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片荒野

  這個星期日上午要到高雄美術館演講,他們指定的題目是「留下一片荒野」,因為高美館前一陣子清除了園區湖畔的外來種銀合歡,重新種植了多樣化的複層植物,營造出適合生物的棲地,也比較像是生態化的公園,因此他們希望我講保留荒野對都會環境與生態的重要性。

    荒野保護協會二十多來除了積極保護自然野地之外,也努力在都會裡創造出自然荒野,提倡公園生態化,保留生物廊道,讓都市成為人類與各種生物共同生活的空間。

    這次講題的內容我幾乎重新準備,除了荒野對生態的重要外,還想分享對人類的重要,包括這些年很流行的「自然處方箋」。

    其實這個周末不只高美館這場演講,週六上午先到新竹培英國中講「與孩子悠遊在自然荒野」,下午到台中的七七讀書會講「一定要幸福」,週日上午高美館「留下一片荒野」,周一上午彰化花壇國中講「閱讀與思考」,下午在二林高中講「未曾選擇那條路」。

    總共五場,五個完全不同的主題與不同類型的對象,有一般民眾、有退休族為主的讀書會,也有家長老師,最後再加上國中生及高中生。

    後面附上「留下一片荒野」部分演講綱要。

 

演講大綱―留下一片荒野110.04.21

 

    ()荒野的定義

    *未經人為干擾的地方

    *雖經人為干擾,但干擾去除後,此地又逐漸走向荒野

    *若讓某個生態系自由發展,會達到高度複雜(多樣性最高)的狀態,稱為頂級群落。

 

    ()森林生態系

    *地表下是連結在一起的真菌

    *地表層有苔癬、草本、小型木本與灌木叢

    *樹幹有各類攀爬與附生植物

    *樹冠也分數個層次

    *昆蟲動物依附在這多層次生態系裡生活

 

    ()親生命假說

    *哈佛威爾森提出:人類天生具有一種尋求與自然及其他生命形式連結的傾向

    *思源口的討論

    *演化形成共有的偏好:疏林草原,可攀爬的樹,對人有益的樹

 

    ()人往城市移動

    *2008年世界上過半數的人口住在都市,並且迅速增加中

    *從住在自然中到在居住空間中創造自然

    *研究發現,生活愈是高科技,就愈需要更多自然來平衡

 

    ()失去山林的孩子之1

    *2005年出版的失去山林的孩子,提出大自然缺失症,描述孩子與自然之間逐漸擴大的鴻溝。

    *小學生說:我喜歡在屋裡玩,因為那裡才有電源插座。

   

    ()失去山林的孩子之2

    *大自然有舒壓功效,你可以暫時逃離一切,但又不會與世界脫節

    *瑞秋˙卡森: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直到一生的盡頭。

    *大自然提供非結構性的玩耍與遊戲

 

    ()失去森林的孩子之3

    *瑞秋卡森:如果一個孩子要保持他與生俱來的驚奇感,他需要至少一個能與他分享這種驚奇感的大人陪伴,和他一起重新發現我們所在世界中的歡樂,興奮與神秘。

 

 

    ()失去山林的孩子之4

    *研究發現,校園裡擁有多樣種類自然環境,在其中生活與學習的學生,體能(戶外)活動較多,彼此往來比較有禮貌,富有想像力與創意,學業成績也比較好。

 

    ()失去山林的孩子之5

    *金車教育基金會調查(2014),台灣中小學生有三分之一只有在寒暑假參加有自然接觸的活動

    *超過一成的青少年,一整年都沒有接觸過大自然

 

    ()自然處方箋之1

    *近年已有許多設計非常嚴謹的研究,(雙盲實驗)證明,自然接觸對疾病復原,疼痛控制,多種精神障礙,有明顯效益。

    *接近自然改善體內的壓力荷爾蒙及對於免疫系統的自然殺手細胞的數量與活性增加極大異。

 

    (十一)自然處方箋之2

    *日本東京醫科大學研究全日本地區,住在有森林自然物地區民眾死於癌症人數遠少於沒有綠地或森林遭砍伐地區。

    *加拿大多倫多以衛星空拍及樹木分布圖結合研究,城市居民的三高文明病,隨樹木多寡而改變,健康與活力差七年之多。

 

   (十二)自然處方箋之3

    *1984年科學期刊是最早的嚴謹實驗,雙盲測試醫院手術後康復速度,窗外是樹或牆,有極明顯差異。

    *另一個實驗裡兩組人在飲食、活動量、夜宿旅館一致下,在森林漫步與城市遊走,血液的DHEA明顯差異

 

    (十三)自然處方箋之4

    *美國林務署長長期研究證明,與自然接觸,有助於從心理疲勞中復原及恢復注意力,並修復大腦處理資訊的能力

    *針對密西根一百多所高中研究發現,學校有更多自然景觀與大窗戶,學生成績較佳且較高畢業率。

 

    (十四)人在自然中之1

    *有個研究發現,在室內或人工空間裡,幾個家庭的聚會,大人總是談大人話題忽略孩子,或是焦點在孩子,欠缺大人彼此地對話。

    *在自然中,卻能自由自在地關注孩子與大人自己對話中輕鬆轉移

 

    (十五)人在自然中之2

    *荒野冒險增加了參與者合作,信任他人的能力

    *研究發現,人在自然中,會更關心他人;社區擁有更多自然元素,能降低暴力事件。

    *自然將人與真實自我連結,而且人在狩獵採集社會中互相合作而演化

 

    (十六)近處就是未曾體驗過的遠方

    *我們無法保護我們不喜歡的事物,我們無法喜愛我們不認識的事物,而我們無法認識我們看不到或聽不到,或感覺不到的事物

    *景觀美化導致生態貧脊,物種單一化的環境

 

    (十七)保育思潮的轉變

    *人與自然到人處在自然中及人就是自然

    *環境行動需要超越絕望,種下希望。第一代環境論點強調災難。第二代則以經濟永續綠色工作有關。第三代著重自然對健康、學習能力、快樂與靈性的重要

    (十八)留下一片荒野之1

    *把我們日常生活空間設計得能讓生物共同居住

    *一切始於植物,重建生物的食物網,種原生種,灌木或木本植物最理想

 

    (十九)留下一片荒野之2

    *除了保護大自然之外,大自然也應該是我們生活、工作、學習與遊玩的地方

    *人類生活空間留下一片荒野給萬物生命,(生態公園、生物廊道、都市農園、屋頂牆壁呈垂直農場……)

 

    (二十)都市農夫不是夢

    東京銀座商圈的頂樓養蜜蜂,閒置的屋頂變菜園,東京天空越來越多的開心農場。

蜜蜂為銀座帶來不只商機,為植物授粉,樹木繁衍果實,鳥類因而聚集,生態環境得到了滋潤而重拾生命力,讓久居城市的人們省思疏離的人際關係。

接待櫃檯黃瓜長藤順著牆面爬滿棚架,大樓裡的廁所、會客室也種滿了綠色植栽,幾個樓層都開闢「農園」

 

    (二十一)永續大未來..日本

東京二○○一年修法規定新建築須設綠屋頂,室外溫度可相差二、三十度,室內則可降溫約四到七度,空調用電可省四成左右。

 

 

     (二十二)理想的自然公園

依生態原則讓自然演替

有常駐的義務解說員

坐落在都市裏或都市邊緣

 

     (二十三)富陽自然生態公園

台北盆地市區南邊的山谷,百年來彈藥庫

原始的自然公園或市民花園?

 

    (二十四)母親的河

淡水河與三條支流,大漢溪、新店溪、基隆河

污染防治(砂石場、生活污水、事業污水)

濕地、生態廊道的建立(三百公頃濕地)

遊憩、運動、休閒,美好生活的空間

 

     (二十五)營造三百公頃濕地

走出高密度移民、城市封閉城堡的社區新生活

地球之腎,濕地在生態棲地、環境品質、氣候變遷的角色

走向自然,環境教育最好的場域

 

      (二十六)五股濕地看群燕飛翔

一場夏日黃昏的濕地圓舞曲

淡水河左岸的新樂園

93年起荒野接受委託,進行復育、保育、教育

 

      (二十七)我們的城市,我們的未來

台灣2300萬人,約1500萬人住都會區。

都市再生非都市更新,城市空間與公平正義。用容積換空氣。建築綠化。

智慧型城市,生態城市,永續城市。

 

    (二十八)我們的幸福都市..1

理想城市應該是文化空間,包括了過去歷史和現在,表現出記憶和人情。

不是豪宅,也不是名設計師而是包含歷史與記憶與家人共享,又樂於聚集。

良好的空間常是一種邀請,如花園庭院,行人道樹木

 

     (二十九)我們的幸福都市..2

公共空間(人情空間),騎樓與人行道咖啡館,街角的小公園。

波赫士:想像天堂是圖書館的形狀。

普魯斯特:住在所愛的人附近,有迷人的自然景致,許多書和音樂,離劇院不遠。

一個幸福都市是種族融合,文化多元,生活步調較慢,人與人比較友善。

 

     (三十)荒野是什麼?

與其說它是環保團體 不如說是一群「成年

彼得潘」的夢想之家 憑著一股傻勁 他們用

最生活化  最歡愉的方式  帶領大人小孩與

自然共舞  保護生物的棲息地  讓生命得以

延續  也讓人們享有和諧美好的生活環境

 

     (三十一)在天籟下起舞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在荒野中,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被自然生命所感動,培養與台灣土地之間的情感。

 

      (三十二)不死心的人

未來世界會因為我們現在好好對待一個孩子,給予他們正面且善意的情緒感受,而變得更好。

孩子的感動與大人不同,會生根發芽,留在夢裏,最終長成一片森林。

當下這個年代還有多少人對兒孫輩以後的事懷有夢想?幸好,荒野裏多的是不死心的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