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的選擇

 一個人自認快樂與否有三種決定因素:幸福設定點,生活環境以及意向活動。

    幸福設定點決定了將近一半的快樂因素,這跟個人特質一樣,會隨著一個人成長成熟而變得穩定,可以說是先天的因素。


    生活環境只佔百分之十快樂與否的決定因素。生活環境包括了正面或負面的事件(一個快樂或受創的童年,有高學位或慘遭退學……)婚姻狀態、職業、收入、健康……等等。

    意向活動決定了最後的百分之四十,這一部分是我們完全可以掌控的,包括行為活動(與好朋友碰面聊天),認知活動(調整自己的態度與視野),以及意志活動(努力達成個人目標)

    除了先天的幸福設定點之外,因為人類很容易適應環境的改變,所以限於環境的改變對於是否覺得幸福快樂的影響往往只是一時的變化,但是意向活動卻具有長期的影響力。

 

    這也是坊間老掉牙的勵志書籍勸我們的,要感恩惜福,要珍惜現有一切,要往好處看……等等,都是利用這些有自覺的思考或有自覺的行動(意向活動)來讓自己一直覺得快樂,但是購買名牌或住豪宅,生活環境所帶來的快樂是很短暫的。

 

日本有個知名企業人士發起一個傻瓜會,這個會收取相當高的入會費,提供參加者表達心中遠大夢想的場所,這也就是一群人聚在一起互相講些異想天開的夢想,規則是所有人都不能否定別人的夢想,那怕是違背了常理,很難實現的夢想,與會者都會對任何夢想給予認同,並且鼓勵對方:「如果是你,一定辦得到的!」

 

  這個發起人認為幸運的人身邊必定會聚集幸運的人,而不幸運的人則會引來同樣不幸的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物以類聚」,而幸運的人一定是常常告訴自己:「我非常幸運」,並且常常保持「歡欣雀躍,興奮期待」的心情,認為自己運氣差的人,絕對無法獲得好運,甚至再努力,幸運也不會來到身邊,因此,負面思考就是讓我們無法獲得幸運的最大原因。的確,據研究,幸運的人,「腦」裏總是保持愉快的狀態。

所謂愉快的狀態,並不是真的碰到好事,我們就快樂,而是無論如何,我們就是要快樂,即便假裝快樂也可以。

  從小我就知道「假裝」的效用,若你形體假裝著自己很愉快,不久,精神上真的會很愉快。我們都知道情緒會影響生理的變化(荷爾蒙分泌等等),反過來,生理(肉體)的改變也會影響到心理(情緒)。

 

   社會心理學有所謂「自行驗證的預言」效應,又稱“比馬龍效應”「比馬龍是古代國王」(Pygmalion Effect,比馬龍是希臘神話中一位技藝絕倫的雕刻家)。簡單地說,就是「我們若心中有預設立場存在,常會導致此先入為主的事真的發生。」

 

  是的,我們的確可以選擇如何看待這個世界,我們選擇要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若是我們沒有這種體察,我們就會忘記,原來我們可以控制這些選擇,而我們如何選擇這些事情,就形成我們自己的世界觀。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萬冠麗與看見齊柏林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