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對科學的好奇心

 


雖然現代每個父母都知道科學非常重要,除了它是考試決勝負的關鍵科目之外,在這科技文明日新月異的時代,不懂科學在職場上也很容易被淘汰。

    因此,台灣的孩子從小就接受非常高強度的科學「教育」,往往培養出很多很會寫測驗卷的考試機器,但是這些學生們卻喪失掉了最重要的科學態度與精神,也就是對於周遭環境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強烈好奇心。

    當孩子全部心力只在斤斤計較考卷上的一分、兩分時,只會離我們所處的真實世界愈來愈遙遠。這些在青少年時期就失去的能力,長大之後,就算是拿到博士學位,也絕對不會變得更聰明、更有創造力。

    因此,讓孩子重新感受到科學的好玩與有趣,而且了解科學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恐怕是台灣推動科學教育的當務之急了。

     科學原本就是從日常生活中產生,是為了解決我們平常遇到的問題所發展出來的思考方式以及透過觀察與嘗試後的心得,日常生活處處都可以玩科學,重新認識這個活生生的真實世界,生物物理化學不再是在教室裡背誦的知識與不知所云的定律,而是令人興奮與讚嘆的神奇探險。

 

科學精神 

  據說曾經有學生問愛因斯坦:「聽說期末考的題目是考古題?」這位最偉大的科學家回答說:「沒錯,跟去年一樣。」當研究生高興地轉身離去時,愛因斯坦又補充了一句:「題目一樣,但是答案不一樣。」

  的確,科學的精神在於解釋,給一個好的,合理的說法,而不只是單純的知識堆積,所謂解釋就是設法替我們觀察到的現象賦予意義,其實也就是給一個合理或好玩的故事。

 

 科學知識不該是令人恐懼必須背誦與應付考試的數據。真正的科學精神是令人興奮的探索過程..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