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新聞與科學
有人說 : 「科學是一則很冗長的故事。」但是當媒體要報導時,只能像閃光燈一閃,只記載下剎那片段,沒有前因,沒有附帶條件,所以一定是不周全甚至有問題的,更何況我們或許永遠沒辦法知道那則新聞被報導的背後動機,或者提供素材的那個研究是那個機構或廠商贊助,是如何設計研究方法,如何選擇研究樣本 ……? 因此,我的答案是,永遠不要相信單一的研究,單一的報導。科學是一則很冗長的故事,科學的進展來自於點點滴滴地發現與驗證,只有在很多不同的國家,不同研究單位,不同設計方法,所有的研究都指向同一個結果時,才可以暫且相信那個結論,所謂暫且的原因是,在科學研究上,是沒有真理的,所有的結論都應該只是暫時的,也就是我們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承認這個結論也許是到目前為止最接近真相的,其實在疾病診斷過往的書寫慣例也呈現了如此的謙虛態度,診斷病名前我們會寫 R/O ,也就是 Rule out 的縮寫,意思是「排除」,排除這種病,也就是目前找到最後尚未排除的可能性。。 以醫學研究來講,一個可能被接受的研究一定要有對照組,也就是一組接受某種治療,另一組接受安慰劑,但所有實驗這必須採用「雙盲」的嚴格標準,也就是接受治療的患者與病人接觸的醫生,雙方都不知道自己是屬於被實驗組還是對照組。以如此方式進行,才能得到有價值的實驗結果。 另外近年醫學界也推動所謂「實證醫學」,也就是採取的手術與治療方式,並不能只是「理論上」有用,而是必須有大量的臨床病例來支撐。比方說,你認為你採取這種方式治療,有六成改善的效果,但是假如同樣病情但沒有這種方式治療也有六成改善的結果呢 ? 或者用其他方法卻有七成改善的結果呢 ? 其實正規的醫學臨床實驗費時又費錢,很多媒體報導的醫療研究,大多只是觀察流行病學,也就是找出疾病與環境或行為上彼此的相關性,這種研究只要問卷,電話跟電腦就行了,很方便很簡單,但是問題也在這裡,不管是問卷設計本身,答問卷的人他們的個人偏好與習慣 …… 很多因素是沒有辦法標準化與控制的,所以這些研究只要隨便看看就好,不用當真。 另外媒體也常報導的研究常是吃某些東西後,會增加或減少某種疾病百分之二十或三十的機率,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