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分數不再是唯一標準

 


某一年高中學測,數學科因試題過於簡單,導致滿級分人數暴增,高分群考生的鑑別度嚴重不足。負責出題的大考中心主任為此請辭下台。

我理解那些數學能力頂尖的考生,因學測無法充分展現實力而轉戰指考,卻又受限於指考名額逐年縮減所產生的焦慮;我也明白,頂尖大學的熱門科系,會因為過多的滿分者而增加甄選學生的負擔。但這不禁讓我思考:考試高分的學生,真的就是具備競爭力的人才嗎?

新課綱在本學年度開始施行,正是對全球教育發展趨勢的回應。它將各科筆試成績定位為入學的基本門檻,而選才的關鍵則轉向個人的學習歷程,包括修課紀錄與成果、自主學習的表現,以及參與過與所選科系相關的活動等。

事實上,將筆試成績模糊化並作為門檻的做法,多年來已逐步推動:從當初聯考滿分七百分的錙銖必較,到PR值百分比的劃分,再到學測的十五級分,乃至於現在國中會考僅分為三等級。其核心概念,就是不斷淡化考試分數的重要性

由於時代的變遷,能夠迎接未來挑戰的人才,所需具備的條件也隨之不同。從六十年前課綱強調知識的學習,到二十年前九年一貫課綱倡議學生擁有**「帶得走的能力」,直到現今十二年國教課綱所強調的「素養」**。所謂素養,即是一個人在適應當前生活並面對未來挑戰時,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或許一提到「素養」或「態度」,許多人便感到困惑。這是因為知識或技能的學習與檢測相對容易操作,但如何評估一個人的態度?「態度」的定義又是什麼?

在人工智慧(AI)一日千里的時代,僅擁有知識和特定技能,顯然不具備競爭力。未來能持續生存的人才,必須是積極主動、有熱情、有動機的終身學習者;同時,他們也必須是能溝通協調、願意參與社會的行動者。這些特質,正是新課綱所標舉的「態度」與「素養」。

為了將這些理想落實到課程與升學中,除了筆試測驗題目的改變外,最重要的便是入學方式的調整。新課綱規範大學端不得以過多考試科目的成績來篩選學生,藉此降低筆試的重要性,讓孩子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探索。

過去,為了衝刺好大學,許多學生被迫分分計較、科科都顧,策略是加強自己不擅長的科目。但新課綱的精神,其實是鼓勵將自己擅長的領域做到極致(真正不喜歡的科目便不用浪費時間去補習了)。因為只有做自己熱愛的事,才能產生持久的熱情與韌性,也才能在人工智慧浪潮中,不被輕易淘汰。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