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自己更大的生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有次記者包圍權威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問他:「請問以長遠的眼光看,我們究竟會如何?」
結果凱因斯不疾不徐地回答:「以長遠眼光來看,我們都會死。」
當然,這是大師的俏皮話,不過這段著名的典故也提醒了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往往忘掉的事實,我們會死,我們也會老。年輕時我們揮霍著時光,也揮霍著身體,反正徹夜狂歡或者再忙再累,隔天睡個覺一樣絲毫無傷,可是隨著時間過去,馬奎斯在「愛在瘟疫蔓延」這本書裏藉著老去的醫生口中說:「我現在完全曉得自己內臟的位置與形狀了。」
波赫士也寫著:「光是一次牙痛就足以讓人否定上帝的存在。」當我們身體健康時,真的不知道可以跑可以跳是多大的幸福啊!要多體貼現在的老人家,要善待老人,因為每個人都會老,照顧現在的老人家,就是照顧未來的自己。
去年父親節全家族聚餐時,88歲的父親慎重地發給我們兄弟姊妹每人一份資料,上面寫著「如何安排快樂的老年生活」,我們除了覺得相當有趣之外,也蠻佩服父親老得可以算是很優雅,也能坦然面對死亡,並且還不忘記提醒兒孫輩要為自己的老年生活預先做安排。
的確,台灣已快速邁向高齡社會,2011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超過250萬,佔總人口數11%(老年人口若超過7%,是所謂高齡化社會,14%稱為高齡社會,20%超高齡社會),若加上少子化影響,再7年後,也就是2018年,台灣即進入老年人口超過14%的高齡社會,甚至15年後,也就是2026年,即將進入老年人口逾20%的超高齡社會,從高齡人口10%躍昇到20%,法國花了 76年,美國63年,台灣居然只有短短19年,因應期實在非常短,每個家庭或政府恐怕也都來不及做好組織結構調整的準備吧!
現在每個家庭人口愈來愈少,因此對於失能或罹病的長輩,家庭也逐漸失去長期照護的能力,因此如何建構足量且值得信賴或費用適宜的安養中心或居家照顧的專業人才,政府必須很認真的面對之外,如何將醫療院所的資源做最好的利用,也需要訂定法規與想辦法讓民眾的觀念改變。
而且,如何在活著的時候很清楚明確地安排自己的身後事,包括臨終前的醫療處置,是非常重要的事。這些年我有一些朋友在推動預立遺囑的觀念,提倡不管年紀大小每人每年都要找個時間檢視自己一生,留下遺囑,包括當你有一天要離開時(聖嚴法師曾提醒我們思考「意外或明天那一個先到,誰也不知道」),你要跟那些人說那些話?身後事要如何處理?以及自己心愛的東西要如何處理?
在填表單,寫遺囑的過程中,我們會去思考我們這一生是如何過的(這也能促使我們往後會更積極地朝我們真正想過的方向前進),也更會珍惜身邊的家人和朋友,因為在回顧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事想做卻還沒有做,有那麼多人該去感謝,有那麼多值得回味的生活。
近代高僧,印光老和尚在床頭掛著一個大大的死字,他說:「修道之人,心中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
德國作家紀德也這麼認為:「不是經常想到死,是不能令人充分體會到每一瞬間的價值的。難道你不明白,每一瞬間假使不襯托在死亡這片漆黑的背景上,它就不會有這種可愛的光影。」
當我們能夠坦然正視病與死的必然,預做安排與準備,也因此更能對如何好好的活,活出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產生出更積極的想法與做法。對於害怕死亡,或極度眷戀這肉體與這世間的人而言,聖嚴法師也提供一個方法:「要想著自己有無限的過去與永遠的未來,這是接受自己最好的準備。」的確,若能體會我們此世的生命是暫時的,或許就能放鬆對生命過度控制的偏執,然後才能好好的享受生活。
我很喜歡一首日本歌曲,千風之歌:
「請不要佇立在我的墳前哭泣,
因為我並不在那裏,
我已化為千縷微風,
翺翔在無限寬廣的天空裏,
晨曦升起之際,
我們化為飛鳥輕聲喚醒你,
夜幕低垂之時,
我們化為星辰,溫柔守護你。」
年紀大並不是失去什麼,而是重新獲得了不同的事物。有一本讀起來心有慽慽焉的好書:「老得好優雅」,所謂深得我心並不是說因為自己年紀逐漸大了,而是書中的提醒對於中年人,甚至年輕人,也都很受用的。
作者說,生命不只是呼吸,生命是變得比自己更大,成為自己能成為的一切。而且,這個比自己更大的生命,並不是我們用企管技術能規劃的,反而像是美國詩人佛洛斯特所說的:「我們必須願意鬆手放開我們的計劃人生,才能進入正等著歡迎我們的人生。」
當我們能夠不再規劃時,才能給潛在的可能,給生命本身的神秘留點空間,這不再計劃的生活,乍看是放牛吃草般無所事事的空白,但是生命全新的可能性才得以在其間滋長。
不同於我們一般所以為的,作者認為年輕時總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因為那時候我們總是匆匆忙忙的,總是奔波在半路上,總是正要去另外一個地方。年輕人沒有耐心跟「現在」相處,因為他們總想越過「現在」這個狀態到達一個「升官、發財」充滿各種可能的「不久後」,希望變得成熟獨當一面,希望有錢,希望有權有名,腦袋中所有思緒都在「我要,我要,我還要」裡頭。
年紀大了之後,追求、奔走,那些慾望老早就消耗殆盡,相反的,反而能真實感受「現在」,此刻活著,此刻身體健康,此刻自由自在,此刻感覺快樂,就是一切。
是的,這種美好的心情,不是那麼容易體會的,正如畢卡索說的:「要花很久的時間,才能變年輕。」
卸下所有的想要,身心輕鬆起來之後,負擔輕了,自然年輕。
曾野綾子在日本是個很著名的作家,雖然已經超過八十歲,依然創作不歇。她認為「不動聲色地消聲匿跡,是一種美學」,更是死者對這個社會最高的禮儀,因此她認為葬禮也可以免了,趁著肉體消失不見的機會,讓所有的存在都消失,因此她自己一有時間就開始整理東西,該扔的扔,可以送的就送走,甚至連相片都燒掉,打算只留下大約五十張。當然,財產也都趁早處理掉,認為什麼財產都不留給孩子,對他們反而是最好的,若真的還剩有一點財產及遺物,一定要在死前清清楚楚的分配好。
她的這些觀點對很多人來說是個當頭棒喝,值得我們好好地思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