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閱讀與出版的隨想
紙版書籍的銷售量十多年來,每一年都比前一年下滑,而這個趨勢如同少子化一般,還沒來到谷底,而且再也回不去曾經有過的輝煌數字。
買書的人愈來愈少,因為有好多種因素同時發生。
習慣看紙本書而且會買書的人,年紀愈來愈大,精神體力與眼力愈來愈差,而且已進入「斷、捨、離」的階段,每天都苦惱怎麼處理累積大半輩子的書本與物品,要他們再持續添購圖書已經不是那麼容易。
就像我,三十多年前開診所前開始,每個月固定花二萬元左右買書,持續二十多年,到了這十年左右,買書數量已經降至十分之一左右,以前每個星期至少會有一個晚上逛書店,隨意看看有什麼新書,然後總會依手提得動的重量來買書,但是這些年已很少到書店了。
年輕人也不是不閱讀,而是現在有太多會佔據我們時間的媒體,僅存有限的零碎時間只能進行「碎片式的閱讀」,從臉書等社群平台看簡短濃縮式的文章,也因為時間破碎,大家也習慣從網上影音用很短時間聽或看一個又一個短短的概念。
比爾蓋茲曾說:「金融服務是必要的,但銀行不是。」這個句型用在知識的尋求也是一樣:「學習是必要的,但不一定是書本。」
大家已經沒有耐心花三個小時五個小時燒腦地自已去消化一本書的內容,但是他們願意花十倍的錢去購買一個同樣內容的線上課程。像看影音一樣看完一個課程感覺輕鬆許多,但是真正的理解與內化,必須是緩慢的,也就是大腦需要沉澱及思索的時間,影像聲音轉瞬即逝,新的知識與困難的概念很難透過聲音影像,被我們捕捉與讓它有生根的餘裕。
紙本書和銷售也面對另一個惡性循環的困境,因為紙本書的生產成本愈來愈高,從紙張印刷到物流寄送到倉儲……都在漲價,另一方面因為書的銷量少,印刷的數量少印刷的成本就更高,所以售價就必須更高,而價錢愈高就愈不利銷售,那麼印製量就愈低,售價又會更高……
另外,據統計,實際支撐圖書出版業的業績,主要是靠大量重複購買的重度消費者,而不是偶爾一年買一本二本的消費者,據說出版業三成業績是靠很少數的重度消費者來支撐。
所謂重度消費者有三類,一種是來自企業訂購送給員工,以前有許多大企業或機構,每個月會挑選一本書,送給公司全體員工,通常一買就是幾百本到數千本。記得多年前有一次在廣播節目採訪蓋出台中國家歌劇院的麗明營造公司吳春山董事長,隨手送他一本當時剛出版的書:「迷路原為看花開」,他看了很喜歡,就跟出版社訂了五百本,送給公司同仁,並且由他親自帶領著導讀。
是的,重度購買者的另一個團購來源就是讀書會,台灣早些年有非常多讀書會,而當時的讀書會員真的就是人手一本書來討論,跟現在大多數讀書會變成只邀請書的作者來演講不同。
另外一種形成書本暢銷的原因是少數讀者喜歡這本書,持續大量購買這本書不斷分送給身邊的親朋好友與同事。可惜的是,這三種重度購買者也逐漸式微,因此書的銷售數字也就愈來愈黯淡。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