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5的文章

美好的生活是由愛所召喚,並依知識而行的人生

圖片
  這些年因為寫了一些親職教養的書,所以常有機會應邀跟家長與老師演講,往往很多人會問 : 「你最期待孩子擁有什麼樣的能力或素養 ? 」     身為貪心也憂心的父母,我們當然希望給予孩子十八般武藝,好面對變化莫測的未來,但是我們顯然無法預測未來什麼行業或技能最夯,或許該靜下心來思考,什麼是值得過的美好生活 ?      我認為不管什麼面貌的未來,美好的生活一定是由愛所召喚,並依知識而行的人生。是的,愛與知識正是我這一輩子的追求,其實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愛的召喚,就是源自內心對世界的關懷,也就是慈悲心的展現,而知識是智慧的基礎,也是我們能將善意正確實踐的方法。     我們過去的教育都太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但是在行動上網知識垂手可得的時代,以及人工智慧一日千里的發展讓特定技能的賞味期愈來愈短,為了適應現在與迎向未來,現在的教育透過新課綱的制定,從能力升級為「核心素養」。     所謂素養,不只包括知識、能力、更強調態度與價值,也就是希望孩子成為有積極主動的意願,以及與人溝通的團隊精神,進而參與社會的終身學習者。    焦慮的父母不必急著送孩子去補習,因為「核心素養」裡最關鍵也最難「教」的,其實是由「感動」所引發的「愛」,因為愛,我們願意去行動,去改變,也願意去學習行動所需的知識與技能,也因為愛,能激發出生活的熱情,遇到挫折時比較有力量去克服。     能讓我們因感動而激發而效法的力量,往往是來自真實的生活經驗 . 。   傾聽自己的鼓聲   小學時曾經讀過一個故事,簡直可算是令我豁然開朗,生命從此不同。這本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就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寫的《湯姆歷險記》。 有一次湯姆因為調皮搗蛋,被撫養他的姑媽處罰,叫他去油漆院子外的籬笆。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取笑他被處罰而不能跟他們一起玩。只見湯姆以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很得意地漆著油漆,這反而引起其他頑童的興趣,紛紛要湯姆讓他們玩一下。湯姆故意吊胃口說:「不行!這片牆面對著全村子,很重要,你們沒有資格漆。」這些頑童只好紛紛拿出他們最寶貝的玩具給湯姆,好交換讓他們也可以漆一下的權利。...

興趣不只是我們喜歡的事,而是再辛苦再累仍然不願意放棄的才算是

圖片
  曾經應陽明大學人文醫學研習營之邀,跟學生們有一場座談。     這些大都是對於人文領域有興趣的醫學系學生,主辦的學生幹部認為我雖然從事臨床醫療工作,但是又出了不少書 ( 大概就是這跟所謂人文有點關係吧 !) 所以應該能夠給他們一些意見。     看到他們準備給學員的資料還蠻豐富的,顯然也做了些功課,甚至把我出版過的三十多本書依主題內容還分為好幾大類。    這些會參加人文營的醫學系學生,想必大都對文學有興趣,只是因為太會考試了,因為成績高,而被 「強烈建議」讀職業比較有保障的科系。     果然,就有同學說,她的師長就以我為例子,說服她選醫學系──「因為可以像李醫師那樣,一方面當醫生,一方面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其實這十多年來,已經不知道聽到多少像這樣的例子,有的是父母老師直接感謝我,有的是如這次般,到醫學院演講,學生自己私下跟我說的。     唉,對於向來主張要追求自己的興趣與夢想的人而言,到底我算是「妥協的失敗」例子,還是「永不放棄」的成功案例 ? 我自己都搞不太清楚了。     因為我中學時的確對文學,對為弱勢伸張正義的報導文學有興趣,但是當時看到建青社的學長、同學,甚至學弟,個個比我有才華,想一想,自己的天分不夠,還是應付考試比較容易做得好。但是自己內心對文學對公益的關懷還是常常呼喚著我,而我也不曾放棄,持續努力至今。     不過,對於 興趣與夢想的追求,我認為應該有兩個前提 ,第一,要先能養得活自己,才能侈言談自己的夢想,換句話說,要爭一時也要爭千秋。不能以追求夢想之名變成啃老族,而是必須要有能獨立自主,不再跟家人拿錢的骨氣,然後用上班之餘,以及周末假日長期的投入與累績,來證明自己是認真看待這個夢想。     第二,興趣不只是我們喜歡的事,那些做起來舒服自在的休閒項目,真正的興趣是我們願意投入我們的時間與汗水,願意接受相關的挑戰與試煉,再辛苦再累仍然不願意放棄的,才能算是我們的興趣,也才能形成真正的職業生涯。   ...

如何增進孩子的專注力

圖片
  今天上午 9:30 應 KiKi 家族教育集團的邀請,將在羅斯福路的台大集思會館演講,以下附上等一下演講的大綱,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討論。   演講綱要―如何增進孩子的專注力 主講 : 李偉文 (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   ( 一 ) 專注違反人的天性 * 專注違反人類演化本能,卻是人類文明及科技進展的基礎,使人成為萬物之靈。 * 專注思考及創造必須後天培養,是辛苦的。 * 真正的專注很「耗神」又「耗能」,因此要適時休息。   ( 二 ) 指向反應 * 身邊及視線所及任何風吹草動,一定會去注意它,沒有這本能的生物就滅絕了。 * 數位影像利用此本能,讓不斷閃動變換的畫面吸引我們。 ( 對新奇的偏好 ) * 長時間過度刺激,會產生混合專注及不專注的奇特現象,大腦會「當機」 ( 能量代謝等量化指標 ) 。   ( 三 ) 專注力的重要 * 有專注力,才能有效學習,建立長期記憶,擁有思考與創造力。 * 理解複雜的句子或新的知識都需要較長的專注時間。 * 知識付費平台創辦人羅胖的用人觀點,美國頂尖大學選才的考量。   ( 四 ) 專注力小偷 * 睡眠不足飲食不對等生理因素。 * 課程枯燥,太簡單或太難。 * 一心多用,媒體聲光刺激太多。   ( 五 ) 培養專心的孩子之 1 * 自主權 : 選擇的自由與決定權。 * 勝任感 : 進步,成就感與成長。 * 歸屬感 : 對別人而言自己是重要的;對自己而言,內心有重要的人。 ( 喜歡老師,這科成績一定好。 ) * 意願到能力 : 去除分心誘惑,騰出時間做想做的事成為想做的人。   ( 六 ) 培養專心的孩子之 2 * 有自由玩耍的時間 ( 空白且非結構性的玩耍 ) 。 * 與家人一起吃飯、聊天。 * 房間沒有分心源,有好的睡眠。 * 孩子參與對話並替自己訂出規則。   ( 七 ) 培養專心的孩子之 3 * 閱讀需要專注力,也能培養專注力,是一切學習與理解的基礎。 * 運動 (BDNF 腦衍生神經滋長因子 ) ,接近大自然 ( 腦的休息與恢復 ) 。 * 心情愉快,靜坐深呼吸。 ...

童年不是為了成年而準備的

圖片
  總是覺得黃聲遠建築師其實是以建築當作攪動社會的環境改革者,建築師是他的偽裝,二十多年來他深耕宜蘭,透過公共建築的營造將空間釋放出來,一點一滴改變了宜蘭人的生活。     黃聲遠喜歡看著孩子徜徉在大自然裡,他說 : 「鄉野田邊,綠地溪畔都是很好的玩樂地,只要在大自然裡,孩子就會自得其樂,整個空間感拉大,他們的視野,心胸會較開闊。」     對於孩子的成長,他也有急迫感 : 「利用周末和孩子親密的互動,是我最在乎的,因為明白人生有極限,不知道能陪伴孩子多久,所以有機會就和孩子一起體驗生活,共同建構美好的回憶。」     他太太李靜慧也喜歡充滿鄉土感的宜蘭 : 「孩子多親近自然鄉土,會慢慢產生對這片土地的認同與歸屬感。稻禾蘆葦,水鳥粉蝶都是童年的養分,這些鮮明的記憶,將悄悄在孩子心中萌芽,終將長成蔽蔭大樹。」     我很同意靜慧的看法,這也是荒野保護協會這二十多年來,傾全力推動兒童自然教育,希望孩子童年在大自然玩耍與土地及自然生命產生的連結的用意,並且希望能成為長大後鄉愁的來源,而這也是孩子成長後自由翱翔於世界時心靈穩定的力量,就像讓風箏得以高飛的那條線。     他們夫妻倆晚上在家與孩子一起閱讀,繪畫創作,不會看電視用 3C 產品,沒送孩子去補習,也不擔心孩子課業,因為只要孩子愛看書,對自然生命充滿好奇,這遠比考試多幾分少幾分來得重要。     他們不急著把孩子推向高度競爭的世界,靜慧說 : 「童年不是為了成年而準備的。」說得真好,我也認為讓孩子享有完整,百分之百的童年是重要的,千萬不要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點」,而犧牲了他們寶貴的童年。     父母能專心陪伴孩子一起過個完整的童年,是親子關係中最幸福與最重要的一件事了。

一半一半的生命情境

圖片
    在陽明山的山腰上,仰德大道旁,林蔭隱蔽處有一間中西合璧的房子,有著傳統東方四合院的格局,卻配上西式迴廊與拱門及西班牙螺旋式的廊柱,這是林語堂先生返台定居,親自設計,過世前居住了十年的家,也就是現在的林語堂先生紀念圖書館,由東吳大學維護管理中。掛著「有不為齋」匾額的客廳,改成對外營業的餐廳,其他房間都開放參觀,並且常常舉辦各種活動。   這些年來,只要他們肯邀請我去演講,我一定排除萬難,因為我太喜歡這個地方了,而且在古今中外的文人當中,我最欣賞的古人是蘇東坡,近代人物就是林語堂了。   我在這個既浪漫又充滿幽古思情的書房中,這些年的演講題目也從嚴肅的環境議題、自然生態,一直演變到健康樂活,休閒旅遊,前些天,我毛遂自荐導讀電影。總覺得在這麼有靈氣的地方,應該談談人生,漫遊在古往今來的時空中。   在這個小書房,擺了幾張小方桌與小圓茶几,最多只坐十多個人,每個人一壺清茶,一盤精緻的糕點,窗外花樹扶疏,四璧都是林語堂先生的藏書與手跡,在這樣的環境,不管是演講者或聽講者,不知不覺都有氣質起來了。   一般人提到林語堂先生,就會聯想到國人尊稱的幽默大師,或者他的視野與胸襟:「兩腳踏東西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但是我更欣賞的是他那與蘇東坡先生一樣的生命態度,也就是即便在淒風苦雨的境遇中,也能領略風雨的韻味,以及在尋常生活中找到情趣與啟示。   林語堂先生以李密菴的半半歌當作座右銘:「看破浮生過半,半之受用無邊,半中歲月儘幽閒,半裏乾坤寬展。飲酒半酣正好,花開半時偏妍…」因此,他在「生活的藝術」書中也這麼寫著:「理想人物,應屬一半有名,一半無名;懶情中帶用功,在用功中偷懶;窮不至於窮到付不出房租,富而不至於富到可以完全不作工,或是可以稱心如意地資助朋友…」是啊,這種中庸的精神,不管在物質生活或社會生活,並非在完全無憂無慮的條件下,有點挑戰,有點辛苦,然後的消遙自在,我們的精神才會最快樂與滿足。   每次到林語堂紀念館時,就會很感激有這樣的前輩典範的真實居家環境可以完全保留下來,並且充份地活用,我們可以在這裏看書、用餐、散步,與知心老友坐在他書房聊天。林語堂先生曾經這麼描述他的房子:「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有天,天上有月。不亦快哉!」   在這樣的「活古蹟」中散步,簡直就像漫步在時光隧道中,因此,在這次的電影導讀中,我...

自信來自於無所外求―荒野解說員訓有感

圖片
  如果記得的話,我會在幫荒野的志工訓練上課前,先傳幾篇文章給學員看,讓他們對荒野的組織與文化有個大概的認識,節省講述這些基本卻又重要事務的時間,讓我有機會聽聽學員的提問。 前幾天台北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第 36 期上課前,我分三次,共傳了二十四篇文章,大約有四萬字左右,原本不太敢期待大家在忙碌的工作與生活中會仔細地閱讀。想不到上課當天詢問,居然有過半數的伙伴們都讀完了,令人感動。 課前與課後都留下時間以贈書來鼓勵伙伴問問題。其實不管任何題目,以及跟除了荒野之外的社會大眾演講,我最期盼聽眾的提問了,因為演講只是我單向輸出,講的都是我原本就知道的,對我而言沒有新的收穫。但是只要有人發問,就可以刺激我思考,或許可以碰撞出一些新的,我原本沒有想到的面向。 比如說,這次有位伙伴提出了一個沒被問過的問題 : 「為什麼你總是那麼有自信 ? 」 當時我回答說 : 或許是來自於兩方面,一個是我從小至今喜歡閱讀,閱讀具有雙向性,一個方向像窗戶,我們透過書本望向世界,探索新知;另一個方向像鏡子,我們從書本裡看見自己,讓自己比較懂得自省。另一方面是荒野自成立以來,以近乎極端的潔癖來要求志工,讓每個投入荒野當志工的人都出錢又出力,簡單講,每個荒野的志工沒有任何物質上的回報,因此我們可以很坦然的面對各種不同意見——你可以不同意我的作法,但是沒有辦法質疑我們個人。」 換句話說,我們的自信有一部分是來自於無所外求,不求名不求利,當然也沒有權力的慾望以專業上的包袱或傲慢。每個荒野的志工只是很單純,或者心意很純粹的想為環境做點事,回饋生養我們的這片土地。 荒野志工是有心願的人,因為許下心願,才能一年又一年的在荒野付出。 無所求但有所願。 願與求有何不同? 欲望是人之所以痛苦的主要來源,而佛家常說到 「願」,包括最令我動容的大願——地藏菩薩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對於「願」,聖嚴法師曾說 : 「人是要來還願的,不是要來還債的。債還完了就沒有意義,但是還願是一願又一願。」 我想,「願」與「求」有以下不同 : 「求」是為了一己之私,也就是自我需求,而「願」是利益他人。「求」有執迷不悟的無明之意,而「願」有盡在其我的灑脫。 有一段不知哪裡抄錄的話,從學生時代至今,擺放在我桌前 : 「了解因緣的人,更能珍惜人間一切該成就的、該護念的、該報恩的,必竭力而為,...

很累又不想睡覺時你會做什麼事?

圖片
  有時候白天忙了一天,不見得是體力消耗,而是用腦過度,似乎很累但是精神還好,還不想睡覺,這時候你會做什麼 ? 我猜在現在無線上網時代,大部分人會拿出手機無意識地不斷滑著手機,另外剩下的人就是打開螢幕連上串流平台開始追劇。 雖然睡眠專家不斷提醒,睡前兩小時千萬不要再看螢幕,因為藍光會妨礙我們順利入睡。不過雖然每個人都知道專家講的話,但是能做到的恐怕很少。 其實滑手機跟追劇有個麻煩,一個會讓我們情緒低落,一個會讓我們不斷追下去,耗費太多時間,侵占了原本就不太夠的睡眠時間。 現在我盡量在睡前點個黃色調的檯燈看書,果然很容易就入睡。不過十多年前,我有一長段時間,每次遇到很累看不下書或無法做消耗腦力的事情時,就放一集日劇來看,而且只看日本推理劇,十多年前,日本有非常多推理劇,通常一集就是一個完整案件, 40 分鐘看完結束,沒有懸念。 我收集了幾十部日本推理劇,反覆看。 曾經有個研究發現,要「恢復」精神,要看一部你喜歡而且已經看過的影片,不是新的影片。 精神好的時候看新的影片,但是精神困頓的時候看已經看過的影片,我認為一方面是「安心」,因為已經了解劇情,知道它不會讓我們失望,另一方面困頓的時候最不需要的是再耗費精神去看新片,而是需要熟悉感來「撫慰」我們。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喜歡的影片要找到光碟或存在硬碟留存在身邊,累到沒有元氣的時候可以立刻找到拿出來重新播放。 對於喜歡的書也是一樣,自己買一本放在身邊,疲累困頓的時候,那些熟悉的文字能夠恢復我們的精神。  

再談我的少年夢

圖片
  六月下旬,各級學校陸續開始放暑假,大多數學生都能夠擁有長達二個多月完整的空白假期,對於已離開學校進入社會工作的人回過頭來看暑假,才會遺憾當年為什麼沒有好好珍惜這個難得又珍貴的長假。 回想起大學時代看侯孝賢導演的「冬冬的假期」,小學生暑假回鄉下阿公家,在緩慢平淡的生活中,似乎沒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發生,但是也隱約有那種純真的逝去,童年時光無法回頭的惆悵。 在漫長的求學生涯當中,會產生這種感觸的,大概是跨越每個階段的暑假,比如小學六年級畢業要升國中,國三畢業以後,高三畢業要升大學的暑假,心思細膩的人或許會有「好日子過完了」的喟嘆。 幾年前,小學國文教科書的編輯來邀稿,要我寫一篇文章要當作小學六年級下學期的課文,內容希望是給他們的祝福與期許,鼓舞他們滿懷信心與希望迎向國中生涯。 最後選定「我的少年夢」,分享我自己在青春年少時對未來的想像,包括我的閱讀習慣,以及參加童軍團奠定在大自然中探索的好奇,我分享童年經驗,這也的確影響了長大後的我,不過我真正的用意是想提醒孩子們閱讀,參加社團以及接近大自然的好處。 一直到今天以及未來,閱讀以及透過社團認識的好朋友,然後在大自然裡學習、探索,進而立下以守護大自然為使命,從童年延續至今。 當然,作為小學的課文,好像也只能這麼寫,但是假如能夠跟大一點的孩子分享生命的體會,其實我想講的是,生命沒有因為我們讀什麼學校,考試考得好或不好,這些所謂「生命的節點」是左右我們人生的「關鍵時刻」。 關鍵時刻是人生走到某個階段回過頭來看才恍然大悟的,不管我們讀什麼學校選什麼科系,都不見得是決定我們人生的時刻,相反的,人生永遠可不斷重新選擇,只要願意,任何時候我們願意行動,這個改變的剎那就是我們的關鍵時刻。 人生不必走直線,每個岔路都是新風景,新體驗,也是豐富我們人生的養分。  

綠活圖不只是地圖

圖片
  昨天下午到荒野新竹分會,這是綠色生活地圖從 1999 年在總會開始籌組, 26 年後新竹才舉辦的第一期志工培訓,這期訓練的召集人冠藍鴉給我的題目是「綠活圖的前世今生」,希望我分享綠活圖的起源、發展以及我的期待吧。 以下附上 2005 年野人出版社成為荒野綠活圖工作委員會所出版的專書「綠色有氧運動」我幫書所寫的序。 最後再附上今天演講 PPT 的文字檔,讓有興趣的夥伴參考,也期待還沒有舉辦志工培訓的分會也能夠發展這一個相當好用的工具。 對了,這次培訓有三位夥伴(咖啡,雨林,阿勃勒)特別從台中來到新竹,他們也發願在新竹分會做完訓之後,除了拿到新竹分會第一期的結業證書,也將回到台中分會去籌備舉辦台中第一期的綠活圖志工培訓。     畫出生活新視野 … 2005 年撰文   最近這些年來 , 環境保護的觀念已經是世界的主要潮流 , 永續發展似乎也成為各國政府或媒體朗朗覆誦的口頭禪。但是 , 真實情況卻完全沒有改善 , 我們的環境還是不斷惡化 , 自然資源還是不斷被濫用。   因此 , 如何將人人都認同的普世價值 , 轉變成人人都願意付出行動的力量 , 是我這幾年一直在思索的主題 , 也是荒野保護協會努力的方向。   1998 年底 , 在美國國務院贊助下 , 兩岸三地 , 七個環保團體的負責人應邀到美國參觀訪問半個月。緊湊的行程中 , 在紐約遇見了溫蒂 ·包爾小姐。當她向我們展示一幅又一幅 , 由各國不同城市及社區所繪製的綠活圖 , 因為透過相同的符碼圖示做為共同語言 , 因此 , 地圖不管是用哪一國語言出版 , 都很容易被任何人瞭解。   其中吸引我注意的 , 是有幾幅地圖是小朋友繪製他們社區 , 甚至只是他們住家街頭巷尾到學校。一個小小區域的地圖 , 在那充滿童趣的筆法與繪圖中 , 我看到了荒野在推動全民參與環境行動中 , 失落的重要環節可以被落實的機會。   當場 , 我取得了溫蒂 ·包爾小姐授權 ; 回國後 , 我立即邀請十多位夥伴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與籌備 , 同時也加入國際綠活圖的組織 , 一方面與國際聯 結 , 一方面也開創出台灣獨特的推廣方式。   我們秉持荒野一貫的理念與模式 , 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