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5的文章

不喜歡?多看幾次就會喜歡了!―京極夏彥的閱讀建議

圖片
  日本妖怪及推理作家京極夏彥的幾本大部頭著作,如「魍魅之匣」、「姑獲鳥之夏」我很喜歡,推理故事中涵藏了大量有關宗教民俗及文化的知識,看了非常過癮。 原本以為學問淵博的他會很嚴肅,但是從他對學生的演講中,發現他其實是個很有趣的人。 他鼓勵學生盡量多多閱讀,而且最好什麼題材都看,有多少本書就有多少人生,不管是什麼書,先拿來讀一讀、翻翻看再說,要是看了覺得無聊,那不看就好了嘛。 不過,他話鋒一轉,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一本書是無趣的,因為任何一本書、一部電影,假如沒有兩個人以上覺得作品內容有趣,那麼作品是不會推出的。因為一本書到出版發行之前,一定會經過好幾個人閱讀,都覺得內容挺有意思的,才會被推出。 假如我們讀了那本書,卻覺得內容很無趣,這表示我們缺乏那些人所擁有欣賞那本書的感性。只要讓自己擁有欣賞玩味書中樂趣的態度,那麼原本以為單調枯燥的內容,經過仔細閱讀,最後一定也能樂在其中,這一切關鍵在於閱讀者抱持的感覺和態度。 京極夏彥舉例子,說他以前看一部電影「西伯利亞超特急」,覺得超級無聊,但是後來電影居然拍了續集,然後第三集、第四集,他嚇了一跳,這部電影能拍那麼多續集,一定有很多觀眾喜歡,他因為自己沒有辦法從這部電影裡得到樂趣而深感慚愧。 於是他去買了錄影帶,看了第二遍、第三遍,還是覺得很無趣,於是又看了第四遍、第五遍,當他看了又看,看了很多次,忽然間發現 : 「咦 ! 這個有意思 ! 」於是把全套都買來,當他掌握到欣賞這部電影的風格與趣味之所在後,現在每次重看也都能從中得到很多樂趣。 我相信現代人絕不會像京極夏彥般,給一部作品這麼多次機會,在內容產業大爆炸的這個時代,聽說現代人只願給影片幾分鐘的時間,在這幾分鐘甚至只有幾十秒的時間裡,若沒有吸引他,就直接滑掉,看另外一部了 ! 不過京極夏彥的經驗,的確可以給我們很大的提醒,只要調整心態,放下既有的成見,就能想辦法從任何作品中看出趣味;甚至擴而大之,對自己遭遇的任何處境,也能從中感受到樂趣,「美麗人生」電影裡被關到納粹集中營的父親跟孩子說 : 「我們正在玩一場闖關的遊戲」,這是最極致的示範了 ! 同樣處在一個小房間,囚犯的「被關」跟宗教大師的「閉關」,兩者的差別就在於心態。 隨手拿起任何一本書試著讀讀看,誠如京極夏彥說的 : 「書中有另外一種人生,這個艱難困頓的人生現實之外,一個人...

找到懶得斷捨離的好理由

圖片
  過年前通常是一年一度大掃除的時刻,以往只看重在清理平常不會特別去碰到的死角或閒置空間,但是這幾年 「斷捨離」風潮盛行,大掃除就會加上將多餘的物品處理掉的任務。     但是要丟掉還好好的東西,總是心疼捨不得,使得大掃除成了一件耗費心神、令人逃避的事。     最近看到日本著名作家京極夏彥給學生的演講紀錄,主題雖然是在談論語言、文學、與書寫,但是其中提到了 「整理整頓是人生第一要務」這一段落,順帶提到關於斷捨離的看法,跟主流的想法完全不同,非常有趣也引人深思。     他認為 「整理」並不是指扔掉東西,把物品一件一件捨棄,扔掉是不對的,以為把物品扔掉就沒事,這叫做放棄思考。假如會為了捨棄物品而傷腦筋,那還不如用腦子想一想,有什麼法子能把物品整理好,又不必扔掉它。     他說 : 「要是有那個閒工夫花腦筋去煩惱東西是不是必要,還不如花時間在收納方面吧。當初就是因為有需要,你才把東西買下來的嘛,或是因為太想擁有它,所以就買了,因此還是花腦筋想想怎麼做,才能既保留物品在自己身邊,又能把它放置妥當吧 ! 」     京極夏彥還批評那些喜歡斷捨離的人,很多都是愛買全新物品的人呢 ! 他進一步分析 : 「那些把東西全扔了的人,藉口說,身邊一旦放放著這些東西,就會產生對物品的執念,執迷和依戀不捨,要斬斷這種執念和執迷,最好捨棄全部的物品,沒有物品,就不會有執念、執迷了。但是非得讓物品從眼前消失,否則自己就無法感到舒暢,神清氣爽,難道就不是另一種執迷嗎 ? 這種執迷,跟東西有無是沒有關係的。」     他主張該好好整理的,應該是自己的腦袋,整理分為空間物理性的跟腦中概念性的,比如有人房間東西放得亂七八糟,但他對於東西擺放的位置都一清二楚,就是因為他做到概念性的整理。     他認為只要確實地整理,再多的東西都能收納好,比如說,他在只有六張榻榻米的空間收納了許多書,而且還能在其中過生活。後來要搬家了,專業的搬家公司事先來估價費用。     結果搬家當天,工人把書一本一本裝進紙箱裡,冊數多到他們預先準備的箱...

讓陽光穿透而過的玻璃

圖片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曾這麼自我期許:「我在有生之年只想誘導人們,觀賞大自然的可愛,我雖特出卻微不足道,我願做一片玻璃,供陽光穿透而過。」我也希望我的文字就是那一片讓陽光穿透而過的玻璃。   回想自己這些年來的所謂『寫作』,到底是如何而來的?   有人形容,作品的產生有所謂卵生與胎生。胎生是經歷某些情境或遭遇,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也就是原本無意為文卻欲罷不能。卵生就是丟給你一個題目,要你就著題目孵出一篇文章來,一般的聯考作文當然是標準的卵生。   業餘作家的文章恐怕是胎生較多,若是寫出一定的習慣,卵生的機會就會逐漸增加。我覺得除了卵生胎生之外,還有一種卵胎生,也就是雖然是『有意識』地選定一個主題,但是也會花時間就這個領域去體驗生活,然後再形成『不吐不快』的感覺而發之為文。   因此胎生可以說是由具體(感受)出發,然後寓抽象意旨於具體,卵生則先有了抽象意旨要呈現,再出發去找例證的過程。   我覺得這些年我寫的大部份文章,尤其與自然生態或環境保護等文章,大概都是卵胎生,至於風花雪月的則是胎生,當然,別人的邀稿,或幫別人寫推薦序,就是標準的卵生了。   不過,無論如何,寫作是生活的副產品,假設生活是甘蔗,那麼寫作則是蔗渣,是認真愉快地享受過生活之後,自然而然剩下來的東西。   就如同余秋雨所說的:「寫作人一專職就高明不到那裏去了!」這句話其實也在勉勵各行各業的人,生活或閱讀之餘若有心得,就可以提筆為文來分享給大家,不要害怕『創作』這兩個似乎被神聖化的字。   只要一提筆,許多原本似乎不存在的想法就會源源而出,如同佛洛斯特所說的:「在我還沒有看到我寫的東西以前,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   其實,對於出書,我的心情其實是很矛盾的。荒野成立以來,為了推廣保育的理念,匯聚民眾的善意與行動,累積出改變的力量,不得不印了很多出版品,包括我自己也出版了一些書,消耗掉不少自然資源。常常提醒自己,一定要確保任何出版品能發揮最大的效益,同時也惕厲自己,要更用心保護我們的大自然,假設一棵樹木因我們而倒下,我們有決心一定要保護下一片森林以為回報。   大學國文選錄的文章 前幾天收到專出大學用書的五南出版社寄來的大學國文第二冊課本,因為在第 11 課收錄了我一篇文章「爬樹叔叔」。 這是國文課本的課文中收錄的第九篇文章,...

幸運遇見蛇

圖片
  今年是蛇年,很多人怕蛇,有點歇斯底里地怕蛇,因此有些學者認為很多人與生俱來怕蛇是自遠古時代,人類棲息在樹上,會爬樹的蛇是少數會讓人致命的生物,這種恐懼就在人類潛意識裡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了。 其實,蛇在許多民族的傳說中,具有神聖的地位,除了原住民中的排灣族和布農族以百步蛇為祖先外,漢人的傳統神話中為傾斜的天空補破洞,然後捏土創造出人類的女媧,就是人首蛇身的女神。 以佛教立國的泰國,數萬間廟宇也幾乎都塑有蛇來守護,這條有點像眼鏡蛇的 Naga ,據說曾在佛陀講經時為祂遮風避雨,因此至今在佛教裡代表著守護和力量。 蛇在埃及也象徵生命以及再生的能力,古代人認為它們在蛻皮後成為一條新生的蛇,好像是可以死亡之後的重生。 古埃及神話的看法跟古希臘神話的看法很像,在希臘神話中,蛇是智慧的象徵,也代表生命的復甦,因為蛇會蜕皮、蜕皮之後的蛇更亮麗有精神,因此也象微神祕的療癒能力。神話中的醫藥之神手持著代表權力的手杖,上面就盤繞著一隻蛇,所以自古蛇杖就是醫學的標誌。 古代埃及以眼鏡蛇為聖神,象微權力、尊貴以及榮耀;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濕婆的化身也是眼鏡蛇呢!還有,中美洲墨西哥的原住民崇拜響尾蛇。 蛇對於人類而言,真的是又怕又敬的生物。 台灣有很多蛇,種類也很豐富,但是這些年似乎比較不容易看到了,二十多年前在社區附近散步時,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機會,在產業道路上會發現被車子輾死的蛇,但是現在很少碰到,我猜是路旁的水溝都鋪上了水泥及加蓋,甚至連小野溪也全部水泥化了,青蛙不見了,所以吃青蛙的蛇也少了。 台灣本地的蛇有五十二種,其中二十二種有毒。在早年,的確很多人被毒蛇咬死,台灣第一個醫學博士杜聰明教授在六十年前的研究,被毒蛇咬到,有將近四分之一的人會死掉,每年都有數百人。但是最近這幾十年,幾乎沒有聽說有人被蛇咬死,一方面蛇愈來愈少,另一方面醫院愈來愈多,即便被很毒的蛇咬到,三到十個鐘頭內送到醫院治療,大概都不會有生命危險。我曾經看過研究報告提到,台灣被毒蛇咬到有一半是龜殼花,而且大部分是在家裡被咬到,因為龜殼花喜歡吃老鼠,所以會爬進人的住家。另外有三分之一是在野外被青竹絲咬到,因為青竹絲喜歡吃青蛙。 小王子這本書一開始作者畫了一個插圖,蛇把一隻大象吞下去,成語裡也有貪心不足蛇吞象。 蛇的確是可以吞下比牠身體寬大許多的食物。很多年前我到馬來西亞婆羅...

過年跟長輩學做一道菜

圖片
  假日到朋友家聊天,時近中午,從廚房傳來一陣聲響後,他們正在大學讀理工科系的兒子居然端出了好幾道看起來頗費工夫的菜餚。     訝異之餘不免追問,這個一般人眼中的理工宅男,如何學會這些有點難度的菜色,他有點得意的說 : 「這是高中的寒假作業,之後每到過年就會跟奶奶學個一道兩道的。」     原來建國中學高一的寒假作業就是要求學生跟長輩學做一道菜,不只是要確實會做,而且必須寫出四項作業,包含跟這道菜有關的味覺記憶、美食軌跡、傳家秘方及內功心法。     當作寒假作業的原因是要他們利用過年闔家團圓時較有時間與心情,同時可以利用這個作業跟家人及長輩對話,透過家傳的菜來重溫家人的共同回憶,甚至由飲食來追索家族歷史發展的痕跡,味覺的記憶往往包含了許多情感的連結,這比單純要學生幫爺爺奶奶做口述歷史還來的生動,更是現在提倡「青銀共融」世代理解最好的工具。     尤其自古以來華人總是很在乎吃飯這件事,從古代的漢書就這麼寫著 :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甚至道貌岸然的孔老夫子也這麼說 : 「禮之初,始於飲食。」     除了「吃」是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天性,飲食甚至可說是人類文明產生的原動力呢 ! 英國牛津大學歷史學教授就曾這麼說,食物是世界史裡最重要的課題,發明烹飪,因此發展出共同進食的社群,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分水嶺,然後隨著飲食的複雜與儀式化,吃東西對人類已經不再只是為了活下去,而有了文化的意涵,然後畜牧的發展,從狩獵道生產,再來農業的發明,更是人類文明進展的里程碑,直到近代飲食工業化,食物大量製造與長途運輸,更與現今的環境,生態及人類的未來息息相關。     也因此,每個地區,每個民族,甚至每個家庭都會發展出獨特的飲食文化,而且每個人小時候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是一輩子幸福難忘的滋味,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媽媽的菜或許比不上外面餐館的豐富,可是我們真正感受到的不只是食物的味道,而是整個用餐的氛圍,以及留在記憶中的愛。     只可惜,現代人生活愈來愈忙碌,再加上外食又太方便了,所以能夠全家人在一起好好吃頓飯的機會似乎愈...

給自己一個空白緩慢的年假

圖片
  農曆新年即將到來,每個人不管過去一年有多麼忙碌,但是到了現在,應該都已經慢下腳步,調整成過節的心情。春節假期中,除了與家人,更是與很久不見的老朋友重溫舊夢的好時節。     這些人跟工作,跟職場升遷沒有關係,因此可以比較自在,也比較輕鬆。但是更重要的是,利用這個理所當然可以 「浪費」,甚至也必須無所事事的長假,給自己一段緩慢的時光,重新享受胡思亂想的樂趣。     自從有了智慧型手機無線上網,時時刻刻與全世界連在一起之後,我們就失去了空白的時間,我們也不再讓思緒漫無目的在腦海中游逛,因為只要有一絲絲空檔,我們會立刻拿出手機滑一下,我們不再習慣在內心裡跟自己對話,換句話說,我們已不再敢面對自己,也失去獨處的能力。     甚至,我們也不再能夠跟人進行深度地對談,心理學家認為,要能真正的理解必須花上相當長的時間去傾聽,因為人們最先說出口的事情永遠不是實情。可是時時刻刻跳出來干擾我們的手機,已經讓我們失去專注的能力,更讓我們時時處在焦慮狀態。手機不斷叮咚響的聲音已經制約了我們,使得我們每次放下手機,就算只是短短一分鐘,都會擔心是否會錯過某項訊息。     有好幾個研究顯示,人與人之間在談話時,只要有手機在場,就會破壞談話的品質。甚至手機不是擺在自己面前,而是把它放在遙遠的桌邊,但是只要在視線範圍內,還是會有很大的影響,而且即便手機關靜音,也會讓彼此產生隔閡,很難有親密且深度的交心。研究者認為,只要我們覺得被干擾或有被干擾的可能,就不會分享很私密的事情。     想想也是,即便親如家人如伴侶,如果你想跟對方分享自己某些內心感受,但他一聲「對不起」,然後起身接電話,等他再回來時,我們通常會意興闌珊也沒心再分享自己的感覺了。     因此,與朋友或家人相聚時,記得互相提醒彼此,把手機關靜音並且收到包包裡面,應該會享受到跟以往不一樣的心靈互動。而且,少了手機的干擾之後,整個情緒會逐漸舒緩下來,時間也似乎慢了下來,不管聊天,散步、看書、胡思亂想,我們會突然有找到自己的感覺,那個被不斷湧現的訊息淹沒掉的自己。     過年是理所當然可以把...

被時代遺落的年終大掃除

圖片
  小時候吃過了臘八粥,家裡就開始有了過年的感覺,對於孩子而言,最顯而易見的就是年終大掃除。     大人總是會趁著春節過年前剩下的幾個星期假日,希望能偷到些陽光普照的日子,進行年終大掃除。這種一年一度的大掃除跟平常的清潔打掃最大的不同,就是把家裡東塞西藏的所有東西全部翻出來刷洗一遍才算數。     除了衣櫃裡的衣服,甚至只要能挪得動的大型傢俱,也要搬出來,讓壁縫死角的汙垢無法遁形。甚至書櫃裡的藏書也要一落落地搬到陽台上空地曬曬太陽。     這絕對是番足以搞得人仰馬翻的大工程,也讓喜歡熱鬧的孩子開心得不得了。只可惜隨著時代變遷,以及居家空間的改變,現在已經見不到如此規模的年終大掃除了。     不過,雖然對於家居器物不再每年一次刷洗曝曬,但是在年終時很多人還是會將自己這一年來累績的雜物做一番整理,將文件資料該扔的扔,該保留的就歸檔,還有將一整年裡交換的名片也梳理一番。     當然,不管是文件或者名片也隨著時代愈來愈少了,因為大家已逐漸透過各種網路通訊的社群平台交換各種訊息,實體的資料一年一年減少。     不分 ( 或者無法區分 ) 青紅皂白,所有與人往來的各種訊息全部留存在雲端的虛擬空間,方便是方便,但是有關於感情這麼抽象飄渺的事,若能有個較實體的東西,可以碰觸,可以把玩,也許更能安慰我們的心靈。     手寫的卡片少了,但是隨著我們生活的足跡所遺留下來的小玩意兒卻愈來愈多,尤其這幾年流行各式各樣文創商品,旅遊時為了紀念難免隨手就買了,不知不覺也會佔據我們的生活空間,多了也是種干擾心神的視覺汙染。     這些或許值得留存的美好回憶或者大大小小不容易分類整理成冊的各種物品,也許可以每季或每年,將這些與人連結或在世界各地行走的回憶,全部都裝入同一規格的大牛皮紙袋或者小紙箱,在上面寫下年月及小備註,然後整袋或整箱歸檔,放入櫃子,等到有需要,或者老了以後想回憶,可以很方便的一袋一袋拿出來回顧查閱。     而且這種同一年的所有紀錄一起裝箱,往往比分類歸檔,在...

過去一年,哪些朋友常跟你在一起

圖片
  看到一則報導指出,我們是與自己相處時間最多的五個朋友的平均值。     什麼的平均值 ? 我們的財富,成就水平,價值觀、興趣喜好、性格 …… 等等。     其實這個研究只是普通常識的包裝,自古以來,老祖宗不就跟我我們說 :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不過,看到報導,也趁著整理過去一年的行事曆與資料,準備歸檔以迎接新的一年時,順便看了一下過去一年常常一起出遊、一起聚會聊天的朋友,大家的個性真的差不多吔 !     朋友們都是專業工作者,沒有靠爸靠媽靠祖先遺產的人,都是憑著自己的努力,在職場上一步一步往前行,然後直到現在大伙都將屆退休年齡。     每個人都很低調簡樸,不會訴說自己在職場的豐功偉業,更有趣的是,幾乎每個人退休後都為社會公益在忙,不是投入基金會,協會等團體,不然就是擔任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繼續以自己的專業貢獻社會。     或許在職場認真慣了,現在連出去旅行也都會事先作功課,不是辦相關的讀書會,不然就是先請專家來場小型的座談。旅行當中除了要有知性的學習之外,也要求盡量走路,畢竟大家也都體會到,到了這把年紀,能走路就是福氣。     隨遇而安也是我們這群朋友的共同特徵,在旅行 與活動過程中,沒有人會抱怨或挑剔行程中不順遂之處,彼此相處比物質享受重要多了,我想也是大家都能體會與珍惜彼此可以健健康康開開心心一起活動的緣分。     其實除了跟朋友相處要開開心心之外,也要提醒自己跟家人相處也要當個隨和慈祥的長輩,開口就一定要說好話,即便晚輩有些我們看不順眼的習慣,一定要忍住、絕對不要批評。     快過年了,不管過去一年過得如何,在歲末年終之際,請嶄露笑容,珍惜與家人團聚的時刻。   友誼的本質與條件       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    ...

超高齡社會裡鼓勵生育的措施

圖片
今年 2025 年,台灣也進入超高齡社會, 65 歲以上的民眾已達百分之二十,而台灣新生兒的人數近幾年也年年創新低,連續三年,台灣每年死亡人口高於出生人口,而且這些數字無法改善,恐怕會持續數十年。 雖然十多年來,政府與民間都有「少子化」是國家安全問題的共識,但是想方設法地呼籲以及祭出各種福利措施,結果卻是沒有什麼成效,因為不生孩子不是單一原因所致,所以很難有單一解方。 針對鼓勵生育的措施,最早各級政府是提供各種生育補助,後來發現成效不彰,就想辦法增加托兒所與幼兒園,減輕媽媽的照顧負擔。 但是還是無效,後來有專家提出數據,認為少子化並不是已結婚的媽媽不願意生小孩,因為從統計數字可以得知,現今已婚的媽媽生的嬰兒數量平均並不會比二十年前、三十年前來得少,而是台灣有太多人不願意結婚,甚至很多縣市裡,適婚年齡的民眾,沒結婚的遠比已結婚的多。 華人社會至今對於「未婚生子」還是有相當的忌諱,不像歐美地區,社會普遍能接受未婚媽媽,他們在法律權益上已如同已婚。但是台灣對未婚生子是有歧視的,比如說,我們的法律規定,未婚女子不能接受人工生殖 …… 等等。 不過,情況也在改變中,比如從元旦開始,設籍台北市的市民,終身一次凍卵補助 2 萬元,卵的冷凍保存費補助 3000 元,可補助 4 年,而且人工生殖的試管嬰兒的療程補助 2 萬 5000 元,而且每年補助一次。 關於凍卵與人工生殖在現代似乎愈來愈必要,因為現代女性愈來愈晚結婚,為了工作一晃眼可能就到三十多四十歲之後,才想到生孩子這件事,這時也許就必須借助科技的幫忙,甚至必須在更早之前,就要未雨綢繆的先將年輕品質好的卵凍起來。因為女生一出生,這一輩子將會使用到的卵就全部儲存在卵巢裡,青春期之後每個月釋出一顆,而其他所有的卵則乖乖在卵巢裡等著,一年一年變老,品質也會衰變,即早趁「新鮮」時凍起來,似乎也是因應晚婚這個趨勢不得以的方法。 十多年前,台灣社會認知少子化是國安問題時,台灣每年的新生兒還有二十多萬,可是,大家雖然知道情況嚴重,但是新生兒人數還是一路降到去年的十三萬多人。 國民政府播遷來台後,軍民一心努力增產報國,民國四十年時新生兒是四十幾萬,一直持續到民國七十年,新生兒每年都還是有三十多萬將近四十萬。 我出生時,民國五十年,台灣社會每一個 65 歲以上的長者就有 18 個 15 歲以下的孩子,如今, ...

關於詐騙的隨想

圖片
  雖然騙子自古就有,但是挾著網路及通訊普及而來的新形態詐騙,二十來年前已經開始肆虐台灣。 早年政府及相關單位很消極被動,幾乎沒有採取任何實質的行動來防堵,直到這些年民怨四起,各種相關單位總算將詐騙防治視為重要工作項目,訂定各種措施防堵漏洞。 可惜的是,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詐騙手法不停在翻新,技巧也更加繁複細膩,直到現在,台灣每個月受理的詐騙案就有二萬件,每個月民眾被騙走的財物損失達 120 億元之多,單月的數量就是過去全年總計的十多倍。 這些被騙走的錢,大多是民眾辛苦儲蓄下來,供自己退休養老用的,而且據統計,百分之 63% 的受害者年收入低於 50 萬元,所以詐騙集團不是騙有錢人那些多出來的錢,而是騙一般庶民賴以生活或活命的錢。 前幾天聚會時,有位從事產物保險三十多年的朋友,講了一件有趣的事。 二、三十年前,每年總有不少客戶經營的店家被偷被搶,甚至還發生過 ATM 提款機在半夜時,整台被歹徒搬走的事,但是這十多年已經見不到這類型的犯罪事件。朋友說 : 「搶店家或搬機器這都太累了,而且太 low 了,會被人笑,現在那些人都加入詐騙集團了,坐辦公室打打電話,輕鬆又好賺。」 的確,若以官方數據來看,每個月 120 億,那一年不就將一千五百億 ? 這是多大的產值啊 ! 何況應該還有不少沒報案,沒有列入官方統計的黑數。 不過聽朋友這樣一提,好像也真的很少再聽到「實體」的入店搶劫或偷竊的事件,我相信到處都是監視器的時代,在大街上搶劫或進入民宅偷竊,若真的要抓的話,十之八九一定是可以抓得到的,這種風險高且收益有限的犯罪已不受青睞,的確那些靠勞力的宵小都已經升級成靠智慧的詐騙了。   為什麼騙子那麼多 ? ―寫於 103.12.31       「奇怪 ? 為什麼世界上騙子這麼多 ? 」大概 A 寶為了找某個資料吧,不小心翻到電腦桌下面的抽屜,看到一大疊媽媽收集的剪報,有感而發。     從 AB 寶上國中起,媽媽只要看到報上有什麼騙子被逮的報導就剪下來,然後跟她們耳提面命,小心騙子,小心壞人。       「騙子多不稀奇,神奇的是怎麼有這麼多詐騙的方法啊 ? 」 B 寶也湊過去翻閱那些剪報。 ...

諸神的黃昏―荒野三十周年系列之一

圖片
  1995 年 6 月 25 日是荒野保護協會舉行成立大會的日子,我雙胞胎女兒也在同年 11 月出生,因此, 1995 年成為我記憶各種重要生命事件的 mile stone ,應該也可以算是我個人生命歷程的節點,後來回憶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就以荒野成立前或荒野成立後來區分。 今年 2025 年,距 1995 年剛好滿 30 年,古人說 : 「三十而立」,不論是一個人或是一個團體,對於三十周年,都是值得紀念的事情,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方面回顧,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前瞻。 荒野保護協會在今年也將舉行一系列的紀念活動,過完春節,二月 15 日由沉浸式藝術饗宴「諸神的黃昏」打頭陣,揭開 30 周年活動的序幕。 之後三月份將舉行分區全國大露營,六月舉行會員代表大會及 30 周年年會,八月份在南港展覽館有 30 周年的回顧與前瞻,十月份有全國大型路跑活動。 「諸神的黃昏」將由荒野的創會老伙伴,資深的專職同仁及全台各地各組的志工,共同來演繹,一起走入這個現實與夢境共同交織的故事裡。 這是由荒野宜蘭分會的生態回聲劇團小花導演所編導,用北歐神話的人物架構來呈現,不過前些天遇到幾位還在第一線當志工的老伙伴,開玩笑逗他們說,怎麼會在週年慶應該熱熱鬧鬧的,卻反而用「黃昏」這個有點悲觀的用語呢 ? 不料被他們反將一軍 : 「你不是出過一本書叫做『我在黃昏日落前趕路』嗎 ? 」 哦 ! 這是 2006 年出版,我蒐集了在當理事長那些年寫給志工的文章編成的書,書名來自於一篇文章,當年寫這篇文章的情境至今仍歷歷在目。那是一個寒流來的周末下午,那時候周六我還有看診,傍晚從診所走北二高往新竹芎林,要為那即將成團的新竹親子團志工們上課。 北二高有一段路在元月時往南開正前方剛好正對著夕陽落日,我像是夸父追日般,往前飛馳,害怕無法在「古老陽光」的最後一瞬追上它。文章是在演講後回到台北當天半夜所寫的,內心百感交集,其中的情緒或許也令不少老伙伴印象深刻,以致於隔了那麼多年還記得。 總之,在荒野 30 周年,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諸神的黃昏」。      ▌荒野在今年就要滿三十歲了!協會從一盆火開始,這三十年來凝聚了許多的夥伴前前後後的參與,為守護環境奉獻心力,讓這信念與熱情源源不絕,越燒越旺。 即便環境持續劣化和動植物生存危機並未...

兒童表意權與兒童行動論壇

圖片
  「很多時候,搞不清楚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 」 「孩子要辛苦一點,提醒大人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 ! 」 在台上的兩個孩子,現場表演重現一年多前他們訪問總統候選人的過程,然後問同樣坐在台上的三位來賓 : 「碰到這樣的大人,我們該怎麼回應 ? 」 究竟是什麼樣的大人讓孩子困擾 ? 原來這兩位荒野親子團的孩子,因為推動菸蒂不落地的環境行動,獲少年報導者邀請,訪問總統候選人。很不幸的,他們抽到訪問柯文哲。 雙方坐定,孩子很有禮貌的自我介紹 : 「他們讀小學六年級,很關心環境問題 …… 」 話還沒說完,柯文哲就打岔 : 「你們才讀幾年書,說什麼關心環境問題,實在太假了 …… 」 看到兩位身為當事者的孩子重現場景,我看了實在很震驚,是怎麼樣的大人,甚麼樣的價值觀,會跟孩子講這樣的話 ? 於是我引述 12 歲時曾在 1992 年聯合國舉辦的地球高峰會議上,代表孩子跟一百多個國家的最高元首講了六分鐘令全世界驚嘆演說的玲木瑟文,她後來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的話,來安慰台上的兩個孩子。 是的,很多大人都忘了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事,而且搞不清楚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 ! 為什麼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甚至當初滿懷理想投入「眾人之事」 ( 政治 ) 的大人們,會搞不清楚什麼才是真正重要的事 ? 或許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的一段話可以說明 : 「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我們為什麼要出發 ? 」 這是上周日 (1 月 5 日 ) 在三重高中舉辦的兒童行動論壇裡座談會裡的場景。 這個行動論壇由不落蒂聯盟主辦,論壇的主要工作人員是一群小學六年級與國中一年級的學生,而舉辦論壇的經費來自於他們參加信義房屋舉辦的比賽得獎所獲得的獎金。 論壇辦得中規中矩,一開始是請師大的陳素秋教授半個小時的專題演講 : 「兒童表意權的保障與實踐」,然後是四十分鐘的座談,再來 20 分鐘的休息茶點時間也同時進行海報展示與現場講解說明。再來就是重頭戲,邀請十個團隊上台分享他們的環境行動,最後再請專家做講評。 多年前在荒野的環境行動論壇,就曾看過「不落蒂」團隊的發表,想不到一年又一年,團隊也持續傳承給學弟學妹,而有了「不落蒂 2.0 」「不落蒂 3.0 」乃至於最新成軍的「不落蒂 5.0 」。 更神奇的是,他們不只在自己的團隊中傳承,還往外擴展,除了影響自己學校的同學,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