因此許多戶外的大型活動都在秋天舉辦,同時幾乎大部分學校的校慶運動會、園遊會也都在 11 月前後,但是今年的天氣都讓活動主辦單位傷透腦筋。 比如在 10 月底辦的台東池上秋收音樂節,連辦 10 年,今年第一次遇到大雨,而我們一群朋友原本已挪出三整天要去走淡蘭古道,也因為颱風而取消。 我想,早些年我們摩頂放踵奔波於各政府單位演講,提到的全球暖化會造成的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已成為現在進行式,相信每個人也都感受到了。 今天也看到外電報導,這幾年亞馬遜河雨林地區連續歷經大規模乾旱,今年七月至十月的乾旱狀況是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連續五個月完全沒下雨。 雨林不下雨,也造成亞馬遜河沿岸的某些地區的河岸出現「沙丘」,土壤乾旱成沙,因風堆積成沙丘。以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就曾說明,雨林的土壤其實是很貧脊的,因為雨林的豐富就都在雨林本身,當雨林的樹木被砍伐或焚燒掉,雨林就不再下雨,土塊也就死掉了。 今年秋的陰雨,恐怕也讓很多人情緒低落。有一種病,稱為「季節性憂鬱症」,通常發生在天氣轉涼日照減少的秋冬季節,會產生悲傷、空虛、懶洋洋對什麼事都沒興趣,也很容易吃太多睡太多,但是反而感覺到疲勞沒精神。 要克服這種少了陽光的季節性憂鬱,就要儘可能多接觸陽光並且多運動,同時要有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均衡的飲食與規律作息,以免原本只是在季節轉換時出現的短暫症狀,變成長期的憂鬱 ! 後面附上寫於 2009 年的有關熱帶雨林的文章     為什麼吃漢堡會破壞熱帶雨林 …… 部分摘錄。 很多年前,有一個叫做「雨林行動網」的國際環保團體,發起了一項抵制、抗議速食連鎖店的活動,希望他們停止使用來自中南美洲所進口的牛肉。在抗議文宣上寫著:「為了在一塊漢堡上少花五分錢美金,而失去全世界一半的雨林,值得嗎?」     咦?便宜的速食和雨林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大部份的人都知道,熱帶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科學家相信全球半數以上的動植物,都存在於熱帶雨林中。目前大部份雨林位在中南美洲,但中美洲在一九五○...

共享幸福的傳家菜

圖片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了好幾道看起來頗費工夫的菜餚。     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 : 「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的。」     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是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秘方及內功心法。     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的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還來的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     尤其自古以來華人總是很在乎吃飯這件事,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 :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 : 「禮之初,始於飲食。」     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 !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道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的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     只可惜,現代人生活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又太方便了,所以能夠全家人在...

糾集好友同居共老

圖片
  最近有一個媒體針對不同世代的人做了一份調查,發現六十歲以上的族群已有三成多退休後想跟好朋友住在附近,至於五十歲以下的人就更多了,居然超過七成,基本上這些較年輕的人已不寄望老了能跟孩子一起住,當然,這也反映如今很多人不婚不生,即便有孩子,也務實地知道在全球社會變遷之下,三代或四代同堂,已經是即將消失的社會現象。     最近這幾年,只要是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或剛遇到的新朋友,都會問我 : 「你們在台南要蓋的蝸居,現在進行的怎麼樣了 ? 」這個好奇,是來自於掛在網路上的一部微電影——李偉文的退休進行式。     這是遠見出版集團在 2014 年 8 月的年度特刊主題「養得起未來」所搭配拍攝的影片,短短不到三年,單單網路上的點閱率已超過一百六十萬人,除了顯示大家很關心退休這個主題之外,也期待能用正面,甚至浪漫一點的行動來準備自己的下半生。     故事的緣起來自於我們 2012 年底旅行到台南,在談到老後的生活時,當下就有人起鬨我們退休後一起搬到這裡來住吧 !     說起來也是緣分吧,過沒幾天,就傳來一塊巷弄裡的土地,幾位地主已高齡九十歲有意出售,用電子信件徵詢同行的老友,立即就有十來位響應,很快的錢收齊就買下這塊地,開始建築我們的「蝸居」夢。     人生真的很奧妙, 2012 年 12 月到台南旅行, 2013 年初買下土地,並且以我們近年旅行「蝸行」為名,希望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慢慢且確實地走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將這塊地命名為「蝸居」,然後 2014 年遠見雜誌拍紀錄片, 2017 年台南市政府居然很巧的將蝸居的巷弄,命名為蝸牛巷,除了巷口做了雅致的門坊標誌外,整個巷弄街區的地面與牆壁重新整理並裝飾許多帶有蝸牛意象的圖形或裝置藝術。     這是因為出生於台南的前輩大作家葉石濤生前曾住在這個巷弄內,並且多次在文章中提及他住的小小的房子為蝸居,並將這條小巷命名為蝸牛巷的緣故。     當我們這個屬於二十一世紀的「蝸居」買下後,就積極的討論並且設計,營建屬於這一代人的退休夢。其實週遭有很多朋友退休後想搬到山裡面或蓋一座夢想中的...

滿足這樣就好的極減力

圖片
    這幾年隨著 「斷捨離」的流行,企業似乎也在思考「極簡」的力量,從賈伯斯蘋果手機極簡卻又顯得高貴的外型,強調減法哲學的「極減力」的思考,也是時勢所趨吧 !     尤其在這個過剩的社會,什麼東西都過剩,都太多了,訊息太多,商品太多,功能太多,全世界所有企業,還有透過社交平台裡無數的人,都想吸引你的注意力,愈多元的意思也就是愈複雜,我們的大腦與心神早已乘載不了這麼多擺在你眼前—「任君選擇」的無數可能性。     多年來心理學實驗就一再證明,過多的選項反而會讓我們的滿意度下降,而不是更快樂。何況現在消費者還沒有想到的要求,就已經被過度滿足,就像一個早已吃飽的人,還要強迫他吃完桌上的菜餚,我想,即便眼前是山珍海味,也會只想吐吧 ?     非常多年來我們已知道,任何電子產品雖然擁有十種、二十種,甚至三十種不同的使用功能,但是我們常用的,會用的,就是主要那一、二項用途。在這社群分享的時代,比起功能繁複、品項眾多的加法企業,用極簡且目標明確的減法企業,反而容易獲得消費者的好口碑,因為簡單且明確,容易被語言或文字描述,也容易被記住,更重要的,容易輕輕鬆鬆的透過社群平台分享與介紹給其他人,相反的,一個太複雜,太難被具體描述的產品,也很難被人分享與推廣。     因此,新的行銷概念也已經不再是「多了這個很棒」而是「這樣就好」,不附加太多複雜的機能,只留下最基本的功能,突顯商品的本質。     「極簡力」這本書裡介紹了二個很有趣的例子。     一個是鶴岡市立加茂水族館。這是一個小型的水族館,場地小經費有限,無法展示品類完整的水生動植物,於是這個水族館選擇就只單單展示水母這項目,其他水族館必備的什麼海豚、企鵝或者漂亮鮮豔的熱帶魚,通通沒有,整個水族館就只有水母,各式各樣的水母。     其實水母壽命不長,平均頂多才四、五個月,如何繁殖也是門學問,但是當克服技術瓶頸後,整個水族館到處都是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水母,優雅的飄浮在水槽裡,很具療癒的效果,因此就一炮而紅,而周邊商品也帶來更多的收益。   ...

難以割捨的棄書斷捨離

圖片
  對於喜歡閱讀,連帶喜歡買書的人而言,家裡書滿為患是最頭痛的問題,很多人是家裡被書淹沒到寸步難行才下定決心要把一些「用不到」的書處理掉。 但是人就是這麼奇怪,很多書也許堆在箱子裡十幾二十年沒動過,可是一旦要扔掉,卻又捨不得,覺得應該還會想看。有道是「擁有時不覺得自己擁有,等到失去時,才發現自己少了些什麼」,捨不得之心就此升起。 記得多年前看過台大哲學系傅佩榮教授描述他的棄書運動,他在美國耶魯大學讀博士,四年下來帶了五十箱書回國,但是這些書大多數安安靜靜擺在書櫃裡,一待就是好多年,不曾翻開過。直到要搬家了,才有機會再度檢視這些書,雖然當初信誓旦旦會好好閱讀這些一本一本買來的書。 因為書太多,新家的書櫃無法容納所有的書,於是傅教授勉強自己進行「大規模」的棄書運動,並且訂下三個原則,第一,所有雜誌類的書都不留,因為圖書館的收藏又多又完全。第二,非自己研究領域的書都放棄,因為術業有專攻,還是崇本務實為要,第三,十年以內自己不會用到的書,也只好忍痛犧牲了。 看他訂的原則其實還蠻嚴苛的,可是當一本一本篩檢後,你猜去掉了多少本 ?     五箱 ! 五十箱多年前帶回國沒看過的書裡的五箱 ! 在感慨之餘,他有二點心得,一是要想辦法閉關念書,減少甚至停止一切外界閒雜活動,二是小心選擇新書,否則舊書尚未念完,新書又湧進來,實在沒完沒了。            傅教授的心情感言於我心有戚戚焉,讓我在面對書籍的整理時有點同病相憐的安慰,但是實際上幫助不大。因為再捨不得,還是要勉強自己真真實實地把藏書逐步的處裡掉。 雖然過去幾年,已經送走大約七、八百本書,其中將近一半是送人,另外一半是送資源回收。但是最近老婆大人下最後通牒,要我今年底前將家裡公共區域 ( 客廳 ) 地上堆疊的書都弄不見,書只能擺在書櫃裡, ( 我書房堆疊的暫且先不管 ) ,因為她退休五年後的現在,從辦公室帶回數十箱資料快整理好了,屆時家裡恢復原狀之後,或許可以重新開放。 把客廳地上的書弄不見其實很簡單,大約只要花個十來趟,每次到診所時搬個幾箱就行了,問題是診所可以堆書的地方也都堆滿了,無論如何最後能留在身邊的書,還是要有個總量管制。 而且年齡愈來愈...

北埔姜阿新洋樓裡「長屁股」的賓客們

圖片
     前天晚上從雍熙口中學到一個客語發音的詞 「長屁股」,意思是話太多不肯走的客人。     前天下午二點在 北埔姜阿新洋樓 舉辦的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從台北出發的一行人,我、蘊慧、淑媛與 B 寶在新竹與 A 寶會合後,一點多就抵達熱鬧的洋樓,四處與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們聊天,二點新書發表會正式開始時,新竹在地的國香與玉堃賢伉儷也趕到了。    新書發表會的來賓與作者致詞完後,惠慶的大姊介紹了北埔另一棟著名老宅 「水堂」的主人讓我們互相認識,這位退休的地方公務人員及斜槓攝影師,熱心的帶著我們參觀平常觀光客不得其門而入的老宅。     看完水堂老宅,我們一行六人到 「水井茶室」品嘗來到新竹北埔必喝的在地美食―擂茶及客家麻糬。     等回到姜阿新洋樓,新書發表會活動已結束,賓客皆已散去,我們這群 「長屁股」的老朋友總算可以跟惠慶雍熙的家人們好好聊聊。     雍熙特地為大家開了洋樓旁老屋的 「包廂」,一間和室房供我們泡茶聊天。走廊過道惠慶的家人們來來回回進進出出收拾整理會場的器物,在經過偶爾探頭跟坐在包廂內的六個「長屁股」打個招呼、聊個兩句話。蘊慧發現,我們坐在和室房望向走廊,好似坐在包廂位置看著舞台 ( 長廊 ) ,非常有趣。惠慶的妹妹,惠琳不時探頭進來,拿來一盤又一盤的甜點茶食,至少有四五趟,拿了六七盤招待我們這群「長屁股」。     聊到五點多,眾人原本想應該要打道回府了,但是因為 B 寶從來沒有參觀過洋樓,雍熙、惠慶特別為她再打開洋樓的燈光設備,為 B 寶導覽。到了洋樓的二樓,側邊走廊擺了一架老舊的鋼琴,惠慶打開這架已有九十多年歷史的鋼琴,坐下來彈了 「威尼斯船歌」。    惠慶小學二年級時,因家裡突遭變故,全家被趕離洋樓,到台北租一間小房子,姜阿新的獨生女,惠慶的媽媽,從一個千金大小姐轉身幫人繡學號賺錢貼補家用養育六個子女。即便在如此艱困的情況下 , 還是支持惠慶學鋼琴,起初是小小年紀 ( 小學二年級 ) 要自己搭公車去朋友家借鋼琴練習,從小二暑假一直到國一。後來連借鋼琴練習也有困難,就買了這架二手的鋼琴,當...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

圖片
  你知道台灣出版界,最年長才出道的作者是誰嗎? 作者的第一部出道之作【茶金歲月】,出版後立刻進入暢銷書排行榜,在這出版業不景氣的時代,早已銷售破萬本。 書籍改編的公共電視時代劇【茶金】,更帶動新竹北埔老街的人潮洶湧。 時隔三年,這位 98 歲的作者廖運藩先生又出了他的第二本書 -- 茶金歲月前傳【生徒年代】。 昨天下午在故事發生的真實現場 -- 北埔姜阿新洋樓的庭院,舉辦【生徒年代】新書發表作者簽書會,看到 98 歲的老先生一絲不苟認真地為每本書簽名,而現場排一長列等著簽書的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在相距隔了好幾個世代,六七十年歲月的作者與讀者的相會,在旁邊看了都非常感動。 很感謝廖伯父能為台灣留下這一份珍貴的紀錄,在第一版的推薦序裡我曾說,這是一部【民間版的史記】。如今這本【生徒年代】的出版,補足了二次大戰前台灣的庶民生活,這兩本鉅著值得大家典藏。   生徒年代新書發表會 致辭       很開心今天能在這個這麼美好的地方參加這一場溫馨的聚會。     內心除了開心,還有感謝以及深感榮幸的心情。     在此要向廖伯父致上最深切的謝意。     十多年前齊邦媛教授以自傳 「巨流河」紀錄二次大戰前後,有一群人在那巨變的大時代中,顛沛流離來到台灣的故事,當時就盼望著,在同一個時代,但不一樣的環境中努力生存的前輩們,是否能如同巨流河般,為有緣匯聚到台灣的不同族群,留下真實的紀錄。     很感謝廖伯父實現了當年私心的盼望,從茶金歲月到生徒年代,建構出二戰前後台灣本土產業發展與興衰過程,以及庶民的點點滴滴,真可說是現代民間版的史記。     另外深感榮幸的心情是,我們今天能夠站在歷史現場,見證到台灣善意奇蹟的展現,並且在此時此地參與歷史的時刻。過了二、三十年,當年輕朋友或家族晚輩聊到北埔姜阿新洋樓與廖運藩先生的傳奇故事時,我們可以說,我們在那個歷史時刻也在現場。     當年遭遇銀行查封的北埔洋樓在眾家姊妹們集資購回,失而復得及修復過程的諸多 「奇蹟」,並且承襲祖父關注偏鄉教育之精神,成立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