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人生三問

圖片
    你是誰?     你在那裏?     你在生命現場嗎?                               -輔大退休老師.謝錦     幾年前曾看了一部印象很深刻的紀錄片,這是幾位畢業多年的學生回校拍了他們的國文老師謝錦,在 2008 年,也就是在輔大任教三十三年的最後一年的上課實錄。     我相信對於所有剛考上大學的台灣學生而言,一進謝錦老師的國文課教室,一定是場生命的震憾教育。   因為台灣的學生在多年考試壓力以及從小被安排得滿滿的行程,早就養成被動的態度,而且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所謂自由是主動,自主去選擇做一年事,並且承擔之後的所有後果。   為了讓學生「醒」過來,謝錦老師用的方式是很辛辣的,非常直接不留情面,甚至逆向非理性的方式,就像襌宗的棒喝,把學生逼到死角,讓他們醒過來,這和一般我們想像的大學上課場景,完全是不一樣的。當然,不少學生一開始會抗拒,但是就像學期結束學生講的:「謝錦很多時候的話真的是一箭穿心的,一針見血的,還來不及痛就先醒了過來 … 」「如果不是這堂課,我不會意識到自己原本生命狀態的被動與消沈,不會想要改變,不會擁有熱情 … 」。      他想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找到自己」這句話聽起來很奇怪,但是對於台灣的孩子而言,卻是個困難的挑戰,但是一個活不出自己本質的人,是無法獲得真正的快樂,也無法展現自己生命的價值。   因此,謝錦常常要學生區分「召喚」、「選擇」與「需要」的差別。召喚是一個人內在最深沉的聲音與驅動力,就是人來到世上,究竟什麼東西在他不必有自覺不必有意識的選擇時,就痴心嚮往,非要不可,並付諸行動的?它來自生命的感動,沒有任何的目的和條件,不需要理性思維,一旦有了它,就會有無可救藥的熱情。   但是如何讓從小不是為自己而學習的學生們,重新找回自己,進而聆聽到自己內在的召喚,用的當然不是知識,只有透過體驗,透過生命的頓悟,才有可能破除理智與知識建構出的生命靈性的障礙。     因為著重在情境,所以謝錦常常問學生:「剛剛你看到什麼風景?」他要確定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自己生命每個現場!是的,有太多人「生活在地方」;人坐在教室,心不在教室;人活著,卻不存在。謝錦一次又一次,不留情面的逼問學生,讓他們體會到如何真正感知周遭的一切。   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麻木又被動,已成

兒童月刊的小故事

圖片
  李南衡在民國五十幾年時,曾自費編輯、印刷,出版了「兒童雜誌」,印刷編排的新穎精緻,雖然得到大家的讚美,但是只出了三期,背下十多萬元債務,只好結束出刊。 後來他到外商公司廣告公司當創意總監,賺錢還追求夢想所付出的代價。 到了民國六十年,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共取代,退出聯合國後,在美國讀書的留學生想為台灣做點事,就募資創辦了「科學月刊」及「兒童月刊」。 兒童月刊他們找到李南衡擔任主編,他不拿酬勞以志工方式為台灣的孩子而努力,這本雜誌內文共一百二十四頁,雙色印刷,而封面封底及中間四頁,共八頁全彩印刷,整體排版在當時的台灣是非常超品質高水準的刊物。 李南衡用他豐富的人脈以及廣告公司優秀的同事,辦公室像嘉年華會般,每月一次用下班後的時間手工製作這本刊物。那是個電腦還沒有發明的年代,所以編輯工具就是剪刀、刀片和漿糊、鉛筆、沾水筆和黑色奇異筆。 大家一起擠在八德路「科學月刊」的編輯辦公室,看稿、動腦、動手,一整個腕上搞定,可說是「快閃編輯之夜」。 我喜歡這樣的情境,荒野的志工也像是這樣,每個活動的籌備與會議,卻像是快樂的「趕集」,所謂「呼群保義」般的出航。   麥田邊的守護者        「我老是想像有一大群小孩子在一片麥田裏遊戲的景象。成千成萬的孩子,沒有人在旁邊──我是說沒有大人──除了我以外。而我站在一個非常陡的懸崖邊。我幹什麼呢?我必須抓住每一個向著懸崖跑來的孩子──我是說如果他們跑著跑著而並未注意他們所跑的方向,那麼我就從懸崖邊出來抓住他們,那就是我想要做的事,我要做個麥田捕手。我知道那很狂,但這是我真正想要做的事。」     年輕時看過「麥田捕手」這部世界名著,書中那位大人眼中的問題少年所講的這段話,一直讓我念念不忘,書暢銷是在浪漫的七○年代,那是理想正在燃燒的時代。      有一本書邀請了許多在那個年代中努力的年輕人與中壯年,談談他們各自的七○年代,我在書中看到林懷民老師的一段述敘:「王渝和林孝信發起在台灣為孩子們創辦兒童月刊──因為七○年代初兒童讀物的極端貧乏──我負責發出募款信。在租來的閣樓裏,我用舌頭舐郵票,一張張寄付我的鄉愁。」   當年他們這群遠赴國外求學的年輕人,為了台灣的孩子,省下微薄困窘的吃飯錢,原來我正是當年他們所奉獻的對象。   我原本如同台灣一般的孩子,到那藏書極少的圖書館借書,

荒野知己

圖片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時的聲容相貌。 我們都會把超級好朋友稱為知己,也就是知道自己的人,其實從好朋友身上也可以看到自我,朋友可以說是另一個自我,至少是人生某個階段的自己。     因此,年少的朋友長大再見到時,往往會提醒了我們年輕時曾有的興趣或理想,原來,不忘初衷也是年少朋友給我們的禮物。     作家席慕蓉有段文字描寫得非常貼切 : 「好多年沒有見的朋友,再見面時,覺得他們都有一點不同了。有人有了一雙悲傷的眼睛,有人有了冷酷的嘴角,有人是一臉的喜悅,有人卻一臉風霜,好像幾年沒能與朋友共度的滄桑,都隱隱約約地寫在彼此的臉上了。原來歲月並不是真正的逝去,它只是從我們眼前消失,卻轉過來躲在我們的心裡,然後再慢慢地改變我們的容貌。」     以前有首流行歌曲,其中有段歌詞有類似的心境 : 「常常忽然想起年少浪漫的時光,大伙聚在一起做些瘋狂的事情,就算現在還有這樣的心情,這樣的朋友不會再有,才相聚便分離,散聚容易………」     其實,對於友情,我是貪心的,我想要有許多三十年的朋友!     在塵世裏所有的追求與努力都過去之後,我們可以滿面皺紋,怡然相對,喝一壺粗茶,品一杯好酒,談一些閒話,享受經過沈澱的人生醇味!

不必花錢的教養方法

圖片
  雖然大家都同意:「窮不能窮教育,苦不能苦孩子。」但是面對一波又一波的不景氣與企業裁員,當許多人開始為明天的生活憂慮時,對於孩子教育費用的支出難免愁上加愁了!   其實對於孩子從學齡前一直到中學,有非常多公共的免費資源可以提供孩子的學習需求,甚至在課外活動的安排與參與上,也不得見得一定要花錢,只要家長多用點心,不花錢的教養方式反而可能有最好的效果呢!   記得曾經看過一個調查研究報告,發現一個人自我評價高低的來源,是根植於幼年時父母陪伴時間的多寡而定。所謂自我評價的意思是不管外在的成就高或低,一個人覺得自己是不是有價值的人的自我認定,通常這也是一個人快樂與幸福感的來源。   若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花很多時間陪伴著孩子共同遊戲共同分享共同學習,那種孩子潛意識中會有「我是有價值的,因為父母在乎我。」但是父母若整天忙著做生意,把孩子丟給外傭或褓母,一年到頭跟孩子沒有多少次交心的談話,那麼孩子即便理智上知道父母忙著賺錢沒辦法陪我是為了我好,但是潛意識裏卻會啟印下:「一定是我不好,所以不值得父母親花時間在我身上。」   這種童年的欠缺會形成一輩子心理上的黑洞,我想有許多人永遠不滿足地在追求金錢與浮泛的虛名,或許都是在填補這種內心的渴望吧?   因此,當父母因為不景氣或少了加班應酬而多了回家陪伴孩子的時間,從這個角度來說,反而是非常好的瀰補機會。     孩子的學習分為課本知識學科以及課外活動與人格生命態度等兩大領域。   以上課的科目而言,若是我們沒有錢讓孩子補習、請家教或上才藝班,該怎麼辦?尤其有人說,城鄉差距的關係,若是孩子碰到不盡責或沒有能力的老師該怎麼辦?   其實這些年,從政府到各個民間公益團體都針對這個問題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許多影音教材的製作。我們可以上網進入教育資料館網站,裏面從幼兒、小學國中到高中職,每個學科,每個章節除了文字教材之外,還有邀請最棒的老師錄製了生動的教學影片,除了可以點進去線上學習之外,甚至開放下載放在自己的媒介上隨時隨地研讀。   教育部網站裏也有許多很棒的資料庫可以使用。記得以前曾經到教育部參加一個會議,討論該如何使用與推廣中小學的題庫教材。這是政府為了顧慮經濟情況不佳的家庭,沒有錢買坊間出版社出的測驗卷,於是教育部花了不少經費邀請老師針對各個版本的教科書分冊分章節出測驗卷,這些資料除了放在線上

準備一個人也快樂的環境

圖片
    最近有個媒體對不同世代的人調查退休的準備,發現五十歲以下的族群有七成準備老後跟朋友住在附近,而六十歲以上有半數想跟子女一起住;看來較年輕的族群已經體察到時代的改變。     人類社會除了面對史無前例的龐大高齡人口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趨勢在世界各地發生——獨居人口正迅速增加中,台灣的統計,在 2017 年的單身戶已經過半,有三百多萬戶的納稅戶是單身戶口。     著名的舞蹈家紐瑞耶夫說 : 「家,是有人在等你的地方。」他的意思是家裡若沒有家人在等待,那回家也只能說回住的地方,那只能說是房子、屋子,而不算是家。     可是隨著時代變遷,這樣的期待已經不切實際了,如今我們要打造一個人也開心幸福的家。     在過往,會一個人居住大概都是處於人生過渡時期的暫時狀態,比如讀書時住在宿舍,或者剛開始工作在成家立業前暫時租個套房住,但是現在的單身戶多半已是永久的住宅,因此要思考往後生活的需求,好好地規劃使用。     首先必須「斷捨離」,保持清爽的居住空間,這幾年市面上談透過整理房子來整理人生的書非常多,應該要找幾本來試著做做看。     再來就是要想清楚這個空間要住多久 ? 因為人生不同階段需求是不同的,如果打算住到很老很老,那麼就要先預防萬一行動不便時,這個房子還合不合住 ? 是否該及早改造成無障礙空間 ? 或者需要人照顧時,是不是有先預留一個空間讓看護可以休息 ?     最後也得考慮,居住空間不只是讓我們睡覺而已,如果能將自己的興趣或喜好也在這空間完成,那是最棒的,而且假如能將空間規劃成能邀好友一起來共享,更能增添生活的樂趣。     一個人住無拘無束,很自在,也很開心,這是身體健康而且事務繁多,在外工作或人際往來很忙碌時,回到只有一個人的住家可以享受寧靜,真的是很棒的事。但是如果年紀漸長沒有外在事物在忙,那麼一個人的寂寞如何排遣 ? 或者遇到生病或意外,呼天天不應時,如何確保安全 ? 當我們在打造一個人的家時,內心難免有這些隱憂。     面對不安,最好的方法就是寫出來,將「我在害怕什麼 ? 為什麼害怕 ? 」用筆一一列出,如果能將問題明確化,不安就會慢慢縮小。然後將那些問題用理性找到解決方法,然後付出行動,找到資源預先規劃與防備。

寫作方法

圖片
  寫作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認真生活。     我們對社會發生的事情關不關心,有沒有自己的想法與意見,對自己周遭環境的變化好不好奇 ? 古人說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同情,理解,思考與反省,這四個習慣是寫出好作品的基礎,而不是背範本套佳句。見多識廣的閱卷老師,一眼就可以看出這篇文章是補習來的,還是自己的想法與思考的內涵。       有位學測的作文閱卷老師,提供了以下不失分或者可以增分的基本原則。     首先是儘量少用立可白,也就是在考卷上塗抹過度,到處都是一塊一塊白色補丁,閱卷老師還沒有看內文,心中評價的等級就先打折扣,當然,字跡也要力求整潔。     錯別字要儘量避免,沒把握怎麼寫才是正確的字就改換成其他字句,同時不要寫贅語、套用現成的陳腔濫調,不少閱卷老師對這些廢話是很反感的。     最重要的是要仔細看清楚題目,是語釋還是擴寫題,字數或行數不對,寫得過多或過少,依規定都會扣分降級。文不對題最致命,可能就整題作廢零分;也要注意不能在文章中因為各種原因不小心透露自己的名字,即使因文章內容需求出現的對白或稱呼也不能寫到名字。     適當的使用成語有畫龍點睛之效,但過度使用 ( 比如同一段出現二個以上,或者整篇出現了四、五個以上 ) ,反而失去新意,落入陳腔濫調的感覺。     儘量說故事,真誠的心意會感動人,成績也會高。   我的閱讀與寫作習慣      從學生時代開始,除了課程上應付考試或專業上所看的書之外,休閒的閱讀習慣至今都沒有太大改變,大約六至七成的閱讀時間會集中在二至三個主題,其他三至四成時間就隨手亂看。     主題的選擇依當時的興趣或關注,不是刻意挑選,而是後來整理閱讀書目時才很清楚地看到這個脈絡,至於每個主題持續的時間少則一年二年,長到三年五年,沒有很明確。     倒是在十多年前開始出書後,這種主題閱讀就比較有計畫些,若預定寫那類題目,通常就會把市面上買得到的書全都買來看,幾乎不用借的,因為我會在書上劃線作記號,也常會看完後再回過頭來翻看一些數字與細節,所以書一定是要自己的。     我覺得這種以書寫為終點的閱讀,是比較有效率的閱讀,因為有發表的壓力,所以閱讀時就必須認真地思考,一邊將零星的訊息在腦海中進行結構化,而且也因為一直懷著問題意識,所以不知不覺也會不斷

氣候變遷下的秋天

圖片
  今年的秋天不像印象中秋高氣爽適合登高望遠的好時節,一方面是接二連三的秋颱來襲,另外是東北季風帶來綿綿不絕的陰雨天。 過往台灣的秋天是一年氣候最穩定晴朗的季節,因此許多戶外的大型活動都在秋天舉辦,同時幾乎大部分學校的校慶運動會、園遊會也都在 11 月前後,但是今年的天氣都讓活動主辦單位傷透腦筋。 比如在 10 月底辦的台東池上秋收音樂節,連辦 10 年,今年第一次遇到大雨,而我們一群朋友原本已挪出三整天要去走淡蘭古道,也因為颱風而取消。 我想,早些年我們摩頂放踵奔波於各政府單位演講,提到的全球暖化會造成的氣候變遷與極端氣候,已成為現在進行式,相信每個人也都感受到了。 今天也看到外電報導,這幾年亞馬遜河雨林地區連續歷經大規模乾旱,今年七月至十月的乾旱狀況是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的一年,連續五個月完全沒下雨。 雨林不下雨,也造成亞馬遜河沿岸的某些地區的河岸出現「沙丘」,土壤乾旱成沙,因風堆積成沙丘。以前曾寫過一篇文章就曾說明,雨林的土壤其實是很貧脊的,因為雨林的豐富就都在雨林本身,當雨林的樹木被砍伐或焚燒掉,雨林就不再下雨,土塊也就死掉了。 今年秋的陰雨,恐怕也讓很多人情緒低落。有一種病,稱為「季節性憂鬱症」,通常發生在天氣轉涼日照減少的秋冬季節,會產生悲傷、空虛、懶洋洋對什麼事都沒興趣,也很容易吃太多睡太多,但是反而感覺到疲勞沒精神。 要克服這種少了陽光的季節性憂鬱,就要儘可能多接觸陽光並且多運動,同時要有自覺地提醒自己要保持均衡的飲食與規律作息,以免原本只是在季節轉換時出現的短暫症狀,變成長期的憂鬱 ! 後面附上寫於 2009 年的有關熱帶雨林的文章     為什麼吃漢堡會破壞熱帶雨林 …… 部分摘錄。 很多年前,有一個叫做「雨林行動網」的國際環保團體,發起了一項抵制、抗議速食連鎖店的活動,希望他們停止使用來自中南美洲所進口的牛肉。在抗議文宣上寫著:「為了在一塊漢堡上少花五分錢美金,而失去全世界一半的雨林,值得嗎?」     咦?便宜的速食和雨林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呢?     大部份的人都知道,熱帶雨林是地球的肺,也是物種最豐富的地方;科學家相信全球半數以上的動植物,都存在於熱帶雨林中。目前大部份雨林位在中南美洲,但中美洲在一九五○年至一九八○年間的短短三十年,就砍伐了三分之二的原始林,以發展畜牧業。     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