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戒指與花環
.jpg)
我們如何為生命做註記呢? 回顧過往,很多當年似乎是巨大到難以承受的事,現在卻渺無痕跡,而許多小小的善意與話語,卻會在腦海中不斷盤旋。人能擁有什麼呢?大概只有付出去的東西才能留存在世間吧?面對生活,要用整個生命的強度與熱度去擁抱吧?記憶是取決於強度,而非長度! 有部電影有這樣的對白,男主角說:「剛才在洗手間時,我的一生在我眼前閃過,我看到我的一生,最好笑的是,我並未參與其中。」 我們如何為歲月做註記呢? 很多人有了孩子後,就以孩子的年歲做註記,有人是以生命中的大事來標定時間,也有人以心儀的典範人物的年表當標竿,比如格拉瓦或莫扎特死亡的年紀,這些生命中的節點,讓我們在面對數以千計萬計待填的日子裏,有了頓號,有個起承轉合的分段點,讓我們可以駐足,可以反省,可以重新再出發。 因此,我雖然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但是不管什麼宗教或民族習俗,只要是節日,我都喜歡,喜歡那種過節的氣氛,以及隨著節日而進行的儀式。 我從小參加的童軍運動中,就非常強調儀典,其實即便不參與宗教祭典或在特定社團所進行的特殊儀式,我們個人一生中也有許許多多的儀式,比如生日慶生,開學典禮,結婚儀式,乃至於喪禮 …. 等等,至於近年全台灣都在瘋狂的跨年活動或元旦升旗典禮也都是儀式的標準典範。 宗教儀式中最普遍的是敬神、拜祖先的祭典。當我們祭拜祖先時,並不只是弔念他們,而是重新確認我們自己是在一種家族綿延不絕的生命長河裏,賦予自己短暫生命另一種更恢宏更長久的意義,以便在這些承先啟後的世界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 儀式,對需求意義的人類而言,是重要的。 人類學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生命階段的轉換上,儀式是很有用的辦法,人生中有許多「關口」必須跨越。因此在民族文化的演進中,就會設計出不同的儀式,幫忙度過這些關口,緩衝或轉變可能會有的心理困境。以積極一點的角度來說,透過儀式的要求,比如齋戒,比如承諾、比如冒險…讓新的階段與舊的階段之間有一個分界的區隔,讓自己確定,往後的日子的確是不同的。 在荒野保護協會裏,我們進行的各種儀式,我覺得還涵帶著豐富與温暖的力量,而且,透過體貼的分享與擁抱,我們彼此才能相認,所有的經驗與記憶才能累積,每個人在歷史的長流中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荒野的文化也在這其中默默傳承。 這些儀典使個人或團體,把我們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環境結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