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目不忘的絕對記憶―「記憶與遺忘」導讀有聲書之2

 

學生時代還有考試壓力時,最羨慕擁有超強記憶力的人,包括傳說中那種具有過目不忘超能力的人。據說的確有人具有如照相機般記憶的人,而他們似乎能將整個記憶用畫面儲存,包含所有精確的細節。

    不過在日常生活或者職場上,擁有這種能力其實沒辦法產生多少實質的功效或優勢。

    有些研究發現,極少數擁有幾乎是絕對記憶的人,也就是對於生活中經歷的所有事物都記得如此清晰如此詳細,反而失去了把這些東西組織成有意義整體的能力。

    就像我們在戲院門口等人,從擁擠的人潮中能一眼看到朋友,是因為我們把其他人都忽略了,有看沒到。或許我們可以這麼說,當我們什麼東西都看到時,等於是什麼也看不到。

    因此,遺忘在我們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它讓我們可以區分出事情的優先順序。

    作者在書裡舉了幾種過目不忘的人,其中一種是幾乎擁有沒有極限超強記憶力的正常人,有位俄國的心理學家定期追蹤某個記憶超人長達三十年,他可以很快記住一長串看起來幾乎都一樣,而且沒有意義的音節組合,幾個月或幾年後都還可以一模一樣地背誦出來,研究者認為他採用視覺化的記憶以及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位置記憶法。

    古希臘普遍運用位置記憶法來輔助無法用講稿的冗長演講。演講者會在腦海中想像一幢房子或一條街道,並且「漫步」其中,沿途一一安放那些代表演講話題的視覺化象徵物。等到上場演講時,演講者只需再次走上這條路徑,依次「提取」這些話題即可。

    不過一般人必須要耗費許多精神與時間去把想記住的事物視覺化,但是這位俄國的記憶超人卻似乎是自動自發的就能輕鬆地記下想記住的東西。

    不過也因為一切他看到聽到的任何名詞,腦海中就會浮現出有點莫名其妙的圖像,所以對於無法具象的概念與抽象的用語,他就完全無法理解,因此他對比喻、象徵、以及最容易的邏輯思考都無能為力,比如說,他可以輕鬆地背下一整張含有各種名詞的清單,但是卻沒有辦法挑出清單中哪些是屬於鳥類的名稱。

    另外一種比較常見的超強記憶來自於自閉症或具有某些精神障礙的病人身上,又稱為學者症候群,有的對於音樂有絕對音感,只要聽過一次樂曲,就可以照樣演奏出來。有的對於數學特別敏銳,不管是多困難的數字加減乘除運算,他們一瞬間就可以說出正確答案。有的記憶力特別好,可以記得過去發生的任何事。

    他們怎麼辦到的,研究者並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自閉症,無法跟人正常溝通,描述他們大腦運作的過程。不過他們的記憶都有個特質,也就是對於具體而且簡單的事物很執著,卻對抽象的東西完全束手無策。

    第三種是擁有超強記憶,而且人數還算不少的正常人,就是能夠下跳棋或西洋棋盲師的大師。比如說,國際跳棋世界冠軍,夏布弘茲。

    西元一九九九年,他同時跟二十位跳棋高手下,而且只透過連線的電話知道對方下的棋步。結果他贏了十七盤,平了三盤。

    一百多年來心理學家對於西洋棋盲棋的研究很多,發現他們並不是仰賴一般所謂的照相式記憶,將過去的賽事過程用圖像形式儲存在記憶裡,所以能夠隨時隨地參考比較。

    也有學者原先猜想盲棋手的能力或許是來自於心算能力,但是實情並非如此,因為這些棋手並沒有花時間對不同期盤設想出多種棋局,往往是在幾秒內就做出決定。

    根據後來的實驗結果顯示,他們的直覺來自驚人的記憶力,正如同每個單字可以組合成較長的句子,每個特殊或專門的知識領域,也可以像我們閱讀句子一樣,並不需要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看,我們都是整個字,甚至整個句子一起看。換句話說,因為長期的訓練,每個棋盤的走法都有屬於特定的架構,專業上稱為「基模」,也就是基礎模型或基礎模板的意思,每個基模分別代表了不同的狀況與策略,運用基模可以大幅度地降低這些專業棋手大腦的工作量,因此他們不是心算出每個對手可能走的棋步,而是在他們自己已記下廣大棋盤基模的資料庫裡找出那個棋步最符合眼前的棋盤。

    除了下棋,任何領域的專家都一樣,只要看一眼,內心無數專業的基模就會自動跳出那一個是最好的選擇,這個不需用大腦再去思考的過程,很多人稱為專家的直覺。

    就像倫敦的計程車司機在城裡二萬五千條街道穿梭的超級能力,他們不是記住整個城市景觀,而是打造出一個又一個路線的基模,隨時會根據目前的交通狀況,立刻找出甲地到乙地的最佳路線,完全不用回想整張地圖然後再思考該選擇那一條路線。

    不過話又說回來,很多時候,若是我們對一個技能太過熟悉,所謂習慣或自然,我們就不太能想出關於這個技能的新用途或其他可能性,這也是我們會發現在某個領域能有新的創新想法的人,往往是剛入行沒有太多經驗的年輕人。

    駕輕就熟的老經驗或者長期訓練的技能,在大腦裡形成的神經迴路,每個神經接觸點的聯結已經很牢固,不太容易鬆開再去和別的神經相連。

    但是所謂創意,常常是將兩個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湊在一起找出新的用途,換句話說,就是把兩個不同的神經迴路接在一起,形成第三個新的迴路。有研究發現,考試高分的人,聯想力與創造力的表現都會比較差。因此如何在該加強自己記憶力的同時,避免陷入專家直覺可能導致的僵化,提醒自己保持思想的彈性是一種藝術。

    總之,對於像我們這樣正常的大多數人來說,我們的記憶不像錄音機或錄影機,能夠原封不動鉅細靡遺地把一件事記錄下來,而是會忽略細節,對於語言只記得內涵意義,對於文字或圖案,也會忽略細節,而就型態來辨識,換句話說,大腦很奧妙,會捕捉訊息最核心的不變異性,其他枝枝節節全會忘了,面對新的同類事物才能有彈性地去比較然後再度記憶。

    某些自閉症患者缺少這種能力,無法從外在世界提取出不變的特質,只要稍有改變,就不認得了,這也是他們做事很固執,必須遵守完全一致的步驟,出門走的路線,東西擺放的位置一點也不能改變。

    因此,忽略細節是必要的,遺忘也是必要的,如果一個人什麼細節都記得一清二楚,反而沒辦法去預測、推理、思考任何重要的事。

    不過,如果為了應付考試或工作上的需求我們必須去背誦某些東西的時候,善加使用有效的記憶術就很重要了。

   一百多年前德國科學家艾賓豪斯有個關於記憶的著名研究,發現人們通常在三十分鐘之內就會忘記課堂所學的九成內容,記得的一成內容也會隨著時間拉長而忘記。

    但是只要每隔一陣子重複一次這個訊息,就能增加記憶存在的壽命,而且重複的次數愈多,記得就愈久。因此,分段落的學習,也就是錯開時間的重複比一次花大量時間反覆背誦效果好得非常多。

    關於學習還有一個違反直覺的地方,就是我們把一個概念想得愈複雜,知道的愈詳細,也就是增加記憶過程的困難與負擔,我們反而會記得愈牢。

     要記住某樣訊息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方改變訊息的形式,比如說訊息若是從視覺進來,不妨再以口述方式再增加一個儲存位置,讓以後提取這個記憶的管道多一點,若是口語訊息,可以再寫成書面筆記,文字訊息的話,不妨整理成圖表。

    自古以來最流行的記憶記提取,就是把想記住的事情轉換成圖像式的想像,並且把這畫面彼此聯結起來,這些圖像愈是可笑無厘頭,越是誇張或噁心,愈好,而且如果能加入越多自己的情緒與感覺,那些圖像就越有效。

    此外,將新的訊息跟我們早已知道的舊事件相連結,放進到原有的知識架構裡,總之,愈多的轉化與結合,這個新的知識或訊息,就記得愈牢靠。

    我們把資訊從長期儲存區提取出來跟把它登錄進去的過程不同。新的資訊是根據舊資料的相似而存入,但是提出時,卻是根據跟其他資訊的相異性。

    因此,當我們想學習或記憶新資訊時,要分辨這個東西跟其他東西的相似性跟相異性,花愈多時間賦予它的意義跟識別度,就會記得愈牢愈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