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更真更善更美的飲食文化―休閒農產業評論雜誌邀稿
(一)灃食夢想計畫
灃食教育基金會以推動更真更善更美的飲食文化為己任,所謂真,是指實事求是,以科學知識為基礎推動飲食教育,除了長期舉辦良食脈動的系列講座之外,網站上也有三百多篇破解飲食迷思的精彩文章。
求善是設身處地,以共善共好的方式推動飲食教育,比如舉辦校廚大賽,讓在學校辛苦的廚師能踏上紅地毯被人看見,之後也舉辦食育教師大賽……等等。
求美是兼顧內心層次,兼容創意與文化的價值呈現,從早年幫學校改裝具有美感的食育教室,重新設計具有美感的餐盤餐具,也請五星級飯店主廚入校手把手教導校廚,設計菜單,讓每個孩子都能吃到除了營養好吃又具有美感的「營養5餐」(每個星期有五天在學校享用美好的午餐)。
近年灃食教育基金會推動灃食夢想計畫,鼓勵全國小學與幼稚園的孩子,從日常飲食出發,提出新的創意想像,讓「吃」不僅只是吃,還能啟發孩子對環境、社會與文化有更多面向的思考,而且透過行動的實踐內化成為自己的文化素養。
(二)你瞭解最新的良食脈動嗎?
灃食教育基金會邀請各界學者專家與組成智庫團,並舉辦系列講座,同時也將演講的內容整理成一些簡單易讀的問答式文章,放在網路上供民眾參考。
以下列出我以永續飲食的角度,所講的五個重點。
1.食物怎麼選,有助於環保減碳?
想要減碳愛地球,從每日三餐裡就能做得到。那要怎麼吃,才能減少食物里程呢?
「食物里程」的意思是,從產地到餐桌的食物里程愈短愈好,這樣可以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日常生活中有三個原則可以珍惜資源、愛護地球。
選擇在地、當季食材,並以食物的自然原態來料理,例如,蔬菜的生長週期短,需要的能量資源較少,因此碳排放量也是所有食材種類中最低的。而現代人飲食習慣較少攝取蔬菜,容易缺乏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所以飲食中別忘了多吃菜,幫助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儘可能選天然的食材,因為過度加工的食物往往經過加工和長途運送,也為了要保鮮,容易耗費大量能源,增加碳排放。
吃適量、選多樣,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這樣不但能維持理想體重,也不製造剩食、廚餘。
2 .吃大魚好還是小魚好?
吃魚,應該選擇食物鏈底層的小型魚類如沙丁魚,還是頂層的大型魚類如鮪魚?建議消費者儘量選擇食物鏈最底層的魚類,如水母(海蜇皮)、魷魚、虱目魚、沙丁魚、鯷魚、鯡魚、鯖魚……,不吃多年生的大魚以及魚翅、珊瑚礁魚類。
漁業資源明顯枯竭走下坡,為了海洋完整資源的健康、生態保育的永續,目前全世界已有22個國家製作各國的海鮮指引,供民眾瞭解與查詢,台灣的為http://fishdb.sinica.edu.tw/seafoodguide/index.html,購買海鮮時應該依循以下原則:
選購養殖魚>海洋捕撈魚(因為野生魚類已經愈來愈少)。
常見種>稀有種。
銀白色魚種>有色彩的魚種(前者數量多,後者可能含有藻類的雪卡毒素)。
洄游種>定棲種(洄游的鮪、旗、鮭、鰻…種類少)。
泥沙棲性物種>岩棲性物種(後者數量少)。
不買長壽的掠食性魚類(汞、鉛、鎘等重金屬含量高)。
不買養殖的蝦、鮭、鮪(因為餌料來自動物性魚粉或下雜魚)。
購買養殖的吳郭魚、鯉魚(餌料為植物性餌料)。
底食原則:購買食物鏈底層的海鮮如秋刀魚。
非使用永續漁法撈捕的漁獲,不買。
鯨、鯊、旗、鮪、油魚等等大魚吃小魚,累積的重金屬等污染殘留量特別高,聰明吃魚,就要以實際行動儘量不吃已遭到濫補的大型魚類,如鯊魚、鮪魚等等,讓牠們得以養生休息,否則會影響整個生態系機制失衡失控,引發一連串的生態浩劫。
3.牛肉產生的二氧化碳最高?
在碳排放量的食物排行榜上,牛肉總是被專家列在第一位,但你可曾想過,它的二氧化碳是怎麼被算出來的?
面對全球溫室效應和極端氣候環境,許多國家開始檢視生產紅肉所產生的碳排量,計算後發現,牛肉、羊肉位列第一、二名,尤其1kg牛肉會產生約36kg的二氧化碳,但一棵樹每日只可以吸收約0.03kg的二氧化碳量,等於吃1kg牛肉要仰賴1213棵樹木來吸收它排出的碳量,而一片薄薄的225g漢堡肉,就排放出相當於一輛重達1360kg汽車行駛約16公里的碳量。
牛在消化過程中,會放屁產生甲烷(CH4),甲烷又是比二氧化碳強23倍的溫室氣體,一頭牛每日可排放最多300公升甲烷,是羊的15倍、人類的1000倍,再者,牛是反芻動物,吃下的牧草只有很小部分進入血管,大量的能量則流失掉,集中餵養飼料的使用效率、二氧化碳排放情形更比牧草還差,所以牛肉消耗的資源遠比其他產品要多,加上跨地區運送,碳排放的強度還會更高。
根據聯合國農糧組織(FAO)的調查,畜牧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約占全人類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8%,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等,由於溫室氣體會捕捉太陽能,讓地球表面變暖,因此在量化各種溫室氣體時,通常就以能造成同等溫室效應的二氧化碳當作指標。
4. 多吃就多營養嗎?
多吃食物或保健食品,就會增加人體的營養嗎?這是一個迷思。其實,吃得對,比吃得多更重要。
首先,要注意日常三餐來源,而且要做到六大類食物營養均衡:
全穀雜糧類:富含澱粉的作物,常作為主食,包括榖類的玉米、稻米、小麥,根莖類的地瓜、馬鈴薯,果實及種子類的菱角、南瓜,每餐至少1/3為未精緻。
豆魚蛋肉類:供應身體所需的蛋白質來源,攝取優先順序是豆、蛋、魚、肉,黃豆及製品則是素食者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蔬菜類:含有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可提供飽足感,維持腸道通暢,不同的植化素還能提供人體不同的保護作用,如:抗氧化力。
水果類:含有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及植化素等,可促進免疫力、新陳代謝和腸胃蠕動。
乳品類:含有鈣質,有助於鞏固骨骼。
堅果種子類:擁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與各種營養素。
另外,有許多人會選擇吃保健食品來補充營養,那麼保健食品是不是可以替代真正的食物,補充身體養分呢?其實對於所選擇的保健食品,不僅要注意是否有經過功效認證,還要注意劑量及服用頻率,最好經過醫師或相關專業人員診斷後再服用。最重要的是日常生活注重飲食均衡,而不是吃越多就越營養、越健康喔!
5. 為什麼台灣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同的水果?
食當令,吃在地,不僅能品嘗到最鮮美的滋味,也符合減碳環保的理念。
但是在物產豐富的水果王國台灣,荔枝、龍眼、釋迦、草莓、水蜜桃、文旦、紅龍果、金桔、西瓜、香瓜…不同的水果隨著不同四季上市,但是像香蕉、蓮霧、木瓜、番石榴、愛文芒果…一年四季也能吃到,為什麼呢?
台灣農業擁有最先進的技術,樹立聞名世界的典範,加上溫網室栽種法,因而原本只在5至7月出產的水果,如:蓮霧,經過品種改良後,推陳出新,不但能避開梅雨季的農損,還幾乎一年四季都生產,品種更擴及到黑珍珠、黑鑽石等多種,果實更大,甜度更高。
而手搖茶、冰果商、餐廳的作法也讓消費者感覺似乎一年四季都吃得到芒果、草莓、鳳梨、楊桃…,其實能夠品嘗到不同季節生產的水果,是因為他們與果農簽訂契作或大量採購,並透過IQF(Individual Quick Freezing)零下40℃急速冷凍技術保存,就能持久供應季節性盛產的水果,這樣的保存方法既衛生,也比較不會流失美味。
另外,台灣還特別擅長水果加工保存的技法,例如柿子、紅棗、龍眼可以透過曬乾、醃漬等方式延長食用期限;葡萄、百香果、檸檬、桃李、桑椹等水果可以釀醋製酒;鳳梨、番茄等水果可以製成罐頭,既惜福又能避免果市崩盤,也讓酸甜的幸福滋味更多采多姿了。
(三)難忘幸福的滋味
在許多漫畫或日劇裏都會強調,當我們吃一頓用心煮出來的飯菜時,會湧現幸福的感覺。的確,當大人與小孩在外頭忙碌了一天之後,能夠輕鬆自在的一起吃飯,是增進親子互動與感情最好的方法。而且,當我們養成全家人一起用餐的習慣時,才有機會建立孩子正確的飲食習慣,總是覺得孩子若從小有健康的飲食習慣,是父母效益最高的「投資」,因為孩子長大之後許多疾病就有機會避免。
而且,孩子飲食習慣的養成,是父母責無旁貸且無法逃避的責任。
或許有些人會說,若是夫妻兩人都要上班,下班都七晚八晚了,怎麼來得及煮晚飯,或者會說孩子都在補習或上課,回到家都晚上九點左右了,怎麼辦?
我總覺得如果我們認為一件事重要,有心去達成的話,就能夠找到解決的方法,這也是我的信念:「只要有心,技術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的。」
對於要上班的媽媽而言,晚餐不必煮得太豐盛或太複雜,也不需要吃太多,我們家除了傳統的中式菜餚,義大利式的蔬菜湯、義大利麵、焗烤都是製作簡單,孩子也百吃不厭的。假日我們經常熬煮一大鍋蔬菜湯,洋葱、鮮香菇切丁先用純奶油爆香,如果想吃葷的就加些肉品,再放入水、義大利麵醬、胡蘿蔔、洋芋、蕃茄、南瓜、西洋芹、高麗菜,熬煮半小時以上,香味就開始撲鼻,鄰居都會聞香而關切的問候。
孩子很快就長大了,父母與孩子可以親切的閒話家常的機會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多,只要想到這一點,即便現在為了趕回家吃晚餐或自己煮晚餐的不方便或麻煩,也是非常值得的。
能夠讓孩子吃媽媽親手煮的飯菜,會是她們一輩子難忘的幸福滋味,添加了家的溫暖的食物,擁有讓全家人共享美好人生的力量!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