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生命更長久的事
曾經有一個研究訪問許多八、九十歲高齡長者,問他們假如可以重新回到年少,再活一次,他們會有什麼改變?
結果大多數人都表示:「我會多做一些在我死後仍然可以延續下去的事。」的確,面對生命最後,總會希望不是白白來這世界一趟,做過的一切都隨風而逝,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那麼我們曾經存在跟不存在,這世界都沒有任何不同的話,那豈不是令人遺憾,也會很不甘心嗎?
死後仍可以延續下去,就是做一些比我們生命更長久的事。
有一次周末假日與朋友登台北近郊的山,同行的有剛卸任文化部長的龍應台老師,我很好奇以她這麼典型的知識份子,具有華人自古以來的士或文人素質的作家,投身至台灣這麼喧囂甚至無厘頭的政治環境,到底有何心得?卸任後的計畫是什麼?
只見龍老師語氣堅定的說,以後我要把時間花在真正長遠的事物上,不管什麼政權執政,不管當下的時勢如何,希望我努力的研究或創作的東西,可以超越政治當下的紛紛擾擾。
或許我們不必總是那麼有使命感,但是我對於網路社群媒體盛行的這個時代有些困惑,行動裝置即時通訊裡時時刻刻產生了如恆河沙數般無以計數的泡沫訊息,瞬間生瞬間死,我們的生命不該耗費在如幻影般的事物上吧?
曾經在建中資優班任教的阿貫老師退休後,創辦原聲教育協會,每星期辛苦地從台北開車到玉山裡,幫這群布農族的孩子上課,我曾經問過阿貫老師這些年來的心情,她說:「當我看到這群孩子努力的學習,我知道,他們的未來,絕對跟我們還沒來這裡不同。」
是的,這個世界有沒有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有所不同? 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曾經這麼定義:「死亡,是你加上這個世界再減去你。」這句話常常警愓著我:「你在或不在,這個世界有沒有不一樣?」這個世界是否因為加進了我們而得著了某種光彩和溫度?這些正面的善意與能量在我們悄悄退場後是否仍然留存?
若是能夠常常如此思索,我們不管青春與年老,對時間的運用就會有不同的態度。
因此,美國詩人伍立曼所寫的「青春」這首詩裏的這幾句,對我們是最好的鼓勵了:
青春不是人生的一段時光,
青春是心情的一種狀況。
歲月並不能使人老邁,
使人老邁的是捨棄了理想與信念。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