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背古文?

 這十多年來,只要我一出新書,就會接到來自飛碟廣播電台宜蘭分台的主持人彭瀞儀的電話邀訪,因為她提問的問題都很有深度(表示很仔細地閱讀過這本書),讓我留下很好的印象。因此三年前,她建議是否能當每個月固定採訪的來賓,我也就欣然同意。

每個月都要訪問,我出書的速度沒那麼快,瀞儀就會從我臉書或部落格寫的文章當引子,就當下大家關心的議題詢問我的看法。

前天的節目她從我前幾天在部落貼出的,二十來年前寫的舊文章「孔子期盼的大同世界」,除了談到荒野的起心動念,她也想問我對古文教育的看法。


我們是讀國立編譯館全國一致的標準課本長大,最痛苦的記憶是要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也就是論語、孟子。但是進入社會後,那些強記下來的字句,卻常常在我們面對某個處境,某個人生選擇時就跳出來,發揮關鍵的影響力。

因此,我覺得好的句子還是必須背下來,背下來後才有辦法隨時想到,才有機會用出來,也只有滾瓜爛熟到已經成為自己靈魂的一部分時,我們才能趨近於那個我們嚮往的境界。

現在的考試已經不需要逐字逐句的背誦,因為現在的素養考題強調理解,強調有自己的觀點,當然這是回應時代需求的一種進步,但是大量閱讀與理解及邏輯推理能力的訓練跟把好句子背下來,我覺得這兩者並不會衝突。

古文是精鍊的文字,跟成語有點像,少少幾個字卻能承載很多的意涵,而且這些自古流傳的名句也呈現民族文化中共同的價值或象徵。

生活中我們會享受或期待精緻的美食,那麼在思想上,我們為什麼要放棄這些美好的而精緻的文句呢?

 

綠滿窗前草不除

    這一輩子我最感激的事,就是父母親培養了我喜歡閱讀的好習慣。

  民國五十幾年時讀小學,那時候整個台灣經濟正從農業慢慢轉型為工業,大部份的家庭雖然清苦,但是社會風氣純樸,也相當具有人情味。還記得拿著玻璃罐到巷口雜貨店「打」花生油的情景,當時家裏買雞蛋也是挑較便宜的破蛋,可是即便生活這麼拮据,父母親還是會省出一點錢讓我們到牯嶺街的舊書攤買書。

  閱讀是一種享受,全世界最會寫故事的史蒂芬金這麼形容:「書是一種獨一無二可以攜帶的魔術,像是隨身帶著一扇可以從現實中解脫的逃生門。」的確,書就是哈利波特的隱形斗篷,可以幫我們暫時跟這個令人挫折、煩躁的現實社會隔離開來,喘口氣,然後才有精神再繼續跟它周旋。

  閱讀使我們對身處的世界保持「又即又離」「既出世又入世」的態度。因為書,我願意投入紅塵奉獻心力;也因為書,我也可以逃回精神心靈的世界,與世無爭,自得其樂。

  閱讀是一種精神上的全然自由,這種自由來自於想像,讓人足以穿越時空,探索世界,因此,當我白天上班或在外奔波,不管多忙多累,只要想到晚上若能擁有幾個小時完整的時間,還有一些好看的書在枕頭邊等著,那麼一整天的情緒就會非常高昂。

  因此,我願意以一個愛書的普通讀者身份,向朋友推薦書,也不斷地買書、送書。看到好書寂寞,是很令人感傷的。這也是我為什麼即便再忙再累,有人邀請我幫忙推薦書,我總是義不容辭的答應。總覺得台灣的出版社辛辛苦苦出了好書,可是卻沒有多少人知道,也沒有多少人買。總是感慨,許多朋友上餐廳一頓飯數百元近千元面不改色,卻會嫌一本二、三百元的書太貴而不願意買。

  一位出版界的前輩這麼說:「沒想到我會遇到一個這樣的年代,一本書的壽命比不上雜誌或周刊。」

  這絕不是誇張。

  台灣每一天就有超過一百種新書上市,書店門市有多大地方讓新書可以展示出來?

  因此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新書無法在書店裏擺上超過一星期〈這不就是比周刊的生命還短嗎?〉,很多新書從印刷廠送出整絡還沒拆封又都送到士林紙漿廠銷毀做成再生紙。

  這是一個令人迷惘的年代。

說起來很令人覺得汗顏。在台灣,一本書只要在全省金石堂或誠品數十家店,一星期內總共賣出三百本以上,就可以進入所謂暢銷書排行榜了!〈換句話說,若誠品全國共有六十家店,只要平均一家店一天賣出一本書,就上得了排行榜了!〉

為什麼大家不看書?總覺得看書是最棒的享受!

在我們一生中,或者一天裏,絕大部份的生命時光是為別人而活的,唯獨閱讀這件事是為自己而做的。我很能體會林懷民先生的掙扎,他曾在某次記者訪問中說他每到晚上九點十點是他最快樂的時候,因為是他閱讀的時間,可是到了半夜十二點就開始掙扎,到底要繼續閱讀來討好自己,還是上床睡覺貯蓄體力好貢獻社會?

趙寧寫得真好:「一卷在手,所費無幾,耗時不多,中外古今,宇宙萬物,功侯將相,才子佳人,皆我相知,讀到痛快之處,那真是上天下地,唯我獨尊。海可枯,石可爛,情可移,榮華富貴,瞬息成空,山珍海味轉眼穢污糞土,唯有從書本中獲得的平安和充實,萬古長青。」

的確,古人也這麼感慨: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