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讀者文摘》:一段雋永時代的回顧與傳承
繁體中文版《讀者文摘》在發行超過六十年後,於本月正式停刊。這些年來,我逛書店時總會在雜誌區瞄一眼,確認這本雜誌是否仍在架上。這本創刊超過百年、以二十多種語言、五十多種版本在六十多個國家發行的暢銷雜誌,終究抵不過時代變遷,黯然退出舞台。這一刻,彷彿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就此消逝。對許多與我同世代的人來說,《讀者文摘》是童年的陪伴,從小學中年級開始認得無注音的國字,就會從書架上抽出這本雜誌,翻閱裡面的幽默笑話。到了高年級,我已能津津有味地從頭讀到尾。
《讀者文摘》為何如此迷人
《讀者文摘》的成功絕非偶然。它的主題多元,涵蓋實用資訊與知識,擁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的內容。無論是科學、歷史、藝術還是財經,即使讀者對主題不熟悉,文章深入淺出的風格總能讓人輕鬆理解。其文字簡潔幽默,篇幅短小精悍,總能以最少的字數傳遞最多的訊息。每期雜誌充滿來自普通人生活的真實故事,情真意切,觸動人心,搭配生動的圖片或插畫,這些故事總是積極向上,充滿啟發性。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都經過嚴格查證,確保真實性。
我曾親身體驗這一點。一篇我在周刊發表的專欄被《讀者文摘》選中,編輯聯繫我索取文中提及人物的聯繫方式,以便查證單位核實故事真偽。這份對真實性的堅持,讓我深刻感受到《讀者文摘》的專業。
一本屹立不搖的雜誌…寫於2007年
一本雜誌能出版數十年已是奇蹟,更難得的是,《讀者文摘》的編排風格和版面設計數十年來幾乎未變。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這份穩定令人欣慰。小時候,我常在牯嶺街的舊書攤買過期雜誌,從三本五元到後來的三本十元,樂此不疲。後來書攤搬到光華商場,我便漸漸不再光顧,但對《讀者文摘》的喜愛從未改變。
雜誌中的幽默專欄尤其吸引人,據說稿費頗高,但投稿門檻也極高。我還記得「雋永」這個詞,是小學時從《讀者文摘》中學到的。它標榜每篇文章都歷久彌新,值得反覆閱讀,且真實可信。長大後,我訂閱了幾年《讀者文摘》,但後來因忙於閱讀工作報告、書籍及消化網路資訊,漸漸與它疏遠。直到去年九月,編輯聯繫我表示想選用我的一篇文章,我才重新開始閱讀,收到他們寄來的免費刊物。
有次與施寄青老師同台演講前閒聊,我提到在《讀者文摘》上讀到一篇關於她山居生活的文章,摘自她的新書。她笑說,年輕時夢想作品能登上《讀者文摘》,沒想到直到退休才實現。雜誌選文的嚴謹令人印象深刻:我的文章從去年九月被選中,到經過數月查證、層層報批國際編輯部,最終於今年三月刊登。
值得效法的寫作典範
《讀者文摘》的成功來自其對品質的堅持:文章細膩卻簡潔,平易近人卻深具啟發,始終真實。這種寫作方式值得我們學習。雖然這本雜誌已從報攤上消失,但它傳遞的寫作精神與故事魅力將繼續啟發後人。
牙科醫生為保育生態,甘願作孩子王
小蜂小蟻們的孩子王
李偉文◎文
我與李元瑞認識將近三十年了,我們非常有緣。在醫學院讀書時,我們向同一個房東租房子,兩人隔著一道薄薄的牆住了許多年。畢業後,我倆先後抽到馬祖服役;更巧的是,在當年數萬名駐軍中,居然又被分發到同一個小單位。
退伍後,我留在台北,而愛好自由、崇向自然的他,不久後則回到三芝老家開業,當個小鎮醫師。原本他以為從此可以閒雲野鶴、過著自由不羈的日子,沒想到事與願違。因為鄉下許久沒有出現過科班出身、又肯熱忱付出醫生,開業至今,他每天的工作量幾乎是在台北時期的三倍。即便如此忙碌,偶爾我還會看到他出現在荒野保護協會舉辦的活動中。
直到三年前,我發覺他和太太元瑩似乎連續一年,每個星期到台北參加台灣荒野保護協會的各項義工訓練。在某一次『荒野』的理監事會議中,他向大家說明了他的憂慮:他在三芝開業十多年了,知道北海岸一帶還有許多地方未經人為破壞及開發,他的病人很多都是當地的地主。那些年紀大的地主對土地有感情,或許不會賣掉來開發,但是下一代,或者下兩代,若是沒有和自己的土地培養出感情,那麼很可能把土地賣了,拿了錢移民到其他地方了。
因此他很著急,希望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帶領當地的小朋友在大自然裏成長,讓那些未來的地主珍視自己的土地。
他的這個急切感與心願,感動了在座的理監事與荒野各地的分會長。於是隔年,荒野就在三芝成立了台北第四個親子團隊『北海炫蜂團』,除了帶領孩子重享大自然的美好與喜悅之外,也讓孩子的眼,成為守護環境的力量。
荒野的『炫蜂團』是屬於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的團隊,『小蟻團』則收幼稚園大班至小學二年級的孩子,每一團有三十多個家庭,在十多個導引員義工的帶領下,利用假日在大自然裏探索、學習,並與自然萬物作朋友。
有時候我還真佩服元瑞,年紀已經不小了,才要開始帶領一個這麼龐大的新團隊,除了規畫活動、執行活動,再加上每次活動都超過百人以上的規模,其中有多少意見要溝通、行政瑣事要處理,還有最要命的,要當數十位精力充沛的小蟻小蜂們的孩子王。
問他可覺得累,他說:「你能想像若干年後,當你知道某一位官員適時阻止了一件不當的山林開發業,使得成千上萬依附而生的動植物昆蟲能免於殺戮、砍伐之浩劫而得以存活,背後真正促使他做出如此重大決策的原動力,竟然是小時候參加過炫蜂團,在活動中受到影響所培養出來的情操。只要想到將來有那麼一天,我現在的疲累就化為欣慰與滿足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