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死亡的隨想

 這幾年瀏覽臉書時總是有點怕怕的,擔心看到熟悉或不熟悉的朋友或前輩過世的消息。

對於許久不見的人總是有「怎麼那麼突然」的感覺,雖然我們不知他是否歷經病痛的折磨,但感慨之餘,還是會提醒自己要珍惜時間,人的生命有限。

除了網路上的朋友,身邊相識相熟的人過世,對自已而言會是更大的震撼。

前幾個月,住在同一個社區的朋友,正在辦65歲屆齡退休手續,準備好好享受人生,想不到在家下樓梯時不小心跌倒撞到頭,就這麼過世了!

這幾天又聽聞住在同一棟樓的鄰居,忽然心肌梗塞,也就這麼走了。年齡跟我差不多,前些年從創辦的教育機構退休,很認真地在家練書法,畫畫、也得了一些獎項。突然過世,他的家人面對他留下數以千百計的書畫作品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只得開放親朋好友左鄰右舍自由挑選作品當作紀念,挑剩的看來也只能回收處理了。

前一刻還活蹦亂跳,擁有雄心壯志,下一刻突然就過世,最不能接受的應該是他身邊的家人朋友,但對於本人來說,這何嘗不是一種「好死」呢!尤其相對於失智或纏綿病榻插管十數年的死法來說。

這個月台灣65歲以上失智人口破35萬人,其實受影響的當然不是那35萬人,而是35萬個家庭,百萬人的生活節奏會因為家人的失智而全然改變。

失智是不可逆的疾病,每個患者的症狀表現與進程都不相同,即便今年有幾款藥物上市,但是這些藥物頂多只是減緩一點點的病程惡化進展速度,效果是很有限的。

失智雖然不能治癒,但是可以預防。多動腦,讓大腦多一些「認知儲備」,多運動可以產生大腦的滋養因子,在該睡覺的時候要躺平在床上,讓晚上11點到半夜三點睡眠中產生的大腦修補荷爾蒙能順利分泌,最後就是吃得健康,多與人互動,找一些喜歡做的事,讓自己開心一些。

若是不能像英國伊莉莎白女皇活到九十多歲,在過世前兩天還可以接見賓客,那麼若能在最開心時哈哈大笑中心肌梗塞而離開,也是令人羨慕的生命旅程的下車方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