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陽光灑在心上
( 泰山基金會「照亮心靈」講座摘錄 ) 讓陽光灑在心上 主講/李偉文 ( 作家、環保志工 ) 大自然是所有生命的源頭,也是很多宗教的起源,幾乎所有宗教的創始人,都是在大自然裡悟道,並在荒野中傳道,但現代的人把寺廟越蓋越大,教堂越建越高,儀式也越來越繁複,是否反而離宗師越來越遙遠了?這值得人們深思。 因為荒野是宇宙萬物生命的源頭,是人類最古老的鄉愁!幾乎所有宗教的起源,都是來自人對大自然的好奇,探索個人生命與宇宙永恆生命之間的關係。所以回到荒野,人會感覺非常平靜、自在和喜悅,只不過由於現在資訊太過發達,許多人透過書本、影像,甚至網路傳播,隨時都可取得有關自然的豐富知識,阻隔了自己親身感受及直接親近大自然的機會。 ●親近大自然,要從心靈真實感受 我從事荒野活動多年,這些年來,在帶領孩子接觸自然的活動時,就常發現很多孩子看似什麼都懂,像百科全書一樣,問他什麼都知道,可是這樣的孩子,反而最不容易看到自然的生命律動。《小王子》書中曾經說過,一個人要用心靈才能看到真實的東西,用心去感受,而不是用大腦去認知及辨識鳥獸蟲魚。這是我們在進入大自然之前,必須要先調整的心態。 人跟自然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解說、觀察和體驗這三種互動。有人認為,這不就是分成用嘴巴講、用眼睛看、以及用身體去觸摸、擁抱三種形式,這樣說看似沒有錯,但事實卻不全然如此。 比如「解說」一定要用嘴巴講嗎?佛陀釋迦牟尼從三十五歲悟道開始為人解惑,一直到他八十歲涅盤為止,每天都有上千名弟子圍在他身邊聽他講道,整整四、五十年時間,他不管是在走路、吃飯還是在上課,隨時隨地都在解說,可以說是最有經驗的解說員。 有一次佛陀在樹下上課,隨手拿起一朵花不發一語,底下卻有人笑了,他說:「好,講完了!」就走了。這就是禪宗「不立言語」、「拈花微笑」的精神,影響了東方甚至全世界至為深遠。可見解說不一定是用嘴巴講,也可以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像佛陀拿起一朵花微微一笑,就傳遞了一個重要的法門。 我們可以根據這樣來思考,當我們要接近大自然,需要有一個好的解說員引導,而這個解說員不單是要用嘴巴講,也可以用肢體語言來示範,或是營造一個氛圍,設法讓人從大自然中真正得到心靈啟發,而不僅是學到一堆植物的名稱而已。 ●用主觀好奇,打開自然觀察之窗 我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如何看待自己與週遭環境的關係,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