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一片荒野―荒野老相片003


 昨天晚上接到荒野台北分會長海洋晨薇的電話,詢問我七月二十七日有沒有空參加賞燕祭的活動,因為當天會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紀念認養五股濕地滿二十周年,同時也將簽約繼續下一階段的認養。

找出2004年在五股濕地舉行的認養簽約儀式時拍的相片,也想起在荒野九周年年會時真情流露的「阿孝的眼淚」。賴榮孝是荒野第一期的自然解說員,擔任了荒野第六、第七屆的理事長(2010年起六年),他是五股國中的數學老師,自從上完解說員的課程就開始長期觀察五股濕地,號召志工守護這片荒野,在努力九年後,才促成這個簽約的儀式。

五股濕地不是荒野第一塊認養的濕地,但是因為它位在人口密集的都市邊緣,且腹地廣大,很適合搭配企業的家庭日或企業的ESG環境行動舉辦大型的活動,也是非常適合的環境教育示範場地,在2004年認養五股濕地後,荒野就成立棲地工作委員會,由阿孝擔任第一任召集人,(現任的荒野第十屆理事長球長李騏廷也是出自棲地工作委員會。)

雖然我們遲至2004年才正式成立棲地工作委員會,但是我們對於棲地的守護一直念茲在茲,不敢遺忘。後面附上20019月我在荒野快報所寫的一篇文章「留下一片荒野—荒野圈護的現況與展望」,為了存其真,呈現荒野成長的脈絡,附上二十多年前的原文,或許現在看來不成熟,但至少也是荒野努力的過程。

 

留下一片荒野──荒野圈護的現況與展望寫於2001.9.13

  荒野保護協會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全台灣的生態保育團體,只有荒野在宗旨裏就訂下「希望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並儘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

  至於圈護之後的目的與功能乃在於「使我們以及未來的台灣人有機會從這些我們刻意保留下來的台灣最後野地,窺見福爾摩沙的美麗原貌,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得到大自然的啟示與靈感。」

因此,從荒野在籌備之初,就有許多熱心的民眾在探詢托管的可能性,一直到現在,不管公部門或私人或團體,都曾就土地管理部份與荒野洽談。

我們一直很謹慎!

因為土地的管理與購買,都牽涉到非常複雜的情況。簡單陳述,就有以下幾個評估條件:

 

  (一)意義度:荒野並不是「炒作土地者」,因此接受委託管理或捐贈的地是否具有生態或教育上的價值?

 

(二)我們的能力:除了棲地管理是項非常專業的工作之外,後續的管理維護經費是我們負擔得了的嗎?還有台灣多如牛毛的土地法規是目前荒野有能力去應對的嗎?

 

(三)我們的人力:荒野並不只是想單純的擁有土地,而是想以民眾的力量去圈護,因此我們是否在全國各地都有組織,擁有足夠的義工人力去照顧,否則,假設南投山區或台東海濱我們有一塊地,難道我們必須每天從台北動員義工坐飛機、搭火車去維護那塊荒野地嗎?(否則那塊地方被人傾倒廢土或濫墾都不知道的話,豈不更糟?)

 

(四)執行生態教育的能力:這些圈護的荒野地,有機會的話,還是希望能提供當作我們對兒童或社會大眾作生態教育或示範的場域,我們是否有這樣的能力與人力?

 

我們知道以上的困難,因此我們很努力地在架構達到這個願景的階梯:

 

  (一)發展組織:希望各縣市都有分會,各鄉鎮、社區都有聯絡處,以便就近照顧或守護荒野地。

 

(二)擴增會員:會員是義工來源的基礎,也是荒野財務獨立的基礎,唯有數量龐大且熱心的會員,才能維持荒野保持絕對地理想性來達成目標。

 

(三)義工的培訓:荒野七年來,積極發展各種義工組織,從基礎的服務與行動,到進階的訓練課程都隨著組織的成長而規劃,並且透過解說教育工作委員會的定點觀察制度的推動,培養將來對圈護地的管理、調查與教育的能力。

 

(四)專業化的發展:除了義工組織的進階培訓外,秘書處專職伙伴的逐步專業化,也是我們進行購買或委託管理的重要基礎工作。

 

荒野七年來非常蓬勃,看似雜亂無章的發展(就像生態系,看似複雜豐富,卻環環相扣),其實都朝著這四個基礎工作積極進行著。

當然,在一邊厚植我們實力當中,我們一邊也把握機會嘗試在幾個點上累積我們的經驗:

 

(一)仙腳石的食蟲植物復育區:接受竹北市公所及農委會的委託,在竹北的一個山谷,進行棲息地的管理,已進行三年多。

 

(二)雙連埤教育基地的管理:接受宜蘭縣政府委託,在雙連埤旁,福山國小分校的廢棄學校改建成的自然中心(荒野稱之為教育基地),荒野將進行管理,並利用來從事兒童生態教育的最佳場地。

 

七年來,荒野伙伴們非常努力,大家都做了很多事,也都非常辛苦。可是,也由於大家努力奠定的良好基礎,我們才有資格繼續承擔更大的使命。

  面對未來,我們現在才剛站上起點。過去大伙很辛苦,往後勢必會更累。親愛的伙伴,讓我們一起從這個起點出發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在未知中不斷前行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