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24的文章

將多吃蔬果落實為生活的習慣

圖片
   從我自己小時候,父母親就常唸著「多吃蔬菜水果有益健康」,時隔數十年,現在小學的健康教育宣導得更完整,台灣癌症基金會在十年前開始推廣「天天五蔬果」,五年前更推動新飲食運動「蔬果五七九,健康人人有」,建議學齡前兒童,每天攝取五份不同顏色的新鮮蔬菜水果;小學學童及女性每天七份;男性每天九份。   小學生最聽老師的話了,記得我們家孩子讀小學中年級,有次吃晚飯問我:「媽,我今天有吃到五份的蔬果嗎?」接著指著餐桌上的菜餚,仔細的盤問一份蔬菜、水果各是多少?一份蔬菜的生重是 100 公克,煮熟的量大約是半碗到七分碗;一份水果約一個拳頭大,也就是一個柳橙算是一份。此後,他們就成了家中最盡職的健康管理員,只要生活一忙碌無暇顧及飲食的均衡,孩子就會提醒「我們今天沒有五蔬果喔!」。 歐美各國的政府也都在強力的推動多吃蔬果的運動, 2009 年分別來自丹麥、英國、美國的研究調查均指出,對於增加孩子蔬果攝取量的習慣,家庭的影響力是遠勝於學校的。看來中外皆然,學校已經非常努力在教育,但是家中是否提供足夠的蔬果、父母是否引導孩子吃足量的蔬果,仍是左右孩子攝取蔬果量的關鍵。   這些年罹患各種癌症與慢性病的比例增加迅速,而且年齡有愈來愈年輕的趨勢,許多研究不斷地發現,蔬菜水果是預防或治療癌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蔬果除了含有對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近年來更發現天然蔬果中含有具生物效應的「植物化學物質」,也就是在各種健康食品廣告中不斷出現的植化素,包括茄紅素、葉黃素、兒茶素…等。這些植化素不僅讓蔬果有美麗的色彩,也幫助植物對抗輻射線、細菌、病毒等侵襲,是植物用來保護自己延續生命的物質,尤其這些植化素具有抗氧化的功能可以消除自由基。   人類器官的老化以及癌症、慢性病等,多是由於體內有過多自由基的攻擊,所以多攝取天然蔬果以補充抗氧化劑,可以建立起健康的防護網,阻擋癌症的侵略。 根據衛生署委託中研院調查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結果顯示,台灣中低年級每天攝取的蔬果只有 2.5 份,高年級只有 3.5 份,遠遠不足於建議的攝取量。   既然蔬菜水果好處這麼多,為什麼孩子吃的量卻不夠呢?曾有調查顯示,有些孩子是喜歡吃蔬果的,但是因為父母工作忙碌家裏很少開伙,經常外食,或是家長並未注意孩子是否攝取足夠,當然可能父母本身就不喜歡吃蔬果,種種家庭因素造成孩子攝取量不足。 除了颱風季節

在驚天動地中成立―荒野老相片002

圖片
  1995 年 6 月 25 日周六的台北盆地有一場地震,連我們坐在一樓也都能明顯感受到搖晃,這時正在舞台上作專題演講的黃春明老師幽默地即席回應 : 「荒野保護協會的成立真的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啊 ! 」 也因為地震,我們上了台視的晚間新聞,在那只有三家電視台的時代,台視的晚間新聞老牌、收視率也最高,在短短不到三十分鐘的新聞時段,能露臉表示全台灣一半以上的人都看到了 ! 其實會選擇 6 月 25 日為成立大會的日期是有原因的,因為當時籌備期的伙伴,除了上班族,就是大學生研究生、老師跟年輕的父母親,我們推測 6 月底應該是大學生考完期末考,但是暑假還沒正式開始,學生老師或父母尚未安排暑期進修或旅遊行程期間難得的空檔。 成立當天到了四百多人,把幼獅藝文中心的演講廳擠得滿滿的。這個地點對我個人來說也是很有感情的,因為之前是青康戲院,專門播放二輪洋片不清場的戲院,票價很便宜,一次播二部影片,而且都是很好的電影 ( 大概是因為屬於救國團的附屬機構,所以挑的電影也不至於太差 ) ,我經常在對面巷子裡的行天宮圖書館的 K 書閱覽室搶到一個位置後,就溜到青康戲院看電影。 在 1995 年時,青康戲院已結束營業,改成會議廳、演講廳供人租借,因為敦化北路的交通方便,遠地來參加的朋友容易到達,所以是適合的場地。 成立大會的主要任務是選舉首屆的理監事,於是大伙一邊在場內開成立大會,一邊在場外開票計票,成立大會的典禮結束之前,公布當選的理監事,大家上台向參加的四百多位會員致意後,大會結束,但是緊接著開第一屆理監事會議,選舉常務理監事,選完後立刻召開第一屆常務理事會,選舉理事長。因為這麼多法定流程要進行,所以主管機關內政部有派一位官員全程參加與監督。 私底下跟他聊時,他很訝異,因為他說幾乎沒有一個民間團體的成立大會有那麼多人參加的,通常有五六十人參加就很不容易,他沒見過居然有四百多人親自到場的成立大會。 會有那麼多人,首先是有二群籌備時的基本班底,一是我主辦的讀書會民生健士會的一百多個家庭,每個家庭扶老攜幼就很熱鬧了,另外一群是墾丁國家公園暑期解說志工的年輕學生,大概有二、三十位。 另外不屬於這些原本就有參與籌備的路人甲乙丙丁從哪來呢 ? 原來是在荒野籌備的那一年裡,徐仁修老師在遠流出版社剛出了新書,出版社幫徐老師安排的新書發表會或演講裡,我們順便去發傳單,同

留下一片荒野―荒野老相片003

圖片
  昨天晚上接到荒野台北分會長海洋晨薇的電話,詢問我七月二十七日有沒有空參加賞燕祭的活動,因為當天會舉行一個小小的儀式紀念認養五股濕地滿二十周年,同時也將簽約繼續下一階段的認養。 找出 2004 年在五股濕地舉行的認養簽約儀式時拍的相片,也想起在荒野九周年年會時真情流露的「阿孝的眼淚」。賴榮孝是荒野第一期的自然解說員,擔任了荒野第六、第七屆的理事長 ( 從 2010 年起六年 ) ,他是五股國中的數學老師,自從上完解說員的課程就開始長期觀察五股濕地,號召志工守護這片荒野,在努力九年後,才促成這個簽約的儀式。 五股濕地不是荒野第一塊認養的濕地,但是因為它位在人口密集的都市邊緣,且腹地廣大,很適合搭配企業的家庭日或企業的 ESG 環境行動舉辦大型的活動,也是非常適合的環境教育示範場地,在 2004 年認養五股濕地後,荒野就成立棲地工作委員會,由阿孝擔任第一任召集人, ( 現任的荒野第十屆理事長球長李騏廷也是出自棲地工作委員會。 ) 雖然我們遲至 2004 年才正式成立棲地工作委員會,但是我們對於棲地的守護一直念茲在茲,不敢遺忘。後面附上 2001 年 9 月我在荒野快報所寫的一篇文章「留下一片荒野—荒野圈護的現況與展望」,為了存其真,呈現荒野成長的脈絡,附上二十多年前的原文,或許現在看來不成熟,但至少也是荒野努力的過程。   留下一片荒野 ──荒野圈護的現況與展望 … 寫於 2001.9.13   荒野保護協會最大的特色是什麼? 全台灣的生態保育團體,只有荒野在宗旨裏就訂下「希望透過購買、長期租借,接受委託或捐贈,取得荒地的監護與管理權,將之圈護,並儘可能讓大自然經營自己,恢復生機。」   至於圈護之後的目的與功能乃在於「使我們以及未來的台灣人有機會從這些我們刻意保留下來的台灣最後野地,窺見福爾摩沙的美麗原貌,探知自然的奧妙,領悟生命的意義,得到大自然的啟示與靈感。」 因此,從荒野在籌備之初,就有許多熱心的民眾在探詢托管的可能性,一直到現在,不管公部門或私人或團體,都曾就土地管理部份與荒野洽談。 我們一直很謹慎! 因為土地的管理與購買,都牽涉到非常複雜的情況。簡單陳述,就有以下幾個評估條件:     (一)意義度:荒野並不是 「炒作土地者」,因此接受委託管理或捐贈的地是否具有生態或教育上的價值?   (二)我們

來自墾解的「陽光之子」―荒野老相片004

圖片
  這張充滿青春活力的相片是荒野成立大會當天,在會場報到處外,一群來自墾丁國家公園暑期義務解說員的合照,他們自稱為「太陽之子」。 因為在荒野籌備的那一年多哩,徐仁修老師曾經應邀為這群暑期解說志工上課,也就順便跟他們宣傳有個生態保育團體即將成立,這群墾解有個聯繫的通訊群組「陽光之子」,這個消息也就在前後期學長姐間擴散開來。 有一些正在北部讀書的大學生或教書的老師,就參與荒野的籌備,其中年紀較長的王光正與汪惠玲兩位在三重、新莊教書,因為地緣之便,也成為荒野籌備階段很重要的核心人物。至於年輕學生主要的聯絡窗口有正在台大海洋研究所讀書的龍頭 ( 顏士傑 ) 及台大醫學系六年級的村長 ( 穿山甲陳俊霖 ) 。 當時籌備的行政工作由年紀較長的民生健士會伙伴負責,而活動規劃與自然解說就由這群陽光之子負責。 記得有一次在民生健士會的例行戶外活動時,我央請他們帶我們去台北近郊走走 ( 也算是籌備伙伴自己的學習之旅 ) ,當時好像是走三貂嶺古道一帶,途中有幾段以繩索爬山壁及涉過溪谷。因為原本民生健士會的戶外旅行比較接近都會人的休閒,因此只見伙伴們有穿高跟鞋的,有帶寵物狗的,甚至有人背著小型冰箱 …… 只見穿山甲在搖頭嘆氣,我知道他心裡一定很懷疑 : 「由這群烏合之眾來籌備荒野保護協會 ? 行嗎 ? 」 其實答案不只是行,而且還非常行呢 ! 這群原本已疏離大自然,在都市生活圈打滾適應良好的專業人士,回過頭來尋找生命源頭的荒野,反而更能跟社會大眾溝通。 圖片前排中間的是周民雄,當時他擔任墾丁國家公園解說課課長,這群陽光之子正是他一手培育出來的子弟兵,他也擔任荒野高雄分會第一任的分會長,可惜前些年因病過逝。 圖片中的伙伴,依序姓名如下 : 柯芸婷、小毛˙孫秀如、光光˙王光玉、董家莒、蔡瓊嬅、呂安、林子暘、龍頭˙顏士傑、穿山甲、鍾豐吉、萬桂竹、酋長˙林康球、王光正 前排 : 黑眶蟾蜍˙藍永昱、廖郁英、曾文昌、大哥大˙曾建元、周民雄 ( 歿 ) 、陳家鴻 ( 雪霸 ) 、林錦蘭、陳婷玉、汪惠玲

因緣的開始―荒野老相片老故事001

圖片
這兩張在思源埡口廢棄童軍營露營的相片,大概會是荒野歷史中最著名的相片了,因為拍照的時刻真的就是荒野這個百年大夢萌芽的剎那 ! 我曾寫了一篇短文,收錄在 2010 年由大好書屋出版的「溫柔革命 — 愛在荒野流動」這本書中,後來也曾一再轉刊載於荒野各種出版品中。 ( 這篇短文附在後面 ) 。 話說 1990 年一月開始,我在自己家裡舉辦了一個讀書會「民生建士會」,每個月至少會有一次室內聚會跟一至二次的戶外活動。 1994 年一月,邀請當時任職於牛頓雜誌擔任攝影的徐仁修老師來演講「台灣自然生態之美」在當年四月八至十日,大伙就到徐老師當時正在長期觀察,準備出版「思源埡口歲時記」這本書的地點,位在中央山脈與雪山山脈唯一交會之處的思源埡口露營。 當時那個地方有幾棟平房建築,是廢棄的軍營,雖然門窗有缺損,但是鋼筋水泥的房子足以遮風避雨,而且附近還留有水龍頭與廁所,算是很舒適的野營地,之後荒野成立頭幾年,我們年年舉辦思源埡口之旅,也都是搭帳棚在廢棄軍營哩,直到後來軍營被拆除。 1994 年 4 月的那次露營,民生健士會的成員參加的有二十多位,開了八輛轎車,徐老師則是自己開著得利卡廂型車,除了我們,還有一組漢聲雜誌的編輯也隨著徐老師上山,不過因為沒有和他們一起合照,所以彼此互動的細節也就忘了。 附上的相片有一張是在軍營內,我們用瓦斯爐充當營火,在營火旁邊聊天,另一張是 4 月 10 日離開營地前,大家在軍營門口合照。 相片中的人,有我童軍的伙伴,張文宗、葉名森、蘇月琴、王陳弘,有我老婆大人柯蘊慧相關的伙伴,如岳母大人,大舅子柯典一、童瑞華賢伉儷,高中死黨黃婉玲、簡維谷賢伉儷及他們在宜蘭當地的好朋友阿寶賢伉儷,另外也有後來當過荒野常務理事的郭志聰、吳南勳賢伉儷,還有一位後來到中國大陸創業,但每次返台都會捐款給荒野的黃明諭。 從 1994 年元月的演講,然後 4 月露營,之後就密集的展開荒野的籌備,我們的足跡也遍及台灣各地,直到 1995 年 6 月 25 日在台北的幼獅藝文中心正式成立,也就是明天, 2024 年 6 月 25 日滿 29 周年。 我打算從今天起,開一個粉絲專頁「荒野老相片老故事」,一直到荒野三十周年慶,每天 PO 出一張 ( 或一組 ) 荒野的老相片,同時回憶一下當初拍那張照片的故事。 歡迎相片中的當事者現身補充我沒提到或遺忘的事。

用下棋音樂舞蹈防止失智症

圖片
   2018 年任職日本健康長壽醫療中心的飯塚醫師,在國際知名的醫學期刊中發表了一篇論文,證明下圍棋對於抑制認知機能衰退,也就是在失智症的預防及治療都有效果。     飯塚醫師在失智症照護機構中找了一群年紀大約八十九歲左右,不會下棋的老人家參與,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找專家教他們下棋,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時,共十五次,另一組是對照組,維持原本作息,沒有下圍棋。     四個月後測試,不管是智力測驗,臨床觀察跟核磁共振掃描大腦確認,學棋組的長者在處理複雜資訊的 「運作記憶」及免於摔跤的「注意機能」……等能力都能維持甚至提高,不學棋的對照組的大腦功能則持續衰退。     飯塚醫師認為圍棋的規則非常簡單,任何人都可以在很短時間內學會,只要記住「你下完換我下」,「下在線與線的交會點」「在上下左右包圍對方的棋」這三點就可以了,因此即便已經罹患失智症的人也能學會下圍棋。但是當我們一開始下,棋盤可以落子的地方很多,就會開始思考想要下在哪裡,這可以鍛鍊意志決定力,而棋盤具有空間感,因此也可以訓練空間能力,同時也要學著注意對方如何出手,計算誰占地較多,這些都是思考與動腦,能夠增加大腦神經的連結,也就是促進大腦皮質的活化。     其實以目前科學研究確定對大腦健康最有幫助的是運動,尤其是跑步游泳之類的有氧運動。但是假如有的年長者因生病或肢體有障礙不方便運動的人,就可以選擇下棋或各種益智遊戲來活化大腦,反之,若為了照顧方便,只讓長者整天呆坐著看電視打發時間,對大腦非常不健康,因為電視是所謂「零度媒體」,雖然對任何年齡層的人都有吸引力,但是看的時候對大腦而言是被動接受訊息,尤其長時間觀看下,大腦會呈現被催眠,似乎是無意識的狀況,而要促進大腦神經突觸產生新的聯結,必須是有挑戰性的,也就是有點困難,甚至有點吃力不舒服的狀況,換句話說,要主動的付出努力。     在過去,大家都認為所謂的益智遊戲,比如拼字填字遊戲,或數獨與七巧板……等,甚至坊間也出了一大堆電腦遊戲,無數廠商看準高齡化社會新的需求這龐大商機,近年出了太多遊戲商品都號稱能活化大腦。     就像日本這個新的研究,其實也如同這些年華人社會鼓勵年長的父母找牌搭子打牌,好預防失智症的傳統作法很像。     不過,也有學者指出,這些益智遊戲大多是線性活動,也就是只需動用簡單的思考處理,若以專業一點的術語講,這種益智活

跟家人朋友一起玩桌遊

圖片
  據說現在年輕人不太喜歡使用臉書,因為他們發現爺爺奶奶都有了臉書帳號,的確,不管是透過手機或電腦,已退休的熟齡族群花愈來愈多的時間掛在網路上,加上幾乎所有上了年紀的人最怕得到病就是失智症,因此有許多打著預防失智症的電玩上市,每款遊戲也都會說有研究證明打電玩可以有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的進展。     其實失智症是否真的能夠藉由電玩來預防,目前國內外的研究結論分歧很大,可以說是尚未有定論,其實不要說坊間在賣的遊戲效果存疑,連美國的莫魯斯實驗室經研究後推出一款付費使用,針對大腦訓練電玩的遊戲,宣稱這款遊戲能提升日常生活品質和延緩失智症發生,後來卻因為效果不明顯而被使用者提告,在 2016 年 1 月,美國法院判定該研究機構敗訴,必須賠償使用者,總金額高達二百萬美元。     不過,比起一個人在手機或電腦螢幕前孤獨地玩,其他需要與別人互動一起玩的遊戲,不管是傳統的棋類、撲克牌類或麻將,乃至於近些年很夯的桌上遊戲,從古早的大富翁,到現在推陳出新,設計生動有趣種類繁多的桌遊,因為多了與人的互動,對失智症就絕對有明顯的改善效果。     預防或延緩及改善失智症,目前研究確實有效的只有四個管道 —— 飲食、運動、多動腦的認知儲備、再來就是社交中的人際關係。桌遊包含了動腦與人際互動,甚至有的桌遊還可以把運動設計進去,或者在桌遊中學習健康飲食的知識,是非常棒的娛樂與保健養生的工具。     市面上有許多設計得很好的桌遊,也有很多單位,不管是社會企業或公益團體乃至於社區樂齡中心或日照機構,都陸續開辦桌遊的課程與活動。     有個社區發展協會看里內的長輩年齡愈來愈大,失智的老人也愈來愈多,就培訓了一批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 讓他們先自行玩桌遊,然後試教幼稚園與小學低年級的小小孩,等到他們有教學經驗後,再讓他們來教導與陪伴長輩玩桌遊,這真是青銀交流最棒的模式。     會用這種有點複雜的流程,是因為教老人與教小小孩有類似的地方,也就是不能太難,否則他們如果一直遇到障礙,就會退縮、放棄,所以除了遊戲的設計必須難易有別,循序漸進之外,遊戲的對象與氣氛也是很重要的鼓勵方式。     桌遊最棒的地方是可以根據我們想達到的目標挑選適合的遊戲,不管是記憶類,認知推理,邏輯思考,反應訓練,甚至體能運動 …… 都有設計得很有趣的桌遊。     台灣有個設計團隊跟職能治療師合作

退休男人當自強

圖片
  有人開玩笑地比喻 : 一群男生大半輩子都在一起釣魚或打牌,但是恐怕連老朋友是否離婚或者是不是有孩子都搞不清楚;但是女人們只要初次見面聊過天,就能把對方的祖宗八代都打聽得巨細靡遺。     這個比喻雖然誇張,但是也有幾分真實,這也呈現出男女之間的差異,也因為如此,男生在退休後的生活面臨的失落與風險就比女生大很多。     因為很關心台灣社會高齡化的問題,連帶也出了些關於退休準備的書,在應邀演講相關主題時看看聽眾,八九成以上都是女生,不免嘆息而感慨 : 「男生到哪裡去了 ? 男生比女生更需要為退休做準備啊 ! 」     這些年世界各國均有類似的研究,而結論也都很一致 : 熟齡喪偶或離異而沒有再婚的話,男生平均壽命會少七至十歲,而女生沒有影響,甚至壽命還會更長。     這個調查結果很容易解釋,因為在家居生活中,女生往往處於照顧者的位置,幫先生打理飲食起居,因此也比較注重健康,同時女生會有很多除了工作外的手帕之交,也樂於參與社區活動以及各種熟齡的學習課程,因此有足夠的精神寄託。     對於男生而言,退休後來自工作上既有的人際關係失落後,很難在熟齡之後才透過社會參與建立新的長期關係,往往就宅在家裡不出門,即便出門也是到圖書館看報紙。不信的話,隨便找一個平常日到台灣任何一個圖書館,在那邊閒閒地翻報紙雜誌打發時間的熟齡朋友中,十個有九個半一定是男生。     而且不管清早或晚上在社區公園跳舞做操的人,十個也有九個是女生,這也難怪女生的壽命遠較男生長了。以台灣來說,再七年後,老人將佔全部人口的五分之一,進入超高齡社會,那時台灣的女生將佔六成,而男生只佔四成。再過二十多年,女生會超過三分之二,男生只剩三分之一。     如果以出生率來說,自然生產生男的機會略高於女生,然後因為男性意外死亡率較高,等到二十五歲左右,男女數量就接近均等,然後維持到五十歲後,男性的死亡率又大於女生。     除了男生的健康習慣不如女生之外,其實在演化上,上蒼也偏愛女生,以物種在演化的競爭壓力下,只要環境不利資源有限時,存活下來的一定絕大部分是母的,因為對種族存續來說公的只要留個百分之三、百分之五就綽綽有餘了。          比如說在某個特定區域裡 ( 比如一個小島上 ) ,原本可以養活兩萬隻某種生物,但是因為環境變化,資源減少,只能養活下五百隻,你猜最後存活

當然不只是把燈關掉而已

圖片
    夏至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夜晚最短的一天,冬至則相反,是一年當中白天最短的一天。華人世界都習慣冬至當天吃湯圓,荒野保護協會與台達電基金會合作從 2005 年開始,以『夏至關燈』為名來號召民眾節約能源,除了希望能像冬至吃湯圓一樣,讓大家朗朗上口之外,也是希望在進入夏季用電,耗用更多能源的時期,能以行動節約能源也為抑止地球暖化盡一份心力。    同時,也秉持荒野一貫提倡親近大自然,善待大自然的立場,在『夏至關燈』的活動中,也提醒大家,關掉燈減低物質聲光的依賴,也許更有機會找回與體驗夜晚的美好與驚奇 , 這也是我們深刻感受到的『物欲單純,精神反而更見豐富』。在『夏至關燈』連續舉辦 5 年後,為了與國際的關燈活動同步,就改辦 3 月最後一個周末的『關燈一小時』,不過今年荒野決定重啟這個饒富意義的『夏至關燈』。  不過,我們也要提醒,『夏至關燈』當然不只是希望民眾只是在活動時間關那一小時的燈,或關一個晚上的燈而已,而是希望大家透過這個具體的行動參與,來檢視與回顧自己日常生活中,是否可以有節省更多能源的地方,甚至逐漸改變自己的生活型態與價值觀。      透過這個活動,我們想傳達三個意涵:   〈一〉我們願意以具體行動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   〈二〉我們重新省思人與大自然的互動,並且願意在追逐物質享受與精神生活中取得平衡,我們也體會到「少一點,也許獲得更多。」   〈三〉在會場中我們也展示了綠色能源及節能用品,鼓勵大家使用乾淨環保的產品。       因為夏至關燈活動,也讓我回憶起多年前的一段經驗。 1995 年 10 月,在荒野成立後第一次辦的墾丁自然體驗活動,那時大尖山還可以爬上去,我們貪看夕陽,自在的享受涼風吹拂,下山時已經天黑了。在那有點陡峭的山路及石塊間跳躍,總覺得手電筒照出的範圍不夠大,看不清清楚四周路況。無意間把手電筒關了,才忽然發現,皎潔的月光映照出明亮清晰的銀色大地。      原來當我們習慣了照明之後,眼睛就退化了。或者也可以這麼說,當我習慣於聲光刺激之後,我們的五官逐漸感受不到自然世界豐富的細微變化。     人類豐盛的物質文明雖然帶給我們方便,但是,是不是讓我們反而愈來愈疏離,愈來愈沒法看清楚自已?   就像是有了汽車,距離或許不再是問題,但是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距離,卻是愈來愈遠了。   假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