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5的文章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鳥,一隻嚮往自由的鳥

圖片
  「每個人內心都有一隻鳥,一隻嚮往自由的鳥。」     這是傳誦於每個喜歡大自然的賞鳥人之間的名言。的確,對於困守水泥叢林裡,在各種大大小小螢幕包圍下的都市人,偶一抬頭看見天空中飛過的鳥兒,我相信即便不是賞鳥的人士,心中也會引起一股悸動。     鳥提醒了所謂萬物之靈的人類,還有許多自然生命與我們共享這個地球。     台灣有許多鳥,除了留鳥,還有許多南來北往遠道而來的候鳥。     鳥類的遷徒一直是自然界難解的謎,有人說,或許在冰河時期遍佈地球許多嚴寒的氣候影響,鳥類因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行為;也有人說也許南半球可能是現在居住在地球北部鳥類的家鄉,他們每年一次的遷徒只是回到祖先們的家鄉。     至於牠們如何辨識路程,那麼精確的飛行在天地之間?有人說以視覺,追尋河谷海岸線等地標,也有人說也許牠們藉助日月星辰,利用偏光、紫外線定位飛行,也有人說牠們體內可以感應地球磁場來定出飛行方位… . 總之,這些仍舊是未獲確定的理論。     這些鳥類歷經千辛萬苦,中間也許被人獵殺,也許氣候不好,環境污染,棲地不見,我們可有好好善待牠們?     有人說,鳥的未來,就是人類的未來。     全世界環境運動的啟蒙者,瑞秋卡森石破天驚的鉅著 : 「寂靜的春天」,就丟出了一個假設 : 「為什麼聽不到鳥叫聲 ? 鳥都到哪裡去了 ? 」     很巧的,台灣的第一個社會運動,也是第一個環境保護運動,就是來自拯救伯勞鳥的運動。     當年,張曉風老師看到恒春滿街在賣烤伯勞鳥,在滿地的伯勞鳥的嘴尖裏(抓到伯勞鳥要先把嘴折下來,免得咬人,然後才烤來吃),她寫著:「為什麼有名的關山落日前,為什麼驚心動魄的萬里夕照裏,我竟一步步踩著小鳥的嘴尖?」作家們用感性的筆觸,激發了當年還沒有什麼生態保育概念的民眾的側隱之心,也讓當時還不興盛的賞鳥或生態旅遊有一些不同的省思:「我是個愛鳥人嗎?不是,我愛的那個東西必然不叫鳥?那又是什麼呢?或許是鳥的振翅奮揚,是一掠而過...

為什麼人會一再重複說過的陳年往事?

圖片
  跟長輩聊天時,很多人受不了的就是他們總是一再重複不知早已講過幾百遍的陳年往事,或者,一群老朋友碰面聊天,往往也是話題一開頭,大概就知道結尾是什麼。 那些歷經風霜,見過大風大浪,生命有許多精彩故事的長輩,怎麼總是講那少數幾件陳年往事,為什麼不來點新鮮的 ? 我想,或許人到了某個年紀,聊天時總會挑那些自己覺得有意思的來講,也因為講過幾次,愈講愈順,大腦裡相關的神經迴路就愈加鞏固,可以毫不費腦力地自動輸出,換句話說,大腦神經在「去蕪存菁」的運作之下,留下來的就是那些反覆不斷述說的事。 因此,我們與兒侄輩聊天時,是否偶爾會聽到他們的提醒 : 「這件事我已經聽過很多次了 ! 」若是他們基於禮貌,不好意思吐槽我們這些長輩,但若仔細看,或許也可以看到他們意興闌珊的模樣。 之所以會想到這些事,是因為每次假日若我們與孩子都沒有既定行程,就會相邀一起吃飯聊天,而孩子總會要我們講一些生活中與朋友互動間好玩的事。 但是明明應該會有些事值得分享,但是真的要講時,又常會被打槍 : 「這件事上次講過了 ! 」 人的記憶其實很不可靠,許多新發生的事,轉眼就忘了,留有印象的事細節往往也模糊了,為了當個言語新鮮有趣的前輩,從今以後,要提醒自己常常做紀錄,至少把每次發生好玩的事記下來,當作聊天談話的題材。   語言意義的流失與濫用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意義,都在我們的能力不足裡無所察覺隨風而逝。能力及語言的限制,也就是生命的限制。                               -評論家.南方朔     語言承載思想,語言豐富細緻,代表思想豐富細緻,要改變思想,也要先改變語言。   據說住在極地的民族,會有五、六十種字句形容雪的不同種類,邊疆的遊牧民族也用六、七十種單字描述不同花色與樣貌的馬。當我們愈是關心,想得愈深,分辨能力愈強,就會發展出更多更細膩的語言來對應。   若是這...

不確定時代裡的黑箱憂鬱

圖片
  這幾年台積電一家公司帶動了台灣股市的欣欣向榮,各種經濟統計數字也隨之亮眼,台灣民眾對於晶片、封裝、幾奈米幾奈米這些名詞也都耳熟能詳到成為一般日常用語,但是其實奈米是微小到我們很難想像的尺寸。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手機以及各種電子產品,整個社會的正常運作都仰賴這些科技產品,他們改善了我們的生活,但是我們卻對這些產品的運作或操作原理完全不了解,它們是一個一個神祕的黑箱,我們只知道按下它的開關,就能享受服務與便利,可是一旦這些神秘的黑箱沒反應,我們也只能束手無策,沒有人會修理。現代對這種電子產品所謂的修理,只是整組套件丟棄,更換新的。       在電子時代之前的機械時代,我們可以看見每個零件的運行,知道那個環節出錯,也能針對那個零件修補替換,因為現在電子產品的關鍵零件是晶片,裡面的線路微小到連一般的顯微鏡都看不到,怎麼修?       這些複雜又精密的現代科技產品,大量製造出沒有人能一窺究竟的黑箱,這也形成心理學家所說的 : 「黑箱憂鬱症」。       除了我們賴以為生,時時刻刻離不開的複雜電子產品之外,世界的運轉也會愈來愈快,愈來愈不可測,嚴格講,我們幾乎不可能預測將來會發生什麼事,因為變因太多,彼此互動太複雜,每個再微小的事件都可能會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世界,然後再交互連鎖影響下去,導致的結果往往會超乎人們事先能想像的。       因此,所有的預測就像我們猜測骰子擲出的點數一樣,能猜中單純只是運氣。     那麼我們該如何在這個這麼不確定的時代裡,不會罹患 「黑箱憂鬱症」或焦慮症 ?     或許我們的注意力該從關心 「未來會變成什麼 ? 」轉到「未來有那些事是一定不會改變的 ? 」然後把時間與精力投入在那些不會變的事物上。       我們不要再浪費時間在猜測未來會怎麼樣,而是為那些永遠不會改變的事物厚植自己的實力,讓自己有足夠的韌性面對不管會如何變化的未來。

如是我聞―「看見荒野」自序

圖片
  莎士比亞在暴風雨這齣戲劇開場有句話:「凡過去發生的一切,皆為序曲!」 回顧荒野這三十年來伙伴們的點點滴滴,對莎士比亞這句話更有共鳴。 我常認為荒野伙伴努力的不是辦活動,更不只是盼望環境議題的被看見,荒野從事的是一場運動,透過愛與行動來改變人心、改變社會的運動,伙伴們在荒野裡行動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是追尋生命源頭的過程。 不管是荒野大自然或是荒野保護協會,都是活生生的,是不斷成長、不斷演替的歷程,每一個人的加入,每一分力量的投入,都可以為荒野帶來正面的改變。 很多佛經都以「如是我聞」做為開頭的第一句,意思是書中所寫的,是我親眼所看見,親耳所聞,我只是如實記錄下來而已。 這一本「看見荒野」裡面沒什麼大道理,有的只是我如實的紀錄下荒野伙伴們的互動及大家的努力與思索。雖然是由我執筆,但是全部的功勞必須歸諸於這三十年來曾經投入的伙伴們,因為大家在全國各地長期的默默努力,不求名不求利更不習慣宣傳作秀,偶爾被我看到了,利用看診之間的一點點空檔隨手記下。 覺得自己在荒野的角色只是個目瞪口呆的歡喜讚嘆者,甚至在感動之餘,連鼓掌也忘了 ! 最近常會想到美國兒童文學作家瑪西亞布朗在半個多世紀前創作的「石頭湯」,因為這多像荒野大家庭裡的實況描繪啊 ! 只要大家都能貢獻自己的一點心力,合起來就是豐富多彩的盛宴,而荒野裡每個小團隊每個活動的召集人,多麼像那提供石頭,烹煮石頭湯的人啊 ! 清朝詩人龔定庵曾經說 : 「文字因緣骨肉深 ! 」,看見荒野這是一本分享感動與希望的書,試圖在廣漠喧嚷的世界中呼喚,尋求同伴,讓彼此覺得不孤單,以便擁有足夠的動力堅定地往前走去。 記得法國大文豪雨果曾這麼說:「我們所寫出去的文章,就像在荒島上向大海丟出一只求救瓶,隨著天候潮汐,隨著命運,瓶中信會漂向何處,何時落到何人手裏,我們一無所知。」 是的,正因為我們一無所知,所以我充滿希望。 我們相信有志者事竟成,我們要讓眾人以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普遍存在的事實。 我們也相信,因為有夢,因為有願望,個人往往可以發揮出想像不到的巨大力量。     博客來| https://reurl.cc/Q5QMV2 誠品| https://reurl.cc/04N3ko 金石堂| https://reurl.cc/zp9VO0 MO...

老朋友見一次是一次

圖片
  「老朋友見一次是一次,次次都要把握,都要珍惜,都要感恩。」這是許多年前我寫的同題目文章的結尾,如今對這一句話感受更加深刻。 前幾天到屏東縣牙醫師公會會員大會演講時,我就以這段話開場,表達能到屏東牙醫師公會很開心,因為能見到數十年不見,在屏東開業的同學與學弟妹們。 年紀愈大,愈珍惜與老朋友的見面,每次見面都當作此生最後一次的相遇來看待。 因為在高鐵左營站搭車,特別邀約了小學同學在車站碰面聊聊,前幾年疫情期間我們曾經相隔半世紀後,第一次再相遇,當時從臉書的留言中與他聯絡上,不過進他的頁面看,卻很納悶,長相我還記得,總覺得男生從小到老,長相似乎都不會有太大改變,但是名字不對啊 ? 雖然中小學同學的名字大部分我都忘了,但是小時候跟他還蠻要好的,所以他的名字我記得很清楚,怎麼連名帶姓全都變了 ? 以現在的戶政規定,改名字容易,但是要改姓就非常難了 ! 何況他是大學畢業後,全家人跟著父親全部一起改姓,這就很特別了。 因為這位老同學,我也聽到一個有點神奇與靈異的故事,詳情以後會找機會再來分享。 總之,跟老朋友碰面是很開心的,尤其隨著年齡漸長正在做斷捨離兼生命的回顧之時。剛好前幾天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動的第一場開鑼,許多荒野創會當年就參加的老骨頭都出現了,不必互提當年勇,這些老伙伴見證了彼此的過去,也彷彿是一面鏡子,迫使我們凝視當下。 有人說,我們在邁向未來時,其實也是在奔回過去,因為只有重新梳理過去,才能清清朗朗地往前走。 這星期天 (2 月 23 日 ) 又要出遠門了,這個月第二次從台灣頭到台灣尾演講,位在屏東勝利新村裡,一間很有特色的獨立書店「繫。本屋」演講,這是「陳澄波百三紀念展」系列活動的一環,講題是「島嶼、永續和自然力」。 期待居住在高屏地區,多年不見的老朋友能夠在此相遇,老朋友見一次是一次,次次都要把握。   老朋友見一次是一次     隨手翻閱作家張曼娟多年前寫的書,「百年相思」,看到其中一句話令我徘徊良久:「……始終深信不移的,傾圮破滅;一直疑惑徬徨的,竟然能夠成就。得失難以計較。」   我們追求什麼?   我們在乎什麼?   我們相信什麼?   當我們漸漸長大時,才體會到,原來我們常說的「永遠」,是一種虛妄的願望。年輕時以為自己可以掌握很多事情,可是年齡愈長,愈覺得自己的...

你會花多久的時間來斷捨離

圖片
  創辦雲門舞集的林懷民老師在五年前,也就是他 78 歲時退休。     退休後這幾年他深居簡出,過著很安靜的生活,每天在家裡掃地、洗衣服、追劇,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是他也很享受這樣的退休生活。     最近他參加為 FOCASA 馬戲團的 15 周年作品宣傳而出席記者會,記者把握這個難得的機會,詢問林老師未來幾年打算做什麼事 ?     林懷民老師回答,未來的願望是希望花 5 年時間整理家裡的書,清完之後,已經 83 歲了,那時應該年紀很大了,想做什麼,那時候再說吧 !      哇 ! 整理家裡的藏書要花五年 ?! 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好奇,怎麼需要花到那麼久的時間呢 ?     其實我自己從去年下半年起,也開始整理自己的藏書,原本就打算花三到五年,但是我的整理是屬於六十多歲的斷捨離,跟林懷民老師在八十來歲的清理是不太一樣的,至少我不會 「清光」,而是會依現有自己家裡的書櫃儲藏空間,包括影音產品,先維持總量一萬本書的容量。     為什麼整理書要花那麼多時間 ?     因為書記錄了自己的人生,當年你會閱讀或買下那本書,背後都隱含著那時你內心的渴望、內心的疑惑,內心的好奇 ……     然而,這些生命追尋的心理歷程,很容易被日常瑣事與忙碌的工作給淹沒遺忘,但是只要書還在,多少可以探究自己一路以來,心智或心靈境界的成長。     一本自己喜歡的書,反覆閱讀的書,或者帶給自己啟發與影響的書,比相片更能詳實的記錄自己。相片只能讓我們知道當年的自己是胖是瘦,頭髮是長是短,但是我們無法從照片得知當時自己內心的嚮往或擔憂,但是你喜歡一本書,代表當年認同書裡呈現的思想與價值觀,把這本書留在身邊,就可以追索出自己在不同階段的生命境界。     因此,重新翻閱每本自己購買或閱讀過的書,都是這趟生命之旅的重新回顧,速度當然快不了。     除了書籍之外,物品的斷捨離就相對簡單。   ...

諸神的黃昏―荒野情詠三十、沉浸式藝術饗宴

圖片
  時序進入 2025 年,春節連假剛放完沒多久,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三十周年系列活動的序幕,以沉浸式藝術饗宴在台灣藝術教育館的南海劇場正式啟動。 這場長達 150 分鐘毫無冷場的表演,結合了戲劇、舞蹈與音樂等等多元的沉浸式藝術,神奇的是上台演出者近百人,全都是荒野夥伴,除了導演小花外,其實都是以素人之姿上台演出,而且因為成員來自全台各分會,所以大家只能以視訊討論,各小組各自排練,直到演出當天全體人員才有機會進劇場實體彩排,如此看似匆促成軍,但演出的表現及劇情的鋪陳與設計,若不加以說明,倒還頗有專業的水準。 演出結束後接連幾天看著伙伴們在社群裡分享心得,不管是坐在台下的伙伴或粉墨登台的伙伴,個個都充滿了感動與興奮之情,就像荒野這三十年來舉辦過難以計數的大大小小的活動,每個參加的人,就像回娘家參與一場開心的家庭聚會一樣,每個人臉上都有光。 一群素人,沒有太多的排練,為什整體表現這麼好 ? 我想,除了大家知道不管站台上或坐台下,大家都是荒野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我們都是來「鬥」熱鬧的,整個場域是開心自在的,沒有人來評價你的表現,演出者的熱情與開心讓觀眾也跟著開心;另外整場表演的燈光、音樂以及服裝設計,也都有超乎專業的表現,令人印象深刻。 尤其全劇以北歐神話為架構,所以演出者的服裝也跟著天神、侏儒,精靈與山巨人 …… 等部族而設計,來自宜蘭的美國籍志工凱莉用回收材料製作了幾十套戲服,在台上燈光一打,簡直就像花錢請專業服裝設計的作品,凱莉的巧思與手藝,真是嘆為觀止。 因為導演小花將荒野歷屆理事長設計為各族的長老,上台做三至四分鐘的短講,我分配到侏儒的前任族長,演出前一天收到節目手冊,才發現每一族會演出一個荒野這三十年來在環境議題與生態保育路上的點點滴滴。雖然之前導演要我講荒野的創立過程與核心理念,但是我發現節目單上的故事是一開場由侏儒族長老上台講完話後,由侏儒族們演出河川守護的歷程,我覺得我那三分鐘的話除了理念,還是要跟侏儒族以及河川有點關係比較好,但是只有三分鐘,時間太短,必須講得精煉,所以只好先寫講稿。 2 月 15 日表演當天上午大伙在彩排,我們幾位歷屆理事長著好各族長老的裝扮,坐在台下。我拿著講稿一邊在背著,其他幾位伙伴看了也開始緊張了,雖然大伙數十年代表荒野到處演講、致詞 …… 經驗老道,但是我「恐嚇」他們,每個人講的內容最好跟接下來的表...

全民瘋櫻花

圖片
  寒假過年前, AB 寶邀請了與她們同年,在台中讀高中的品薰到家裡住。     吃過早餐, AB 寶就帶著品薰在社區裡散步,我則趕著整理堆積如山的資料,也算是我的過年大掃除。快到正午她們才回來,剛進門 A 寶就嚷著:「太誇張了,我們社區大門口竟然停滿了車子,擠了一大堆遊客在拍櫻花!」     B 寶也覺得不以為然:「不就是幾棵櫻花樹嗎?有那麼稀奇嗎?」     有智慧型手機的品薰比較了解年輕人的心情:「現在拍照很方便,大家也流行四處打卡,時時刻刻在社群網站分享自己的見聞,好像也變成一種競賽。因此一知道哪裡有好看、好吃的,馬上就會蜂湧而至!」   賞櫻,讓森林只剩下一種樹……       我看她們三位美少女也在檢視自己相機裡剛剛拍的相片,就過去湊熱鬧:「品薰說的有道理,不過這幾年台灣到處都在種櫻花,以前是零零星星的一棵一棵夾雜在樹林裡,現在大家會刻意一整排一整排的種,甚至一整片林子都種櫻花,妳們猜猜看為什麼會這樣?」     A 寶搶著說:「一整排或一整片拍起照片,非常好看。」品薰思索著:「日本人很喜歡櫻花,他們也都習慣在櫻花盛開時扶老攜幼的賞花,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儀式。我們會不會是受他們的影響?」     B 寶卻有點擔心:「整片櫻花林開花時好看是好看,但是把原本有各種樹木的森林砍掉改種單一樹種,似乎對生態環境不太好吧?」     我讚許她們:「妳們說得都沒錯。在這個休閒旅遊盛行的時代,再加上媒體喜歡報導這類題材,使得台灣到處都在種櫻花。我也覺得 B 寶的顧慮是對的,假如在住家庭院或馬路邊,多種幾棵櫻花樹那倒無妨,可是假如把整片森林或整個山坡地只種櫻花,那就真的有問題。」    A 寶:「照片裡一整片竹林或杉林或一整片油菜花,都好漂亮,若是什麼植物都有,是不是變成新聞報導裡的雜樹林?」   我歎了口氣:「這就是以人類被扭曲的審美觀所形成的生態災難的例子。人們眼中的雜樹林就是物種最豐富多樣的樹林,妳們知道,物種多樣,裡面的食物鏈也會複雜而穩定,不會因為某一種生物過多,或某一個特殊病菌的...

我點拿鐵但不加咖啡

圖片
  前陣子我們這群將屆退休的熟齡老友相約到南部爬山,下山就近包了一間頗有特色的餐廳用餐。    這間餐廳規定每個人都要點一杯飲料當作低銷,結果有位素來不喝刺激性或含糖飲料的朋友,看看菜單後找不到符合他標準的,可是餐廳老闆很堅持每個人一定要點一杯飲料他才願意上菜,兩個人就僵在那裡,大伙都很尷尬。     我再三檢視菜單,靈機一動,跟老闆說:「那麼他就點拿鐵,但是請不要加咖啡!」老闆訝異了一下,明白後笑著拿來一杯沒加咖啡的拿鐵,我的朋友也欣然接受那杯純鮮奶。     那位非常重養生的朋友,除了飲食控制,近年還在家裡裝置健身器具,每周請教練到家裡上課,果然他真的愈活愈年輕,雖然已近七十歲,但是不管遠看近看,左看右看,任誰都會認為他只有四十來歲。     每次登山途中休息時,大伙從背包拿出各種好吃的甜點交換分享,但是他總是不為所動,對於酷愛甜食的我來說,很不可思議,只見這位家醫科老友淡定的說:「我年輕的時候也愛吃甜點,後來覺得甜點不健康,就常自我催眠反覆跟自己說,我不愛吃甜點,久而久之,對甜點就沒有吃的欲望了。」     看他說得一本正經的樣子,也搞不清楚到底是不是在開玩笑,但是我知道除了自我催眠,或者用意志力來控制之外,若是利用環境的塑造或改變來控制飲食,相對容易。    比如,我們舉手可得的地方擺滿了愛吃的零嘴,然後再強迫自己不能吃,把意志力浪費在這裡太可惜了,效果又不好。相反的,如果那些誘惑我們的食物不在觸目所及之處,吃的欲望就會少很多。     情境左右著我們的行為,我們要有意識地覺知到環境的無形影響。 比如,當我們在明亮的地方,周遭放著快節奏的音樂時,吃飯的速度會比較快,最後食量也會增加。前些年有國際組織推動慢食,提醒慢慢品嘗食物的滋味,這除了能讓我們更愉悅之外,也可以避免吃太多,對身體健康有幫助。     因為身體的脂肪組織會分泌一種稱為瘦體素的荷爾蒙,它可以抑制食欲,只是可惜的是瘦體素在進食後的 20 到 30 分鐘才會開始分泌,因此,進食太快的人,往往會在覺得飽之前就吃進太多的食物。 ...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自信

圖片
  記得在 2003 年環境教育研討會中,有研究生的論文在檢視許多民間團體,在帶領自然解說時,是不是在知識上的講解有錯誤的地方。     記得在會後,與一些伙伴閒聊時,曾談到,以民間團體的角度來看「講得對不對不是最重要問題,敢不敢去講才是問題。」     這也就是說,對一般民眾以環境教育為目標的自然解說過程,並不必像在大學或研究所的講堂,對物種或分類如考證般的錙銖必較。以民間團體的目標而言,解說內容只是工具,喚醒民眾有環境意識,進而產生環境行動,這才是真正的目的。     在荒野裏,對於剛出爐的自然解說志工,我們會以一個小故事來互相勉勵。   有個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學期結束放暑假時,跟父母親說:「我不要上學了! 」   媽媽很好奇:「你不上學,那你要做什麼?」   孩子:「我要去教書!」   媽媽更好奇了:「你才小學三年級,你能教什麼?」   孩子:「我可以去教二年級的學生啊!」     沒錯,荒野的伙伴就是有這種「小學三年級學生般的自信」(要說憨勇也可以啦!),我們雖然在自然知識上只有小學三年級的程度,但是我們面對的民眾或許只有幼稚園大班的程度,至少他們的環境覺知與環境行動比他們要高得多。單憑這般熱情與使命感,相信經過如此的解說員解說後對民眾的影響力,絕對不會輸給大學教授。     老實講,就算一個解說志工懂得海星可以活幾年,兔子到底快不快樂,或者他會辨識一千種植物,只要他沒有讓民眾感動,進而產生保護自然環境的情懷,在我眼裏,他不是一位好的解說員。

每個初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圖片
    不管是跟朋友或自然生命的相遇,我們是否能心懷感恩的回應生命中出現的機會與緣分 ? 哲學家唐君毅曾經寫過一句很美麗的句子 : 「在遙遠的地方,一切虔誠終必相遇」。   的確,不管是來自書中影片中或與家人朋友的閒談或獨處與自我對話,都必須懷抱虔誠之心,才能遇見來自我們生命中的呼喚。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許多人、許多事,我們也曾參加過許多活動,看過許多文章,趕赴許多約會,但那些經歷絕大部分隨風而逝,了無痕跡,但是我們也可能因為某次的相遇,而使得生命從此不同。      祝福朋友們在荒野裡都能有如此的機遇,能成為彼此生命中不斷流轉的美麗因緣,這也是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提醒我們的,這世界上所有的相遇,即便是此生的初次相遇,都是在浩瀚時空不斷流轉中的久別重逢啊 !       呵 ! 每個初次相遇,都是久別重逢,多麼浪漫,也是多麼溫暖的幸福啊 !  

東北虎,出來玩

圖片
  荒野每年有近百場志工訓練,因為荒野有十多個不同群組,都有各自的工作任務及專業,而這些志工訓練除了初入門的訓練外,還有許多進階的訓練,種類繁多。     其中大部分的課程講師都是沒有鐘點費或車馬費的 ( 除了少部分初階課程較熱門,志工報名踴躍經費足夠,得以編列講師費 ) ,通常進階或是愈高階的志工培訓,學員是荒野正在服勤中的志工,而講師是荒野最資深的志工,所以通常沒有講師費,但是會有比錢更珍貴的卡片。     錢轉眼花了就沒有了,但是卡片留存的是記憶與珍貴的伙伴情誼。     前天到荒野領航員第二期研習營收到這三張卡片,二張是巒大杉代表培訓團寫的,巒大杉是培訓團團長,一張是輔導員東北虎寫的,東北虎是很資深的志工,將近二十年前曾寫一篇文章,篇名就是東北虎出來玩,文章附在後面。   東北虎,出來玩 ──寫於 2003 年 1 月   最近東北虎到處找人出來玩。 她是荒野台北炫蜂第一團的家長,即將在二月份出任團長。她在荒快報 130 期寫了篇文章叫「陳詩玫!出來玩!」十月份在陽明山荒野第一期導引員訓練時,她在耀國的帳棚外面大喊「林耀國!出來玩!」嚇得正在帳棚裡打坐的耀國差一點走火入魔。 十二月 31 日全國各地的荒野炫蜂團導引員在花園新城聚會時,她看到我,又小小聲的吶喊狀:「李偉文!出來玩!」剛好又收到有位伙伴傳來一些感慨:「當不成壞人,是我心裡最大的遺憾!」於是又聯想起很多事情。 平常許多荒野伙伴看到我們時,不是在台上人模人樣地致詞,不然就是在課堂中一付道貌岸然「有理想有使命的青年」般在發表「勸世文」,不免以為我們整天都正經八百的,其實呢,荒野每個人都是很愛玩,很瘋狂的! 前幾年, 11 月 12 日醫師節還有放假的時候噢!(應該是國父誕辰紀念日全國放假), 11 月 11 日因為是某位伙伴生日,我們一群人下班後約碰面後,就往陽明山玩耍,吃吃喝喝泡溫泉,到了半夜二點,忽然想起山的另一邊的淡水有位朋友開海報藝品店,電話聯絡不到人,大伙也不管,就直接找到他們店,我們到他們也剛回家。於是煮咖啡的放音樂的,找酒的,還有把店裡擺設搬一搬,有的人就跳起舞來了,過沒多久,有人來敲門了,原來附近的淡江大學的學生來提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