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自己的鼓聲
小學時曾經讀過一個故事,簡直可算是令我豁然開朗,生命從此不同。這本書相信大家也都聽過,就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寫的《湯姆歷險記》。 有一次湯姆因為調皮搗蛋,被撫養他的姑媽處罰,叫他去油漆院子外的籬笆。村子裡的孩子們都取笑他被處罰而不能跟他們一起玩。只見湯姆以一副藝術家的姿態,很得意地漆著油漆,這反而引起其他頑童的興趣,紛紛要湯姆讓他們玩一下。湯姆故意吊胃口說:「不行!這片牆面對著全村子,很重要,你們沒有資格漆。」這些頑童只好紛紛拿出他們最寶貝的玩具給湯姆,好交換讓他們也可以漆一下的權利。結果,湯姆舒舒服服地坐在樹蔭下,看著排成一列等待油漆的同伴,口裡還吃著他們進貢的糖果呢! 可能是這個故事給我的震撼太大了,將近五十年來,只要遇到不順遂或痛苦的事情,腦海裡就會浮現這個生動鮮活的場景,同時提醒自己,看待事情的態度是最大關鍵。同樣一件事,只要觀看的角度不同,結果就會完全兩樣。比方說,入監服刑的囚犯與宗教大師的閉關,兩者的外在條件一模一樣,但是心情卻有天壤之別,因為大師的心靈是自由的,囚犯的心靈是不自由的。 這也使我想到,當我們不斷地往外追尋,靠著外在的事物來界定自己,這樣的心靈是不自由的。但若我們能往內傾聽,聽從心底雖然微弱、卻一定存在的聲音時,心靈才會是自由的。 周遭有許多朋友很不快樂,這跟事業成功與否完全沒有關係;同時,我也看到有很多朋友因為勇敢呼應自己內心的聲音,選擇屬於自己的道路之後,從此活得不但自在,且時時刻刻眼睛都充滿了熱情的光芒。 這些年來,案頭上一直擺著梭羅寫的一句話:「如果一個人沒有和他的同伴保持同樣的步調,那可能是因為他聽到了不同的鼓聲!」 這段話令我產生信心:雖然一樣得生活在眾人之中,卻不必然得像眾人般活著。當我一邊傾聽自己心裡的鼓聲前進時,我也更能包容與欣賞跟我意見不同的人,或許他們也正在傾聽自己內心的鼓聲。 從學生時代起,大概是因為一直參與社團,往往為公眾事務所花的精神與心力比學業還多,常常被同學們以「浪漫的理想主義者」來消遣。我卻覺得很冤枉,因為我的每個所謂「夢想」,其實都是切實可行、有方法有步驟的。基本上我是個很實際的人,怎麼會被誤以為是不食人間煙火的夢想家?是不是大家已受盡挫折與失望,因此以嘲諷憤世來保護自己? 多年來,我不再為自己訂定太具體、數字化的目標,也不再侈言理想使命,我只是要求自己做「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