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書寫認識自己發現自己
很多年來,偶爾就會應邀到中小學演講有關閱讀與寫作的主題,閱讀的重要性大家都知道,但是為什麼要寫作?寫作文往往也成為許多學生痛苦的來源,甚至老師也常常苦惱不知道該如何批改作文,引導學生寫作。
姑且不談為何寫作做成為升學考試的重要門檻,也先不管如何增進寫作技巧,我始終認為,即使離開學校生涯,已經沒有考試壓力,也要維持書寫的習慣,因為書寫可以協助我們思考,平常時,透過書寫可以認識自己、發現自己;在挫折傷痛時,書寫可以療癒自己;到了年紀漸長,書寫可以統整生命經驗,找到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講得很清楚明白:「當我還沒寫下來時,我怎麼知道我在想什麼?」這一句話違反一般人的直覺,大部分人都相信,思考是一種純粹的大腦(或心靈)的運作過程,書寫的唯一功能只是把完整的想法寫下來。
「卡片盒筆記」這本書裡提到一個故事。
曾經有人到著名的物理學家費曼的辦公室訪問,當他看到費曼的筆記本時,說自己很榮幸能看到如此精彩的費曼思考紀錄。
想不到費曼說:「不是的,這些並不是我思考過程的紀錄,它們就是我的思考過程。我其實是在這紙面上思考。」
那人還是聽不懂:「喔,你在腦子裡已經先思考,但思考過程的紀錄在這裡。」
費曼耐心地再度強調:「不是,它不是紀錄,真的不是。那是在工作。你必須在紙面上工作,這就是紙上。」
費曼說得沒錯,比較複雜的想法,都必須用書寫來呈現,而且我們會邊寫邊思考,只有寫出來,我們才有辦法自己檢視自己的想法,然後再繼續往下延伸自己進一步的想法,否則原先初步的想法或論述本身就會持續佔據我們的腦力資源。
換句話說,真正的思考,複雜的概念或論述,需要某種程度的「外在化」,也就是寫出來,書寫使得腦力的思考工作變得比較容易,甚至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考。套句專家用學術的話來講,當思想具體展現於外部時,才能當成模型或學說,為進一步的思考提供意義與連貫性。
所以沒有辦法寫下來的論述,要嘛不是很單薄簡單,要嘛很容易有邏輯不完整的毛病。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