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舊衣找出路

  五年前台灣有一個調查發現,平均起來,每個民眾在衣櫃裡擁有75件衣服,其中有二成衣服,也就是十五件是幾乎沒有在穿的。

    避疫在家期間,許多人有時間進行斷捨離的清理工作,首先遭殃的就是這些多餘的衣服了,以往很多人都會把這些舊衣服丟到街頭巷尾到處都有的舊衣回收箱裡,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回收箱十之八九不是移除就是封起來,因為這些年國外的舊衣需求不如以往,而且在全球疫情之下,貨運缺船缺櫃,原本的回收單位已沒有地方可以消化滿倉庫的舊衣,只好停止接受回收。

    舊衣服會這麼多,全世界著名的快時尚品牌是罪魁禍首,因為這些服裝公司可以超量製造超量傾銷取得最低成本,以非常便宜的價格吸引消費者,再加上網購的便利,不知不覺隨手一滑就買了一件又一件不見得會穿的衣服,也自以為自己不要的衣服是捐給需要的窮困人家,是做善事又很環保,所以又心安理得地不斷地買也不斷地丟。

    以前這些舊衣服的確是會出口到非洲或世界上經濟比較困難的國家。但是這些價廉物美的二手衣卻傷害了當地的服裝產業,除了導致大量失業人口,而且也沒有辦法這些最基礎的民生工業發展起自主能力,假如一個國家連最簡單的工業半手工業都無法自己發展,如何循序漸進升級到較複雜的工業,無法創造出完整的產業體系,人民與國家就會永遠處在窮困必須受人濟助的處境。

    因此,2016年由六個國家組成的東非共同體宣布,從2019年起禁止國外的二手衣輸入。很可惜的,在浪費成性的美國施壓下,只有盧安達政府堅持該項禁令其他五個國家都妥協了。

    不過,快時尚造成的資源浪費與環境汙染,近年來已引起廣泛關注,法國政府開出第一槍,在20202月通過「反浪費與循環經濟法」規範了服裝、食物、藥材、建材、電子產品……等物品的回收規定,強制要求製造商或通路必須對產品的最終處理負起責任,同時也不能隨意丟棄或銷毀未售出的全新產品。

    對於個人來說,真的不會再穿,或者變胖變高而無法再穿的舊衣服,除了偷偷扔掉外,還有哪些處理方法?近年開始出現的網路二手衣交換或銷售平台,也許是一個方式,當然,如果有時間的話,親手轉送給喜歡的親朋好友也很好,最好的方式是從減少購買的源頭做起。

    現在也有紡織業者發展出回收技術,透過化學處理,抽取舊衣服的聚脂纖維,然後再度利用。也有廠商開發出將舊衣製成固體再生燃料的技術,那麼將來就不再只是將舊衣服送到焚化爐跟一般不可回收的垃圾一起燒毀,浪費這些可以利用的資源。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