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視老與恐懼老―西蒙波娃論老年有聲書導讀文字稿之1

 

二十世紀著名的法國作家西蒙波娃,在很多人的眼中是個女權主義者,她所寫的「第二性」幾十年來至今都是研究女權運動必讀的經典名著,但其實她還是位存在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更是位積極參與改革的政治運動家。

    西蒙波娃所處的年代是二次大戰後,科技快速發展,整個社會欣欣向榮,現在所謂的戰後嬰兒潮當時才陸陸續續誕生在世界上,但是她以一個社會學家的敏銳,已預先看到人口結構的老化是將來世界必須面對的挑戰,她引述她那個時代的人口學家索維的話:「在所有當代的現象裡,最沒有爭議,最確定,也最容易提早遇見,而且說不定後果最嚴重的,就是人口的老化。」

    可是當時還沒有人認真探討老年人的種種面貌,甚至社會上都忌諱談到老這個字,偶爾出現在歷史或文學作品裡的老人形象都是被扭曲的,因此西蒙波娃發揮了如奠定女權主義般的魄力,寫下了這本數十萬字的「論老年」,全書橫跨了數千年的歷史,也收集了各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文獻,為當代人補修了一堂被忽略掉的必修課,如她所說的,絕大部分的人都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西蒙波娃也解答了許多關鍵問題,比如說為什麼我們都被教育應該尊敬、愛護老年人,實際上卻總是在詆毀他們,迴避他們?

    即便到了現在,這批進入老年期的戰後嬰兒潮,因為掌握了社會大部分的金錢與資產,理論上應該擁有相當的權力而備受尊敬才對,但其實並沒有。

    時時刻刻出現在我們周圍的廣告,不斷販售著逆齡抗老的商品,美妝時尚產業以凍齡抗老等名詞,甚至用「讓你一覺醒來就變年輕」作為宣傳的標語,而廣告中老年人也經常被塑造成等待兒孫回家的角色,暗示老後生活的寂寞,這些都是隱含歧視老年人的心態。

    研究高齡化的專家就為這種年齡歧視感到困惑,這不就等於我們對未來的自己產生偏見嗎?

    曾有研究發現,年輕時會對年齡增長歧視的人,比較易導致心血管健康狀況出問題,而且有許多研究顯示,對變老保持樂觀的人,一般會多照顧自己一點,記憶力與運動能力的測驗分數也會比較高,他們的走路速度較快,遭遇意外恢復得比較快,而且他們的平均壽命比對老懷抱著悲觀恐懼的人多出七點五年。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一條消息,指稱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已更新年齡的定義,四十四歲以下稱為青年人,四十五歲到五十九歲為中年人,六十至七十四歲為年輕老年人,七十五至八十九歲為老年人,九十歲以上為長壽老人。這個訊息讓很多中老年人很開心,似乎一下子又返老還童了,雖然這是編造出來的假新聞,但是也可以看出大家都不喜歡貼上「老」這個負面的標籤。

    到底幾歲才算老?

    歷史上首先出現明確的年齡定義是在一百五十年前的英國,他們在友善社會法案中指出,五十歲可以稱為老人,而六十或六十五歲以上就算長壽。十四世紀義大利詩人但丁認為,四十六歲以後就算是老人,跟現在的認知差那麼遠,主要是來自於人類壽命的增加。三萬五千年尼安德塔人時代,人類平均壽命大概是三十歲,到了十九世紀,壽命增加不多,也才來到四十歲左右,但是最近這一、二百年人類壽命增加速度飛快,一口氣增加一倍,增到八十來歲左右。

    若是根據教育部國語辭典的定義,中年指四十到六十歲,所以六十歲以上就算老年。日本老年醫學會提出新的看法,認為應該把七十五歲以上的人定義為高齡者,而把原先劃入為高齡者的六十歲到七十四歲的人定義為準高齡者。日本是目前全世界最長壽的國家,他們過去幾十年每年會送給每一位超過百歲的國民一個銀製的酒杯祝壽,但是在二0一五年停止了這個傳統,因為現在百壽人瑞到處都是,已經毫不稀奇了。

    某個國際研究單位主張,推算老年的起點應該是從死亡回推十到十五年,以目前台灣平均壽命為八十歲往回推的話,老年期大約七十歲才開始。

    國內老人醫學專家認為將七十五歲設定為老年人應該是比較合理的想法,因為人的身心功能與健康狀況在過了七十五歲後才會有比較明顯的衰退,同時所花的醫療費用也在這之後才會大幅地增加。

    戰後嬰兒潮世代,大概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代最不顯老,或者最不服老的一代,不只女生想青春永駐,連男生的年齡也似乎凍結住了,人人都像是那永遠不願意長大的小飛俠。

    這些資深的小飛俠有個特徵,就是從青少年至今始終穿著一樣的衣服,做著差不多一樣的事情,買類似的東西,用同樣的方式與步調過生活。

    每個人都有三種年齡,時間年齡,生理年齡與心理年齡。日期年齡跟古往今來一樣,現在的日期減掉身分證上的出生年月日,就是時間年齡,生理年齡隨著醫藥衛生的普及與養生保健產品的盛行,大概會少個十年左右,至於心理年齡,很多人就永遠停在年青時代,不然也至少會少個二十年以上。

    為什麼上一代,或前幾代的人,到了四五十歲看起來就好老,原因很多,但是我覺得衣著裝扮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有研究發現,如果你穿得很老氣,那麼你的行為或內心的自我認知也會跟著變老。

    所以為什麼現在的中老年人看起來比上一代年輕,服裝或美容整形其實是功不可沒的。

    看看周邊的朋友那一個不是把她們女兒淘汰下來的衣服撿來穿?甚至不管男女,年齡愈大穿得愈花,我就聽過好些朋友的孩子抱怨父母把他們的衣服「偷偷」穿走了!

    這些資深的小飛俠還有一個共通點,熱愛追求冒險刺激。不要說前些年在台灣引起風潮的「不老騎士」,現在還有「不老水手」呢?在以前,八十歲早該安份坐在家裡被眾多孫子曾孫環繞的老翁,現在居然能夠划著獨木舟航向大海!

  

研究調查發現,需要整天穿制服的行業,比同年齡但可以自由選擇穿著的人,精神較好,也比較不會生病。原因就是因為必須穿統一的衣服,所以不用思考該選擇什麼衣服才能搭配自己現在的年齡與身分,因此不會意識到自己有多大年紀,所以在整個職業生涯中能夠保持一致的活力,始終維持「無齡」的狀態。

    這種不覺得自己老這件事很重要,因為只要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年紀,潛意識就會讓我們做出適合那個年齡的行為,生理上也會呈現符合那個年齡的表現,因此我們要記得不只在言語中不要說自己老,連衣著裝扮以及我們能接觸的環境,都不要讓自己意識到老,那麼就能持續保持活力,不管多大年紀。

    若你覺得怎麼可能,這未免太神奇了,其實近年來已經有非常多研究與實驗證明,心理認知會影響生理的表現。

 

其實整個社會也應該要調整對高齡化社會的觀點,媒體也不要總是採取負面角度來威脅民眾,世界經濟論壇的報告就強調長壽長者帶來的好處:「社會如果老年人口比例高,表示有大量經驗豐富的公民,將擁有我們祖先不曾擁有的資源:大量的優秀人員。資深公民擁有豐富的知識,優秀的情商,務實的技能,利用創意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為後代子孫著想,願意貢獻能力,以過去做不到的方式改善社會。」

    的確,從我們個人到社會,面對壽命增加的生命之禮及整體社會的高齡化,有二種選擇,一種是浪費這項資源,繼續採取歧視的角度,另一種就是擁抱長壽帶給我們個人與社會的好處,然後努力打造一個適合每一個人變老的世界。

    答案顯而易見,不是嗎?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