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多吃蔬果落實為生活的習慣
從我自己小時候,父母親就常唸著「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時隔數十年,現在小學的健康教育宣導得更完整,台灣癌症基金會在十年前開始推廣「天天五蔬果」,五年前更推動新飲食運動「蔬果五七九,健康人人有」,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攝取五份不同顏色的新鮮蔬菜水果;小學學童及女性每天七份;男性每天九份。 小學生最聽老師的話了,記得我們家孩子讀小學中年級,有次吃晚飯問我:「媽,我今天有吃到五份的蔬果嗎?」接著指著餐桌上的菜餚,仔細的盤問一份蔬菜、水果各是多少?一份蔬菜的生重是 100 公克,煮熟的量大約是半碗到七分碗;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也就是一個柳橙算是一份。此後,他們就成了家中最盡職的健康管理員,只要生活一忙碌無暇顧及飲食的均衡,孩子就會提醒「我們今天沒有五蔬果喔!」。 歐美各國的政府也都在強力的推動多吃蔬果的運動, 2009 年分別來自丹麥、英國、美國的研究調查均指出,對於增加孩子蔬果攝取量的習慣,家庭的影響力是遠勝於學校的。看來中外皆然,學校已經非常努力在教育,但是家中是否提供足夠的蔬果、父母是否引導孩子吃足量的蔬果,仍是左右孩子攝取蔬果量的關鍵。 這些年罹患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的比例增加迅速,而且年齡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許多研究不斷地發現,蔬菜水果是預防或治療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蔬果除了含有對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近年來更發現天然蔬果中含有具生物效應的「植物化學物質」,也就是在各種健康食品廣告中不斷出現的植化素,包括茄紅素、葉黃素、兒茶素…等。這些植化素不僅讓蔬果有美麗的色彩,也幫助植物對抗輻射線、細菌、病毒等侵襲,是植物用來保護自己延續生命的物質,尤其這些植化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消除自由基。 人類器官的老化以及癌症、慢性病等,多是由於體內有過多自由基的攻擊,所以多攝取天然蔬果以補充抗氧化劑,可以建立起健康的防護網,阻擋癌症的侵略。 根據衛生署委託中研院調查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結果顯示,台灣中低年級每天攝取的蔬果只有 2.5 份,高年級只有 3.5 份,遠遠不足於建議的攝取量。 既然蔬菜水果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孩子吃的量卻不夠呢?曾有調查顯示,有些孩子是喜歡吃蔬果的,但是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家裏很少開伙,經常外食,或是家長並未注意孩子是否攝取足夠,當然可能父母本身就不喜歡吃蔬果,種種家庭因素造成孩子攝取量不足。 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