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讓生命旅程更安然的力量

 


當我們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為了生存與追求成功,我們用盡心力,歷經世事冷暖,也逐漸只相信那些可以掌握的事物與權力。有人說,人到中年,往往進入「不信神,也不信魔」的階段。

理性充斥的我們,往往看輕那些求神問卜的人,認為他們是愚夫愚婦;對於那些看似虛幻的說法,總以「神棍騙財騙色」視之。然而,當我想到弘一大師李叔同的選擇,卻總是心生困惑:他究竟看見了什麼?

李叔同才華洋溢,能詞曲、能詩文、能繪畫,是時代的領航者。創作、教學、生活都在巔峰之際,他卻在三十多歲時,毅然放下塵世繁華,出家為僧,還選擇了戒律最嚴、苦行僧式的佛教律宗。
如果科學無法解釋的事物都不可信,那麼,為什麼這些大智慧之人,會在生命的某一時刻,將自己全然託付?他們到底看到了什麼?

或許,這正是生命最後的課題。正如龍應台在父親辭世後才驚覺:「有一個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肉眼看不見,卻可能真實存在,不能輕忽。」她形容:「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處不無魂魄之漂泊。」

你相信奇蹟嗎?
我曾聽國文老師講過一段關於蘇東坡的傳說:他出生時,眉州草木皆枯,因為天地精華匯聚於他;直至他逝世後,眉山草木才重現青綠。老師問:「你們相信嗎?」
大多數同學搖頭,老師卻嘆息道:「不相信的更傻。」
是的,不相信奇蹟,反而更愚蠢。

天才鋼琴家魯賓斯坦曾說:「活著,能看、能走,本身就是奇蹟。我是以從一個奇蹟到另一個奇蹟的方式過生活。」
每一個愛的時刻,每一份慈悲的展現,都是奇蹟。密特朗臨終前問老友皮耶神父:「神真的存在嗎?」神父回答:「想想你曾把所有錢給窮人的那一刻吧,雖然愚笨卻仍感愉快,這就是神存在的證據。」

科學、理性與信仰,並不衝突。愛因斯坦說過:「人生最美的經驗,是對世界神祕與奧妙的體認。這是藝術的根源,也是科學的起源。」他提醒我們,若從不懷抱好奇與敬畏去感受這些不可思議的存在,便是虛度此生。

人人都需要信仰。它不必一定透過宗教,卻能賦予生命意義。歷史學家湯恩比說過:「宿命帶來希望。」或許正因為相信有一個超越的根基,我們才能在困頓中獲得安慰,並帶著希望面對現實。

劉大任曾與聖嚴法師對談,自認論辯犀利,卻在聽到法師的一句話後震撼不已:「若世界上沒有更高的信仰存在,那麼這廣大的民眾該怎麼辦?」信仰,正是支撐人心的力量。

或許,高智商的人會因不需依靠而無信仰,但也可能因看清智慧的有限,而轉而追求超越人類理解的世界。事實上,不論順境或逆境、聰慧或平凡,每個人面對死亡時都會恐懼。唯有相信自己將融入更大的生命,屬於更廣闊的整體,才能安然迎接死亡。

人生是一趟旅程,最終總要回家。死亡,正是生命旅途的歸鄉,也是另一段生命的開始。信仰,讓我們篤定地相信這一切,使我們能在塵世中安身立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我的少年夢―康軒版六下國文教科書第七課

為自己取一個自然名

從花園新城到荒野心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