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以後的浪漫修煉


 隨著人類壽命逐漸延長,活到百歲已不再是稀奇的事。在這樣的長人生裡,伴侶的角色變得愈加重要。幾乎所有研究都指出,對絕大多數人而言,與伴侶的關係是幸福感的核心。

因此,步入中年後,我們必須認真思考:「我想與誰共度餘生?」管理學大師韓弟在自傳中幽默地寫道:「我現在正處在第二段婚姻,只不過娶的是同一個女人。」當他與妻子進入空巢期,便開始調整生活方式,重新經營彼此的友誼與婚姻。

我非常認同他的觀點:成功的婚姻需要多次戀愛,但對象始終是同一人。然而,許多人一想到家中那位,便不禁嘆息:「我對他已毫無感覺,怎麼談戀愛?」事實上,愛不會自然消亡,但若不持續灌溉,它便會在忽略中逐漸枯竭。

熱戀時的「共感」與「心有靈犀」,常是認定彼此為靈魂伴侶的關鍵。但婚後,尤其在育兒與家庭責任的壓力下,這份共感往往消失無蹤,連心動的感覺也一併流失。

許多老夫老妻忘了,當初的共感是刻意創造的——一起看電影、旅行、徹夜長談……那些曾被視為浪漫、如今卻被認為幼稚的「魔幻時刻」,正是愛的泉源。婚前的浪漫無法抵擋婚後的磨耗,唯有持續創造共感,才能讓愛的活水不斷湧流。

簡單來說,就是要保有「幼稚」的浪漫。哲學家尼采稱之為「膚淺的深度」——看似輕描淡寫,卻蘊含深意。例如:突然送一朵花、在廚房偷親一下、在平凡日常中製造驚喜……只要用心,找出五個、十個「幼稚又膚淺」但能激起對方心漣漪的舉動並不困難。

生活的變化也至關重要。婚姻諮商師常強調,令人期待的性生活是維繫關係的關鍵。但婚後,這件年輕時最熱衷的事,卻常淪為例行公事。作家王文華曾建議,避免每次都「全壘打」,不妨學學電影裡的情節——像《城市鄉巴佬2》中,夫妻假裝偷情:「你丈夫今晚出差對吧?」

有位大學同學也曾笑說:「如果我太太偶爾扮成小護士或兔女郎,我一定夜夜熱情高漲!」專家指出,愛情由三元素構成:情慾、親密與承諾。可惜的是,許多夫妻只剩承諾,失去了情慾與親密。美好的性行為能填補言語無法表達的鴻溝,身體的溝通往往比語言更深刻。

研究也發現,點燃激情最有效的方法,是一起做新鮮或具挑戰性的事,而非重複熟悉的活動。重新燃起激情與單純喜歡的目的與結果截然不同。

此外,日常也需愛的大餐與小點心:起床前或出門前的三分鐘擁抱、一張甜蜜紙條、一句溫柔話語。調查顯示,最能讓伴侶感受幸福的三件事是:互相按摩、牽手入睡(這難度不低)、一起做家事。

有趣的是,一位婚姻專家指出,伴侶關係的穩定不在於共同喜好,而在於是否有共同討厭的事物。這或許印證了「兄弟鬩牆,共禦其侮」的俗語——共同批評某人某事,其實是在確認彼此的價值觀。

談到朋友,有研究發現,夫妻共同認識的好朋友愈多,婚姻愈穩定。我深有同感:從二十多歲辦讀書會,到三十多歲成立荒野保護協會,再到五十多歲的夏瓣生俱樂部,認識的朋友多達五六十對,大家從未婚到育兒,始終一起參與活動,彼此成長。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夫妻中竟無一對離婚,遠遠超出統計常態。

有專家建議,感情出現問題時,不妨與伴侶多與他人互動。在人群中,我們會注意禮貌與語氣,負面情緒自然被壓抑,也可能重新喚起當初吸引彼此的特質。

總之,伴侶應重新約會、離開舒適圈、探索未知世界,也要與老朋友共同成長。這正是我們中年後邀約朋友「蝸行台灣」的初衷,也是我與太太展開「大叔大嬸逛大街」計畫的緣起。

婚姻中的承諾與陪伴固然重要,但若缺乏浪漫與熱情,關係將難以長久。中壯年之後,創造浪漫、找回熱情,應列入我們的人生待辦清單。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