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影像協助孩子思考.學習及增進親子互動


今天演講時因為時間關係來不及分享如何利用影像協助孩子思考.學習及增進親子互動的方法,答應大家今晚找出以前寫的6篇相關文章重新張貼在我的部落格,下面附上..


該如何陪孩子看電影-給父母師長的悄悄話...2


    民國九十九年底,「電影裏的生命教育」出版後,引起很多的回嚮,有許多家長想辦法找到書中介紹的影片陪孩子一起看,也有許多中學大學的圖書館主任跟我提到,他們就拿著片單請廠商幫忙採購一整套,更有幾位讀者拿著書請我簽名時特別提到,他們家花了一整年時間把書中所有電影全都看完了,當然,最令我高興的是,也有不少讀者跟我反應,雖然他們沒有太多時間找影片來看,但是單單看我所寫的導讀就有很大的收獲。

  不過也有許多家長及老師在我演講時直接跟我反應,電影裡的生命教育這本書介紹的五十部電影,小學中低年級以下的孩子看得懂的,大約只有十多部而已,希望我能多介紹一些適合他們看的影片。
  我多次跟許多家長承諾會再寫一本有關電影的書,這本書將會有更多適合較小孩子看的電影,這就是這本「夢想起飛的時刻」誕生的源由。
  書裏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介紹了十多部動畫,幾乎都有國語配音,所以不識字的孩子也可以看得懂,第二部份是劇情片,第三部份是紀錄片,這兩部份近五十部影片也有將近一半是華語片或有中文配音。當然,大一點的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甚至大學生,對於這書中介紹的六十多部影片都應該會喜歡,包括第一部份的十多部動畫片,我也覺得都是老少咸宜,不同年齡看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與體會。
  不過記得今年春天開始在找適合小學低年級孩子看的電影時,詢問太太的意見,想不到她很直接了當的說:「小小孩就帶他們多到戶外去玩,幹嘛待在家裏看電影!」當然,太座大人說的話我絕對不敢說錯,但是我想即便儘量讓孩子在大自然玩耍,畢竟還是有全家人待在房子裏的時候,記得當孩子看不懂字幕時,我家大都是看公共電視發行的「下課花路米」(我家沒有電視機,所以是跟公共電視買DVD用投影機看)。
  也記得有一次演講時,某位家長直接問我:「你不主張家裏擺電視機看電視,但是為什麼卻又強調影像的作用?」其實看電視與用大銀幕全家人一起看電影,兩者是大不相同的,在態度上來說,一個是被動,一個是主動,在效果上來說,即便專心看電視的小銀幕,頂多也只看得懂劇情,但是全家人一起看大銀幕,我們比較容易感同身受,跟著劇中主角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中的困境與選擇,比較容易感動,有感動,生命才會有改變。
  不過也要特別提醒家長或老師,看完電影千萬不要趁機「教訓」孩子,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父母師長正經八百地想跟你討論什麼大道理,他們習慣以笑謔、打鬧,在看似隨意的話語中傳達自己內心的憂慮,恐懼或徬徨,而且看完電影父母不要急著逼孩子講自己的心得(若像是學校一樣,每參加活動後就要寫學習單,就太煞風景了,且會形成虛應事故的反效果),只要大人自己願意拉下老臉,配合劇中人物的故事,分享自己當年的糗事或荒唐行徑,那麼,逐漸的(或許要看很多部電影之後),孩子也會打開自己的心房,透露出自己的心事。

夢想起飛的時刻-電影裏的追夢人生自序




    人類的認知通常是從具象開始,然後慢慢進展到抽象概念,即便是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培養,也必須從具體的經驗中去整合與延伸,因此從初出的小嬰兒開始,在真實的世界中探索,是我們正常的學習歷程。
  可是隨著時代愈來愈複雜,我們無法只從自己本身的生活經驗去學會一切該知道的事情,因此只好藉助於間接的媒介去認識這個世界。
  在課程上或生活中,我們都是透過文字或影像這兩個工具來引導孩子學習,但是對於大腦的辨識與認知效率而言,影像與文字扮演著不同的功能,各自有優點也有限制,比如說,影像的敏感度根源於演化遺傳中的基因(任何物種能存活於世界是很艱難的挑戰,無時無刻不是担心被吃,就是準備吃別人,因此勢必要對周遭環境的變動極度敏銳),是屬於先天的,也是被制約的,也就是任何人都具有的能力;而文字是近代文明才發展出來的,必須後天學習,一個字一個字,一句話一句話地學,不學就不會,但是文字可以承載最多的想像與內容,因此文化的累積與複雜的思考,往往必須憑藉文字的協助。換句話說,影像可以引起最直接的情緒反應,而且對任何人都有效,沒有門檻,不用事先練習與準備,但是文字是間接的媒介,需要經過長期且辛苦的訓練,是有門檻的。
  因此,對於尚未熟練文字的使用,較小的孩子而言,可以善加運用影像的力量,若能挑選適當的影片,陪著孩子一起觀賞,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成為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一種成本非常低的「情境教學」,尤其在生命教育的實施上,更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工具。
  我認為生命教育主要在建立某些價值觀,也就是一個人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法,並且確立自己採取什麼方式來因應這個世界,也就是尋找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以及人與環境的適當關係。
  尤其學齡前的孩子,對這個世界還充滿了好奇,對未來也滿懷憧憬,我們應該多給予他們一些美好與正面的想像,好鼓舞他們探索的熱情,總是會覺得,當我們陪著孩子一起看電影時,就是孩子夢想起飛的時刻。
  而且,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電影演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但是能夠引起孩子共嗚的部份,往往就是現在正在關心或憂慮的事情,他們的情緒也可以在觀看影片中被撫慰,被理解,同時在他們挫折困頓、憂傷沮喪時,影片中的某些畫面或情節也許就成為支持他們渡過困境的力量。
    而且我也發現,在忙碌的工作之餘,大人很少能靜下心來傾聽孩子的感受,往往誤以為孩子們只要好好讀書,好好玩耍,生活中那有什麼事情好煩惱的,我們忘了自己童年時的心情,不再記得小孩子也會很悲傷,很不快樂。有部電影就曾這麼提醒我們:「大人總是忘了,童年為壞掉的玩偶而哭泣和日後為生離生別而哭泣是一樣的。」
  只是孩子感受能力很強,但是表達能力很差,因為表達必須在特定的社會脈絡中一字一句學習才會的,因此往往孩子有滿腹的情緒家長卻無從得知,甚至他們自己也無法梳理出一個比較清楚的想法。這時候電影就可以發揮作用了。
  最近這些年,大家開始著重「生命教育」,我覺得有效的生命教育決不是知識上的教導或死板板的道德教訓,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能使學生感動,當孩子在看這些精彩的影片後,會「啊!」一聲的感慨,這個驚嘆,就是我們重新認識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就是對舊的經驗的重新詮釋,對已經熟悉的事件有了不一樣的體會和不同的理解。
有了感動,電影中傳遞的訊息就能融入我們自己的經驗,成為生命的活水源頭。
把家裏或教室變成電影院,成為孩子夢想起飛的地方,陪孩子看電影的美好時光,也會是孩子夢想起飛的時刻。

看電影體會生命的美好-「電影裏的生命教育」自序


 這些年針對學生的各種補習班、才藝班甚至潛能開發班到處都是,我想是來自於家長們面對「世界是平的」所產生的焦慮,所以想盡辦法要讓孩子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好贏過別人,可是或許我們忘了孩子這麼「辛苦」,未來有沒有競爭力我們不知道,但是卻可能喪失了他們的生命力。
 如何讓孩子活出美好而豐富的生命,應該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生命教育在這個這麼容易沮喪的時代是愈來愈重要了。
  但是,什麼是生命教育?
  若以可以操作與界定的內容來說,有人區分為探索「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彼此之間最恰當的關係,也就是包括價值觀,生活態度,以及健全人格的養成,雖然生命意義的尋找講起來似乎很高調,但是我覺得學習最重要與最基礎的核心,其實就是自我尋找意義的過程,找出屬於自己的路,勇敢的追尋夢想。另外台大哲學系孫效智教授提出生命教育的三大內涵(終極關懷與實踐、倫理思考與抉擇,人格統理與靈性發展)可以用「人生三問」來呈現生命根本的課題,亦即「人為何而活?」「人應如何生活?」「人又如何能活出應活出的生命?」
  這些問題我們或許可以條列些「標準答案」或「生命典範」為教材,但是單憑這些知識層面的認知,其實不太能夠內化為正確的人生觀或價值觀,因為這些生命的態度通常要在生命的「真實情境」裡去體驗。這也是生命教育最困難的地方,我們很難幫孩子設計或引領他們參與許多「情境」來讓他們去體驗,因為成本太高,我們的時間與資源都有限。但是若只是像一般學業科目一樣,設計教材教案,甚至必須繳交可以評量績效的成績,這麼一來就很容易淪為紙上談兵,空洞或荒謬,恐怕也是必然的結果了。
  要能夠真正影響生命,改變行為,最有效的方式大概就是被感動後所產生的力量,因此,看電影,而且是很專注地看適當的電影,當孩子精神上可以投射進入劇中的主角,跟著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面對生命的困境與抉擇時,看電影就可以是一種模擬的「情境教學」。
  我自己從孩子讀小學三、四年級起,就每個星期會挑幾部電影,用投影機打在牆壁上,像在戲院般全家人很專注地一起看,整個過程已經像是個重要的家庭儀典了,一直到現在,孩子上國三了,這個溫馨快樂的時光仍是她們生活中最期待的時刻。
  對於一個逐漸想獨立,想脫離家長的束縳,也就是愈來愈叛逆的青少年而言,父母親正經八百地訓話,不僅無效,通常還會有反效果,這時候如果能夠善加利用居家生活中最自然的休閒方式,也就是與孩子一起坐下來看電影,然後在觀影後的感動氛圍中,再分享父母自己的情緒或與影片可以呼應的真實故事,也許不必講太多,往往三言兩語,就可以達到超乎預期的效果。
  而且,更棒的是,與孩子一起專心共享電影的次數多了,也就是親子的親密感與信任度增加之後,孩子往往在看完電影也會說一些他平常不會跟父母講的心事。因為電影演的雖然是別人的故事,但是能夠引起孩子共鳴的部份,就是他們現在正在關心或憂慮的事情,身為家長也可以從孩子透露的蛛絲馬跡中,獲得一些訊息,以便適時的提供協助。
  在這本書中我挑了五十部電影,大致區分為「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環境」三個生命教育範疇,有些影片的內容或許要上了小學高年級以上才比較容易理解,或者探討的主題是進入青春期後的孩子比較關切的,不過,其實也不一定,我們不要輕忽了孩子的潛力,只要大人陪伴著孩子,大家很專注地看,並且營造良好的氛圍與適當的引導,相信孩子的表現會令父母師長驚艷的。
  藉由這些電影,我們全家共渡了許多美好的時光,相信你們也一樣能夠留給孩子一輩子難忘的溫暖回憶。


給父母師長的悄悄話...1

  記得前些年公共電視舉辦兒童影展前,先幫學校老師辦幾場研習會,由我協助導讀這些影片,記得分享討論時,有一位高中老師講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她碰到一位多年前教過的學生,那位已經是大人的學生跟她說,她的學生時代唯一的記憶就是老師某一次在課堂上放映影片與討論的場景。
  好的影片的確會有這種感動的力量,如果加上啟迪人心的討論,也許真的就能影響學生一輩子。

  ()為什麼是看電影?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份的家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了。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之下,我發現親子之間在日常家居生活的互動也愈來愈貧乏,除了詢問「功課作完了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也許只剩下「吃飽了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
  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何透過很自然地情況下,家長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人生觀與孩子分享?
  家長如何在不經意的自然流露中知道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經過長期的思索,我發現透過特別挑選的影片,在家裏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以上效果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方法。
  尤其現在好的電影非常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這樣來形容看好的電影像看一本好書一樣,尤其對於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排斥看電影。特別是透過影像獨特的力量,可以使小朋友很容易將情感投射其中,若是利用影片內容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出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如何看電影?
  挑選適合的影片,佈置一個安靜沒有干擾的觀賞環境是最基本的條件,假如看完之後,家長可以率先,以自然而不說教的方式,感性地先分享自己與電影相關的經驗,然後耐心地(亦即不要「逼迫」孩子發表心得或寫紀錄單)等待,讓孩子分享他的感想(為什麼要耐心的原因是雖然孩子感受能力很強,但是往往表達能力不足)
  除了分享經驗與感觸之外,家長若能趁機帶一點背景知識或延伸的關懷,想信更能擴大孩子的視野(孩子也會覺得:原來我的爸媽還不賴嘛!),或者能丟一些問題與孩子一起思索,那麼看電影真的就比在課堂上的課程來得收獲大了!

    ()團體電影討論會的進行方式
    當二年前我想寫這本書時,就曾試著導讀過將近二十場親子電影讀書會,每一場參加成員的背景都不一樣,因為我想了解對於不同年齡,住在不同區域或不同經濟條件或不同知識準備的孩子,觀察這些南轅北轍的孩子在電影討論會中的表現。結果都令人非常滿意,也使我更加確信影像的影響是沒有門檻的,與文字書本的閱讀必須有基礎的準備很不一樣。
    以下是我在討論會的進行方式,提供給大家參考。
    為了讓參與的孩子更能主動甚至每個人都有機會發表感想與分享意見,我採用以下流程:
  看完電影後,我稍為說明一下(10分鐘左右),然後先丟出二到三個問題(其中至少要有一個是開放性的問題),然後將孩子分成三組,每組二至四人(因此參加的孩子以六至十二人為限),要每一組孩子先討論,提出問題,事先也說明各組來比賽,看誰提的問題最多,有獎品,這可以激勵他們動腦筋思考。因為我們的孩子長愈大,愈失去提問的勇氣,也沒有能力提出好的問題,因此必須用團隊競實的壓力逼孩子練習。家長另外成一組。小組時間不要太長,大約只要1520分鐘即可,然後全部孩子集合由我主持,以小組方式發表討論結果,同時視情況輔以小組為單位搶答計積分的方式鼓勵大家發言。
  參與的家長除了在一旁觀察,透過孩子在團體中的表現瞭解自己孩子的另一面之外,也可以協助回答問題或管理秩序,以及幫忙紀錄有趣及精彩的問答。


學校沒教的愛情課―「電影裡的愛情學分」自


對父母親而言,這是一個混亂又充滿危險『性』的時代,父母該如何與青春期的孩子談「性」說「愛」,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挑戰。

    因為在這個媒氾濫的時代,從偶像劇、電影到八卦新聞,到處是光怪陸離的男女關係與匪疑所思的情傷事件,而且孩子的周遭早已充斥著各種情色的報導,再加上行動裝置的盛行,父母師長幾乎已完全沒有辦法阻絕孩子接觸到這些價值觀相當有問題的訊息。當環境中充滿了機會與誘惑,在同儕的壓力之下,我們如何期待孩子有力氣去對抗?
    更麻煩的是,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大刺刺地談性,唯一剩下不敢跟孩子談性的,就只剩下父母親與老師。可是青春期的孩子正是對異性產生好奇的階段,我們不跟孩子說,他們只好從同儕之間彼此交流經驗,或從網路上抓得一絲半爪片面的知識,我們當然知道這是很危險的,可是當我們若想正襟危坐地與孩子談性與愛,似乎又會尷尬與不自然,效果當然也就會大打折扣,甚至變得像是說教一般而產生反效果。
    或許可以利用家居生活中最普遍(也就是最自然的)的休閒活動-看電影,在電影所形塑出的氛圍當中,父母可以不動聲色的分享一些自己的經驗與看法,我們只要講就好,不必期待他們說:「我懂你的意思了!」更不能逼他們回答,有時候表面上我們的話似乎被當成耳邊風,但是只要是我們誠懇真心說出的感受,一定會被他們留在腦海裏的。
    其實孩子很需要父母的協助,當然不只是性知識而已,而是要幫孩子確立愛與情感的價值,以及面對情感的創傷或挫折時,找到復原的力量。當然,若是家裏有女兒的,更要提醒她們要有約會地點的主導權,學會適時的拒絕,當然認識危險的情人以及妥善處理分手的過程,這些都是必須事先學習的。
    愛情的面貌萬萬種,愛情的課題也是我們一生中會不斷遭遇與必須不斷學習的,讓我們看著電影陪伴著孩子一起成長。
    不過我想特別提醒一下,這本書所導讀介紹的幾十部電影,在與孩子共同欣賞之前,最好自己要先看一下,免得裡面有些對白或情節你覺得目前尚不適合孩子看到,或者有些內容你們還沒有準備跟孩子討論。
    另外,這幾十篇文章的內容或提到的主題,在其他許許多多書裡沒有介紹到的電影,都還是可以用得到的。
    換句話說,我希望書裡面我跟孩子所共同思考與討論的內容,你不一定要找到這些電影才能看得懂,而是可以隨時翻閱,隨時運用在與孩子日常生活的各種場景。
    書最後所附的幾篇文章,比如如何判斷恐怖情人等等,也是陪伴孩子成長過程中,身為家長的我們,可以教導孩子的,也可以隨時在與孩子觀賞不同影片時運用。


假如教室就像電影院


  很多年前臺灣的高中聯考作文題目是「假如教室像電影院」,我想,在那時嚴肅威權的教育體制下,出題老師幫著孩子夢想,假如在教室上課有如像看影般有趣就好了!
  隔了數十年,現在的教室雖然不見得已成了遊樂場,但是上課的形式的確已經生動活潑許多,甚至許多學校每間教室都有視聽設備,教室是可以像電影院了。
  反倒是現在反過來,「假如電影院像教室」,看電影,在現在已經可以是一門學問,一種大學裏的科系。

  這些年常常會想到有關於兒童教育的問題,原因之一當然是自己有了孩子後的現實需要,另外是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二十年來(AB寶與荒野同一年誕生),一直以兒童自然教育為努力的主要目標之一,跟著許多伙伴投入實際行動之餘,也有機會接觸到許多專家學者或在第一線工作的老師或校長。
  有許多父母會問我:「我們可以為孩子做什麼?我們在課堂或參加活動之餘,可以與孩子一起做什麼?」
  閱讀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因此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大概是父母可以帶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可是從孩子上小學以後,親子「共」讀的溫馨時刻,對於大部份的家庭大概都不太容易維持了。
  而且,隨著孩子的成長,課業壓力逐漸加大之下,我發現親子之間在日常家居生活的互動也愈來愈貧乏,除了詢問「功課作完了沒?考試考得好不好?」之外,也許只剩下「吃飽了嗎?衣服多穿一點?早一點睡!」這種聊勝於無的對話。
  如何找到共同的話題?如何增加親子互動的品質?如何在家「一起」專注地共同做一件事情?如何透過很自然地情況下,家長可以把自己的經驗、自己的人生觀與孩子分享?
  家長如何在不經意的自然流露中知道孩子內心的盼望、惶恐或憂慮?
  經過長期的思索,我發現透過特別挑選的影片,在家裏與孩子一起觀賞,是可以達到許多效果的最自然、最沒有壓力的方法。

  尤其現在好的電影非常多,簡直可以用「閱讀電影」這樣來形容看好的電影像看一本好書一樣,尤其對於即使不喜歡看書的孩子,應該也不會排斥看電影。特別是透過影像獨特的力量,可以使小朋友都很容易將情感投射其中,若是利用影片再加以延伸閱讀與學習,很容易培養出孩子主動探索的習慣。

  不過,最好不要放任孩子自己隨便選片,讓他們可以自己關起門來看電影。就如同親子共讀一般,與孩子一起欣賞電影,會帶來許多額外的收穫。首先要挑選適合的影片,然後是佈置一個安靜沒有干擾的觀賞環境,假如看完之後,家長可以率先,以自然而不說教的方式,感性地先分享自己與電影相關的經驗,然後耐心地(亦即不要「逼迫」孩子發表心得或寫紀錄單)等待,讓孩子分享他的感想(為什麼要耐心的原因是孩子感受能力很強,但是表達能力不足)
  除了分享經驗與感觸之外,家長若能趁機帶一點背景知識或延伸的關懷,想信更能擴大孩子的視野(孩子也會覺得:原來我的爸媽還不賴嘛!),或者能丟一些問題與孩子一起思索,那麼看電影真的就比在課堂上的課程來得收獲大了!

  我們家裏雖然沒有電視,但是卻留了一整面牆來放電影。只要假日沒有參加活動或在家有較長的空檔時,總是會選一些好電影陪著孩子一起看。
  我喜歡看電影,也喜歡看書。
  AB寶從小在我們陪伴下,也培養出喜歡看書的習慣。
  覺得電影某方面和書一樣,甚至電影更是屬於大眾化,沒有門檻的學習媒介。
  同時電影是表演、攝影、文學、科技……等等各類藝術的結晶與集大成,而且電影通常是老少咸宜,懂的人當然會看門道,不懂的人也有熱鬧可以看。
  對於孩子而言,除了帶給孩子豐富的視覺經驗之外,也可以擴展他們的視野與想像空間。






留言

  1. 孩子看到情節有親熱的片段(如親吻)相當敏感,不敢正眼觀看,而且會說這很噁心我在旁邊常心裡焦慮不知道如何應對,我只能故作鎮定,回應..這很正常

    是否能給我健康回應的建議..感謝~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