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媒體學思考
前天上午到林口麗林國小跟五年級的同學演講,主題是被選錄為國文課文的「從媒體學思考」,這篇文章是我從2015年出版的「看新聞學思考」這本書改寫成的,變成課文也有七八年了。
原本以為少子化的關係,小學一個年級恐怕只有三兩個班級,我可以輕鬆地跟孩子聊聊天。想不到麗林國小五年級有十二個班,嚇了我一跳,校長說目前雙北市大概就是林口、三峽與淡水這三個地方比較沒有受到少子化的影響,因為新的住宅建案多,大多是年輕夫妻入住,因此學校學生人數沒有減少。
不過因為每個家庭生的孩子不多,所以個個是寶貝,看起來每個孩子也都聰明伶俐,詢問之下,幾乎每個人都有手機,不然,學校功課也常常要學生上網搜尋資料,我相信他們對新聞訊息來源絕大部分應該是數位媒體,難怪教科書在小學階段就要安排媒體識讀的主題。
這個主題的演講,我以五個分類來幫孩子辨識有問題的新聞或訊息。第一類是完全捏造、無中生有的假新聞。第二類是錯誤的新聞,也許報導的議題還在進展中,因此事件人物或某些數據不對。
第三類是移花接木的新聞,訊息中的事件A跟事件B可能都是事實,彼此或許相關,但是沒有因果關係。許多科學類的報導常常犯了這個錯誤,或者某些社會議題會將兩件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故意湊在一起來誤導我們。
第四類是訊息只提供部分的事實,重要的關鍵故意不說,也是要來誤導我們。
第五類是特定立場的訊息,將提供訊息者的個人意見與偏見,包裝成事實來描述,單單使用的形容詞不同或敘事的順序不同,就可以誤導與操控我們的看法。
為了要找出五類有問題訊息的實際範例,在七年前第一次跟小學生講這個題目時,費了我不少功夫,主要是我不太清楚小學生的日常在關心什麼?對哪些訊息或廣告有興趣?該用什麼方式講他們比較容易理解?
不過經過幾次的修正調整,後來也比較不怕面對小學生了。在十多年前,我是不接受小學演講的,甚至連國中生的週會課這種全校的大型演講我也很排斥。後來經過一些荒野伙伴的說服,我才嘗試著接受挑戰,也發現其實效果來還不錯,當然,這是要求學校在我演講前請老師帶著學生先做點準備,閱讀一些參考資料的情況下。
為孩子的「媒體識讀素養」扎根
女兒上中學後,學校某些科目的老師會在課堂上提及一些新聞議題,有時候甚至要她們以雜誌的封面故事來做專題報告,於是她們逐漸關注起目前的社會話題,通常也會詢問一下我的看法。
其實,除了學校老師主動與學生討論媒體新聞之外,一般家庭也經常在日常生活中評論新聞事件,孩子在有意無意間,自然也會聽到這些意見。
常常很感慨,現代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為止,醒著的時間幾乎無時無刻不被無所不在的資訊包圍,從原先的電視、廣播,到如今的電腦網路、智慧型手機,現在家長的教養難題已不是害怕孩子訊息不足,反而是如何協助他們培養不被媒體左右的心智能力,並且在紛亂的資料當中,獲得真正有用的訊息。
尤其對年輕人來說,網路早已取代傳統的媒體。以前媒體的記者與編輯負責生產、管理訊息,除了是傳播者也是守門員;一旦來到人人可以發聲的時代,網路上充斥各種來歷不明且未經查核的訊息,甚至很難追索來源,再加上網路的擴散效應太快又太廣,後果往往超出任何人的掌握之外。所以,協助孩子使用網路,建立正確的習慣與分辨的能力,是當今最迫切的素養。
甚至我可以很武斷地講,當一個人沒有豐富的知識,尚未建立分析與判斷的能力,是沒有資格使用網路的。而能力的養成,必須先從一本一本完整的書籍閱讀開始。
知識羅盤讓你免於網路迷航
不過,的確有很多家長跟我反應,家裡讀中學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勸他們多看點書,不要沉迷於電腦,結果常常被孩子反駁:「我在網路上搜尋閱讀的資料也像書啊!甚至比書的訊息更新、更即時呢!」
閱讀網路上的資料,與閱讀印刷出來的書,到底一樣不一樣?
我想,首先得區別什麼是書。不管是紙本印刷,或者用竹簡、用羊皮,或者是電子書,只要經過編輯處理、正式發行的書,都算是書,與網路搜尋的資料是不同的。
不管使用什麼媒介,只要是經過編輯的書,都有製作成本,除了作者殫精竭慮的寫作之外,還經過層層篩選與討論,修正校訂後才會出版,基本上是有架構、有層次、有想法與目標的。即使百科全書,只要經過編輯發行,都會有特別的觀點與架構。
當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學門、一個新的領域,必須找到那門學問的幾本經典書籍,仔仔細細地從頭讀完,在腦中建立起完整的輪廓,這種輪廓也可以稱做知識的基本架構。有了整體的認識之後,後續找到的許多資料與瑣碎的細節才能適當地安放在那個架構裡,也才能形成有意義的瞭解與記憶。
沒有對那個領域的整體瞭解,網路上搜尋到的無窮無盡的資料,不僅沒有幫助、浪費時間外,甚至有害,會使我們淹沒在訊息的大海中。許多在大學任教的朋友感慨,現在學生的報告內容似乎非常豐富,旁徵博引找了許多資料,但卻抓不住重點,結論也非常模糊,甚至搞不清楚作業的問題到底要他們回答什麼?
換句話說,如果沒有自己的觀點,也不清楚問題的來龍去脈、前因後果,即便花了一大堆時間在網路上漫遊,剪剪貼貼,還是無法成為真正的收穫與理解。
利用討論將問題看得深一點
這是個複雜的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沒有簡單或終極的解答,偏偏現今從網路到傳統媒體的報導,都朝向「輕薄短小」,不可避免的片面化且零碎化。現代人已經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瞭解事情為什麼會這樣?前因後果是如何?對我們會有哪些影響?
因此,趁著雙胞胎女兒因為老師在課堂上的談論所引起的興趣與關注,開始進行我們家的「媒體識讀」教育。也就在跟她們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她們理解議題與解讀新聞的能力很弱;同時也發現,老師雖然以這些時事為素材,但也沒有好好分析,不知道是時間不夠,還是本身缺乏相關的背景知識。
於是從幾年前的春天始,每個星期假日,我會利用早、午或晚餐的時間,正式為她們上課。通常會以雜誌的專欄或專題報導,以及報紙的社論或專論影印為教材,含括一、兩篇相關文章為一個主題,至少講解討論一個小時左右。
我通常會以馬錶測量她們看完一篇文章要花多久時間,然後要她們立刻複述文章的立論重點,或追索作者的寫作動機……等等。(能用自己的話清楚地講,才代表真正看懂。)接著,我會就文章所涵蓋的專有名詞與背景知識詳加說明,引導她們去思索:是什麼原因導致這個現象的發生?這些狀況又會如何影響我們的生活?如果事情不這麼發生,可以有哪些改變,必須做哪些努力?……
總之,我希望她們能把問題看得深一點,也希望從這些攸關每個人生活的事件裡,引起她們追求知識的動機。
經過這樣的訓練,後來在女兒上下學間隙翻閱每天報紙的短短時間裡,也會隨口交換一下意見。(這與正式上課需要刻意挑好主題、影印教材是不一樣的。)
就像這本書裡所收錄的數十個議題,任何一個會引起社會普遍關注的新聞,一定含帶著社會當下集體的潛意識,或許是憂慮,或許是恐懼,都很值得父母陪著孩子進一步探索。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