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陽光灑在心上


(泰山基金會「照亮心靈」講座摘錄)
讓陽光灑在心上
主講/李偉文(作家、環保志工)

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源頭,也是很多宗教的起源,幾乎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在大自然裡悟道,並在荒野中傳道,但現代的人把寺廟越蓋越大,教堂越建越高,儀式也越來越繁複,是否反而離宗師越來越遙遠了?這值得人們深思。
因為荒野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源頭,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幾乎所有宗教的起源,都是來自人對大自然的好奇,探索個人生命與宇宙永恆生命之間的關係。所以回到荒野,人會感覺非常平靜、自在和喜悅,只不過由於現在資訊太過發達,許多人透過書本、影像,甚至網路傳播,隨時都可取得有關自然的豐富知識,阻隔了自己親身感受及直接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親近大自然,要從心靈真實感受
我從事荒野活動多年,這些年來,在帶領孩子接觸自然的活動時,就常發現很多孩子看似什麼都懂,像百科全書一樣,問他什麼都知道,可是這樣的孩子,反而最不容易看到自然的生命律動。《小王子》書中曾經說過,一個人要用心靈才能看到真實的東西,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大腦去認知及辨識鳥獸蟲魚。這是我們在進入大自然之前,必須要先調整的心態。
人跟自然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解說、觀察和體驗這三種互動。有人認為,這不就是分成用嘴巴講、用眼睛看、以及用身體去觸摸、擁抱三種形式,這樣說看似沒有錯,但事實卻不全然如此。
比如「解說」一定要用嘴巴講嗎?佛陀釋迦牟尼從三十五歲悟道開始為人解惑,一直到他八十歲涅盤為止,每天都有上千名弟子圍在他身邊聽他講道,整整四、五十年時間,他不管是在走路、吃飯還是在上課,隨時隨地都在解說,可以說是最有經驗的解說員。
有一次佛陀在樹下上課,隨手拿起一朵花不發一語,底下卻有人笑了,他說:「好,講完了!」就走了。這就是禪宗「不立言語」、「拈花微笑」的精神,影響了東方甚至全世界至為深遠。可見解說不一定是用嘴巴講,也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像佛陀拿起一朵花微微一笑,就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法門。
我們可以根據這樣來思考,當我們要接近大自然,需要有一個好的解說員引導,而這個解說員不單是要用嘴巴講,也可以用肢體語言來示範,或是營造一個氛圍,設法讓人從大自然中真正得到心靈啟發,而不僅是學到一堆植物的名稱而已。

●用主觀好奇,打開自然觀察之窗
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與週遭環境的關係,如何面對人群與彼此相處的問題,其實都跟如何接近大自然有關。
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觀察家達爾文曾經說:「人若心中毫無想法,對事物不曾抱持懷疑、好奇或猜想,何必去做自然觀察?」他的話提醒了我們,過去大家一直以為觀察自然必須用很科學、客觀的態度,結果看了一百顆石頭,還是一百顆石頭,看了一千朵花還是一千朵花,看再多的數據還是數據,這種觀察是沒有意義的。
只有我們自己心中已有某些想法,無論是推論或懷疑,才會把那些觀察到的資料或數據,變成有意義的東西。就像很多石頭放在那邊還是石頭,我們必須先想像那些石頭會變成教堂、蓋成寺廟或大樓,再去進一步觀察,檢驗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確,才會得到實在的收穫。
所以觀察並非只是用眼睛看就夠了,還需要進一步的比較和分析,也許是印證自己的想法,也許是根據解說得來的資訊進行判讀。這些行動都基於我們本身對所觀察的事物,先有一個主觀的假設或想像,才會有觀察的必要性。以賞鳥來說,假如全世界就只有一隻鳥,大概人類也不需要花太多時間去做觀察了,就是因為有太多不同種類的鳥,才會吸引人去觀察和分析,比較這種鳥和其它鳥有什麼不同,找出牠的特色來。
從解說、觀察到體驗,親近自然的過程中,如果少了「體驗」就沒有意思了。但是什麼叫做體驗呢?難道是叫人抱一棵大樹、抓一把泥土,就問他有什麼感覺嗎?可能每個人都說不出來。這就好比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孩子問媽媽,什麼叫「知人知面不知心」?媽媽告訴他:「就是我們認識一個人,只能看到他的外表,無法知道他心裡面真正的想法。」
聽完媽媽的解釋,孩子點點頭,其實仍是似懂非懂的。可能過了十年、二十年,有一天他突然被自己最要好的朋友背叛了,他才會驀然發現,這就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同樣的一句話,此刻給人的感受卻已完全不同了,雖然他十幾年前就已經知道這個道理,但現在才徹底明白,因為他親身經歷過了,感受最為深刻,甚至可能對人生的看法,也跟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聽人說千遍,不如親身體驗一回
我們從小就知道,每個人都會死,只要是生命都有一定的壽命,可是對這件事不會有任何感受,直到有一天你發生了意外,或突然得了一場大病差點死掉,僥倖活了過來,這時「死亡」對你不僅是有意義的,你的人生觀甚至可能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不為什麼,只因為你經歷過了,即使以前聽人講過千百遍,只有親自碰上了,你才會發現過去所知實在太過膚淺。
我們都太習慣透過理性認知去學習,而忘掉了心靈的力量,真正能夠進入到心中才是有效的學習,即使用眼睛看見的東西,有時也只是看到表象。美洲大陸土著在文獻上有一段記錄,說六百多年前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時,他們看到「海面上有奇怪的波浪,一直往岸邊前進,半空中突然出現幾個白皮膚的人……」現代人對這段文字著實不明所以。
經過多位史學家考證才知道,因為哥倫布那幾個人從大船上下來,划了幾艘小船靠近岸邊,小船的槳划在海面上波浪是不一樣的,所以從土著的眼光來看,就是「奇怪的波浪一直往前進」,到了岸邊,哥倫布準備登陸時,土著只看到「半空中突然出現幾個白人」,卻沒有見到船。因為在原住民的認知系統裡,沒有「船」這個概念,即使船出現在他們眼前,他們也視若無睹。
我們會看到什麼東西,其實是根植於我們知道自己想看什麼,如果我們不知道,就有可能視而不見,忽略掉眼前的事物。人生也是如此,當我們不知該怎麼看的時候,再多美好的事物擺在眼前,你也看不到。
所以我們要學會打開心眼,從各個角度去接觸、感受自然,讓自己可以不斷地看到、看懂,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找到生命重心,為自己活出精彩
美國教育哲學家桑塔耶納在哈佛大學任教時,有一天上課,他在教室寫黑板,看到陽光灑進室內,他看看美麗的陽光再看一看學生和黑板,忽然丟下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就離開了教室,從此悠遊四海,再也沒有出現在校園中。
我本身是牙醫,每天與病人擠在小小的診療室中,聽了這個故事好生嚮往,心想自己何時也能像他那樣,拋開一切悠遊於世,然而在這當下,我只能對自己說:「我與病人有約!」就像身邊很多朋友經常說,「大家都這麼做,我也不得不如此!」或「公司要求這麼做,我也沒有辦法!」「算了!隨緣吧!」似乎為了工作、賺錢,人生沒有別的選擇。
但是,我要提醒各位,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當初你以為別無選擇的事情,現在再看,其實都有很多可以改變的空間,只是因為懶惰、好逸惡勞或怯懦,我們選擇了不選擇!當我們腦海浮現這幾個字「隨緣、順其自然、算了!」或嘴巴講出這幾個字的時候,我們就在那當下,選擇了「不選擇」!
所以我後來又想到,或許我沒辦法像桑塔耶納那樣瀟灑出走,但是我仍可在生活中安排機會、找到一些空間,讓自己活得更自在。只要我們不必在意別人的眼光,生活其實還有很多選擇。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眼光,別人說你是醫生,應該開好一點的車子、住大一點的房子,為了符合這些人的看法,你就得花很多時間工作、賺錢,去做自己不願意的事情,甚至違背良心,自己也不快樂,豈不等於讓人綁架了你的幸福?
人生真的很短,我們應該努力過好自己的生活,何必擔心大家都在賺錢你不賺錢、大家都看電視你不看電視會跟不上流行,只要我們找到自己的生命重心,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就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也不會受別人的言語影響。

●當下頓悟體驗,與自然融合為一
有人說,生命中真正的改變,其實不是那種像革命一樣敲鑼打鼓的改變,而是點點滴滴、慢慢滲透式的慢慢改變,我覺得說得真好。
人世間真的別無選擇的事情並不多,大部分的事情只看我們要不要努力爭取,有沒有付出心力去改變。唯有真正體會到「不選擇也是一種選擇」的時候,我們對自己的生活就沒有藉口可以推拖,也更容易活得清清楚楚的,往往我們覺得沒辦法的事,其實還有很多可以改變的空間。
我們怎麼去感受大自然,怎樣從大自然中獲得一些生命體驗或頓悟?我想起年輕時曾看過一個禪宗公案,有個老和尚有一天晚上正在打坐,忽然聽到一隻青蛙噗通一聲跳進池塘裡,他就突然開悟了。當時我想,哇!這隻青蛙這麼厲害,不知是怎麼跳的?也對這名老和尚到底開悟到什麼,感到很好奇。
長大一點才發現,這個問題其實不在於那隻青蛙怎麼跳,也不在於那名老和尚開悟了什麼,而是只要環境氛圍對了,那個場景剛剛好,事情就發生了。假如生命中我們不斷有新的頓悟,不斷有機會改變我們生命,我覺得這是非常幸福的事。
美國一位國家公園之父John Muir約翰.繆爾曾經寫道:
讓陽光灑在心上  而非身上
讓溪流穿軀而過  而非從旁流過
這個場景讓人感覺到,自己與大自然好像融合在一起了,陽光照過來暖呼呼的,讓人忘掉時間的存在,忘掉我們自身軀體的存在,整個世界非常和諧、愉快。這其實是自然體驗的一個最高境界,不見得每個人經常有機會能碰到,但只要我們心情調適對了,或許就有機會在大自然裡享受到這種讓陽光灑在心上的感覺。
我們今天所有的頓悟、所有的體驗,都是讓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原有的價值觀和看待世界的方法。當我們引導孩子接近大自然,或是做很多生命中的學習和體驗時,我們真正要做的其實只有這一點──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所有的東西本來都在那裡,所有宇宙人生大道理本來也都存在那裡,只是我們以前視而不見。假如現在用新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它就會出現。所以人生每一次頓悟、每一次體驗、每一次的看懂,都可以讓我們看到更多的東西。不必大張旗鼓,只要點點滴滴的從小改變做起,你就能擁有不一樣的人生。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