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志工遇上AI:荒野記 錄與傳承的省思與展望

 

 荒野保護協會自19956月成立以來,便懷抱著讓更多人親近自然守護環境的願景,號召民眾來當志工。當年8月,我們開辦了第一期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當時,全台許多生態保育或環境教育團體,包括各國家公園,也都在推行類似的自然解說員課程,且大多僅著重於這單一類型的志工,而荒野則希望打造更多元化的志工體系。

    因為,我深知社會的多元與複雜性,需要更豐富的志工面貌,才能觸及並影響社會各個角落。因此,我始終期盼荒野能如同大自然的棲地般,孕育出五光十色、生機盎然的生命樣貌。

    初期我將自然解說員訓練視為志工入門款並花了大量時間認識其中較積極熱情的夥伴,了解他們的特質、興趣與夢想。隨後,便鼓勵他們組成新的志工群組,並協助他們招兵買馬,發展新的訓練課程,然後成立新的工作委員會,從荒野第三年起誕生的「推廣講師群組」,到我卸任荒野理事長,荒野在這十來年裡陸續成立了十多個工作委員會。


   如同自然棲地的四季更替,物種有興衰循環,荒野的志工群組也經歷著活力的起伏。例如綠色生活地圖曾席捲全台、甚至在國際上都受矚目的「綠色生活地圖」,但近年已有部分分會的綠活圖小組停擺;荒野特殊教育委員會自疫情前後有七年沒再辦理志工訓練,因此知道去年舉辦第十期的志工訓練,實在是非常開心。每當想到有些荒野志工群組的沉寂,總讓人覺得非常可惜。然而,不同的挑戰也激發了我們對資訊紀錄與對內對外溝通的重視,這也讓我回想起最近參與綠活圖與特工坊的經驗。

   今年上半年受邀至新竹分會參與第一期綠活圖志工訓練時,實在很開心。備課時,我上網搜尋綠活圖這些年的活動紀錄,畢竟距離上一次為綠活圖授課,已是二十年前的事。讓我驚訝的是,AI系統竟能呈現這些年綠活圖豐富而完整的足跡。

    詢問綠活圖召集人麗華後才知道,原來她一直很認真地將所有活動紀錄上網,甚至主動將資料整理餵給AI。這種持續的記錄與累積,正是讓知識與經驗延續的重要方式。

   相較之下,我前幾天在廣播節目採訪特工坊的志工美鳳時,上網查詢資料卻幾乎找不到相關紀錄。連他們的粉絲頁內容也極為簡略。美鳳表示,可能是出於對身心障礙朋友的隱私保護,活動中較少拍照,即便拍了也不便公開,久而久之,夥伴們也就比較不會留下文字紀錄。

    我一直覺得,在荒野眾多志工群組中,特工坊尤為動人。他們透過自然導覽與體驗活動,讓身心障礙朋友也能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這些志工代表荒野免費服務超過十六類型的身障者,經常需一對一帶領。例如某機構若有十多位身障者申請參與,便需荒野動員等量志工全力配合。

    過去十多年,荒野舉辦十期特工坊,培訓二百多位志工,至今仍有一百多位持續服務,默默奉獻,累計為數千名身心障礙朋友提供自然體驗。他們以「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為信念,溫柔牽起一雙雙渴望親近自然的手,將療癒與陪伴帶進社會最易被忽視的角落

   如何讓這群無私奉獻的特工坊志工,他們的努力被更多荒野夥伴和社會大眾看見?我們需要集結更多有心之士加入志工行列,才能匯聚更大的量能,讓大自然有機會療癒這些最欠缺、也最渴望接觸自然的朋友們。讓我們一同努力,將這份特別的愛,傳遞給每一個需要陽光與溫暖的生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