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審的隨想

   前幾天擔任一個紀錄片比賽的評審,因為疫情,與另外二位評審,沈可尚導演及黃慧偵導演就在線上討論,雖然有幾部片子彼此有不同看法,但是討論後,大家還是很開心地接受最後的結果。

  我蠻喜歡這種有充分時間討論的評比,因為可以從其他評審那裡學到不少東西──他們怎麼會用這個角度看?我怎麼沒有發現這個優點或缺點……經過彼此的說明與分享,然後就為自己喜歡的作品辯護拉票,然後再經多輪投票,選出最具共識的作品。

   最無聊的就是將所有評審打的分數加總平均,然後就依分數來排名,這種沒有討論的評比,尤其若是評審打的分數是不公開的,很容易有問題。若再加上打的是以一百分為級距的,更是不公平,最好是每個評審用排序,或幾個級距等第來打,比較不會因某的人的極端好惡而有落差。

   比如說,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寫到某個補助案的徵選。從一百多件申請案要選出十件給予獎助金,由幾位位評審以百分位打分數。結果有位評審給跟他有關係的五件申請案打100分,其他都打0分,如此一來,不管其他評審怎麼打分數,他屬意的案子絕對可以通過。

    這個評比沒有安排討論,各評審把評分表交給主辦單位,就直接公布入選名單,後來是承辦的人員實在看不過去,透露給其他評審,才揭發此事。結果那位有私心的評審還振振有詞,說他是依規則評比,完全合法,反而一狀提告那位洩漏的承辦人員「瀆職洩漏公務機密」

    我想這應該是特例,二十多年來平均每年幾十次的評審經驗裡,我從來沒碰過敢那麼囂張又離譜的評審,但是不管任何比賽,只要有某位評審對某個競賽單位或作品有強烈偏好,的確多多少少會左右最後的評審結果。

     不過,只要給予評審有時間討論,每個人都要說明為什麼會覺得這個作品好,你為什麼把另一件作品打那麼低,只要你能說出一套道理,不管別人是否能接受你的觀點,只要有充分討論,我覺得就會比較公平。

當評審也可以是一種專業?

──寫於2007.6.13

  自從有機會開始担任評番之後,才發現原來我們這個世界竟然對於從一堆人事物中挑選出一些優勝者的需求是那樣的高!正如同開始担任委員之後,才知道台灣從中央到地方竟然存在著各式各樣種類繁多得令人匪疑所思的無盡量委員會。

  前天整天沒有進診所看診賺錢養家活口,因為有五場邀約,計有二個評審,二個會議及一場聚餐。

  這些年來,每年不得不參加的活動或會議(甚至是演講)次數都很難估計了,除此之外,連應邀担任評審的次數,每年若沒有上百次,三、五十次總是有的,相較於其他的會議或活動,我還算喜歡當評審,尤其是那種不同領域,而且必須看許多資料的我更喜歡,比如說論文獎助的評審,或是圖書金鼎獎的評審。

  跨領域又須看許多資料,雖然較累,但是可以被逼著接觸與學習許多東西,尤其通常担任評審的人,(除了我之外)大概都是該領域的頂尖專家或權威,因此在跟著他們一起討論時是大好的受教機會(單從他們能在相同資料中看出了那些我沒有看到的觀點,這樣的學習就物超所值了!) 

  老實說,我不知道林林總總的獎項主辦單位為何會邀請我,(我從來也不會為這點費心,因為既然別人敢邀請,表示我應該是符合他們想像中的資格吧?),不過,假如當評審也可以是一種專業的話,我想我至少是公正沒有人情包袱或利害關係的(哈!我交往單純,不參加應酬),另外,我也還算是認真的人,會把該閱讀研究的資料仔細看完的(反正平常我就很喜歡看雜七雜八的書)

  記得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形容自己是個『東張西望夢想顛倒』的人,這十多年,雖然主要參與的公益團體是生態環保方面,但是總是自己以為還是個『文藝青年』,平常真正喜歡的是文化藝術類的領域(這一年我常開玩笑說,卸任荒野理事長之後,我就可以從環保及運動界人士轉型為藝文界人士)。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我始終不贊成把人文與自然這樣區分成似乎兩種不同專業,總覺得世間萬物是息息相關、環環相扣的,專業的分類愈細,反而會失掉整體的視野與屬於人的温度。

當評審的好處-寫於2013.09.06

 

    最近忙著看一大堆資料稿件與書籍,因為幾個評審剛好最近都要結案,幸好這些獎項都是不同內容,可以互為調劑。

  其中一個是徵文比賽,近五百篇稿子看得頭昏眼花;另一個是文化部的中小學優良讀物推薦,也是一下子要看好幾百本書;另外是卓越新聞獎的評選,還有就是教育部教育研究院針對老師教案的徵選。

  這些必須研讀一大堆資料的評審雖然耗時間,但是我還蠻喜歡這種任務,因為可以強迫自己在一定時間內完整了解一整個或許我們不見得那麼熟悉的領域,比如說,平常不太看電視的我,當金鐘獎評審時,就必須在一、二個月內看完一整年度所有電視頻道比較優秀的節目,也像各種圖書獎項的評審一樣,我也可以趁機綜觀台灣整個年度出版書籍的現況。

  而且評審還有一個最大好處,就是與其他評審開會討論時,可以從不同評審的不同觀點,不同視野裏學到很多東西,這些與專家的互動都是千金也難買的機會啊!

  因此,這些年,只要有人邀請我當評審,只要我排得出時間,我幾乎都會答應,不管是什麼獎項的評審,而且若是平常我比較少接觸的領域,反而是我最求之不得的大好機會呢!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萬冠麗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