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農業與在地農業

  研究報告指出,世界上有一半的食物在還沒端上餐桌之前就被扔掉,家庭垃圾裏有將近一成是食物。單單歐洲和美國加拿大地區所丟掉的食物就可以餵飽全世界饑餓人口的三倍呢!

   


食物除了從超市或者我們冰箱中扔掉之外,在產地就被「淘汰」的更是不計其數。這裏所說的淘汰並不是指食物的品質不好,而是食物的外觀與大小不符合全球化運輸體系所需的包裝需求。

    比如說,食物銷售廠商不收購彎的小黃瓜,馬鈴薯太大或太小也會被扔掉,因為不好包裝、運送,更離譜的是食品公司居然用電腦化的色彩檢驗系統去比對,去規範蕃茄的顏色,香蕉每一串必須標準化的有幾根,有多重,不准誤差….,田裏種出來的農作物不符合這些標準,就當場銷毀。商人似乎忘了這些食物是從土裏長出來的生命,而不是從工廠用模子大量製造出的化合物啊!

    不過似乎也不能全怪這些商人,因為在全球化的銷售體系中,降低成本攸關企業競爭力與存活,只有規模化的「產品」才方便包裝與運輸,減少人工的處理成本。比如說,一貨櫃的柳橙從產地經過兩千公里運到歐洲,最後卻直接被丟掉,原因是有一些在運送途中過熟,舖貨到超市,消費者也不會買,但若是要整理挑選出那些過熟的柳橙,卻不合人力成本,企業一算,直接銷毀還是比較划算!

    生活在物質豐盛富裕國家的人民,對食物的期待與價值觀也造成食物的浪費。因為當我們到賣場或商店,期望貨架上的物品是滿滿的,而且種類齊全。因此賣場合約就會規定,銷售麵包的店家在營業時間內,架上必須擺滿所有種類的麵包,以保持美觀與確保提供顧客充份的選擇,因此烘焙師傅就被迫必須做出比實際需求還多兩成的麵包,以維持在打烊前一刻門面仍然是豐盛的,可是一旦打烊全部麵包立刻就被扔棄,連送給慈善單位都不被法律允許呢!這些結構性問題有時我們去努力改善。不過我們個人的生活習慣倒是可以立刻改變。

    以前我們上超市購買食物時,會注意包裝上的日期,並且挑選距離有效期限最久的食品,但是這習慣無形中卻造成超市大量丟棄這些已到期,即將到期,甚至還有一段時間才到期的食品,而且這些食品標示的保存期限其實是最佳賞味期,除了少數生鮮的肉類之外,過了最佳賞味期並非不能吃,而且也與健康無關。

    這些明明可以吃卻在超市被大量浪費的食品原因來自於生產廠商不斷縮短賞味期限,這一方面來自廠商的謹慎(怕萬一消費者吃出問題,官司賠償不完),但是另一方面也來自於當保存期限愈短,消費者會丟掉得更多,當然也就會買得更多,這也意味著營業額更高,利潤愈大了!影片中有位心理學家分析說,賞味期只是為了讓人們可以心安理得的扔掉食物,好繼續出門購買東西。

    近年提倡的永續農業與在地農業,這個永續兩個字,相對而言的就是現今慣性農業中所大量使用的肥料、殺蟲劑、除草劑的耕種方式,其實是耗用了來自於幾千萬年來所累積的能量――化石燃料,透過這些不勞而獲的珍貴資源,我們才夠大量地生產出便宜的糧食,並且用動力抽取大量地下水,透過機械動力來大量耕種,採收並長途運送到我們手中。

    當石油沒有了或者變得非常昂貴,這些「便宜」的產品是不可能存在的,那麼已被破壞的古老生產系統還能供應這麼多人口的消耗嗎?

    這個問題在可預見的未來即將挑戰每個國家與每個人民的生活。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