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5的文章

燕子的夏日舞曲:五股濕地的生態奇觀

圖片
  近年來,台北的都市叢林中出現了黑冠麻鷺等大型鳥類的身影,這在過去頗為罕見。相較之下,童年記憶中吱吱喳喳的麻雀卻因都市化與棲地改變而減少,儘管部分地區因生態復育而略有回升。然而,與人類共存已久的家燕( Hirundo rustica ),數量始終穩定。它們不畏人群,常在熱鬧的市區騎樓或民宅屋簷下築巢。自古以來,燕子築巢被視為吉祥象徵,帶來好運與財富,因此人們不僅不會驅趕,還會在屋簷下安裝人工鳥巢,吸引燕子入住。燕子的天敵,如蛇或猛禽,因畏懼人類活動而較少靠近,與人類比鄰而居反而讓燕子更安全。 燕子的春來秋去 家燕是台灣常見的夏候鳥,每年 3 月中從東南亞的熱帶地區飛抵台灣, 4 月開始繁殖。春季,我們常見牠們在屋簷下忙碌築巢、產卵、孵育幼雛,夏末初秋則帶著新世代離開,飛回東南亞過冬。牠們次年春天總會準時返回原來的巢,這樣的週期令人聯想起朱自清的名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千年來,燕子春去春來,陪伴人類,卻鮮有人知曉牠們如何帶著幼雛遠航,又如何成雙成對回到故巢。 五股濕地的燕子奇觀 每年 8 月中下旬的夏日黃昏,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會帶領民眾前往新北市五股濕地,觀賞家燕的壯觀群飛。這片濕地蘆葦叢生,食物豐富,吸引數以萬計的家燕與其他燕類從都市各處匯聚而來,準備跨越太平洋返回東南亞過冬。黃昏時分,燕群如噴射機般在蘆葦上空盤旋,忽高忽低,迅捷無比,宛如千軍萬馬在天際起舞,場面令人歎為觀止。 置身五股濕地,遠方的都市天際線與天邊的晚霞交織,人工河道與濕地相映成趣。一隻、兩隻剪刀尾的燕子掠過眼前,尖銳的鳴叫聲中夾雜著「咻 ── 咻 ── 」的飛行聲響,頃刻間,數萬隻燕子在狹小的空域中穿梭盤旋,卻從未相撞。牠們的飛行技術高超,長而分叉的尾羽有如方向舵,助其在高速飛行中靈活轉向,這也是家燕得以捕捉空中昆蟲的關鍵。 燕子的生態與挑戰 與秋冬來台的候鳥不同,家燕以捕食飛行中的昆蟲為生。台灣夏季白天時間長,昆蟲豐富,牠們有充足的時間覓食,哺育幼雛。親鳥每天飛進飛出數百次,只為餵飽嗷嗷待哺的幼雛。然而,隨著冬季來臨,台灣氣溫下降,昆蟲數量銳減,家燕便啟程飛往溫暖的東南亞,避開食物短缺與寒冷。 五股濕地是家燕的重要中繼站。親鳥會帶著幼雛在此練習...

告別《讀者文摘》:一段雋永時代的回顧與傳承

圖片
  繁體中文版《讀者文摘》在發行超過六十年後,於本月正式停刊。這些年來,我逛書店時總會在雜誌區瞄一眼,確認這本雜誌是否仍在架上。這本創刊超過百年、以二十多種語言、五十多種版本在六十多個國家發行的暢銷雜誌,終究抵不過時代變遷,黯然退出舞台。這一刻,彷彿一個時代的共同記憶就此消逝。對許多與我同世代的人來說,《讀者文摘》是童年的陪伴,從小學中年級開始認得無注音的國字,就會從書架上抽出這本雜誌,翻閱裡面的幽默笑話。到了高年級,我已能津津有味地從頭讀到尾。 《讀者文摘》為何如此迷人 《讀者文摘》的成功絕非偶然。它的主題多元,涵蓋實用資訊與知識,擁有全球視野和跨文化的內容。無論是科學、歷史、藝術還是財經,即使讀者對主題不熟悉,文章深入淺出的風格總能讓人輕鬆理解。其文字簡潔幽默,篇幅短小精悍,總能以最少的字數傳遞最多的訊息。每期雜誌充滿來自普通人生活的真實故事,情真意切,觸動人心,搭配生動的圖片或插畫,這些故事總是積極向上,充滿啟發性。最重要的是,這些故事都經過嚴格查證,確保真實性。 我曾親身體驗這一點。一篇我在周刊發表的專欄被《讀者文摘》選中,編輯聯繫我索取文中提及人物的聯繫方式,以便查證單位核實故事真偽。這份對真實性的堅持,讓我深刻感受到《讀者文摘》的專業。 一本屹立不搖的雜誌 … 寫於 2007 年 一本雜誌能出版數十年已是奇蹟,更難得的是,《讀者文摘》的編排風格和版面設計數十年來幾乎未變。在快速變遷的時代,這份穩定令人欣慰。小時候,我常在牯嶺街的舊書攤買過期雜誌,從三本五元到後來的三本十元,樂此不疲。後來書攤搬到光華商場,我便漸漸不再光顧,但對《讀者文摘》的喜愛從未改變。 雜誌中的幽默專欄尤其吸引人,據說稿費頗高,但投稿門檻也極高。我還記得「雋永」這個詞,是小學時從《讀者文摘》中學到的。它標榜每篇文章都歷久彌新,值得反覆閱讀,且真實可信。長大後,我訂閱了幾年《讀者文摘》,但後來因忙於閱讀工作報告、書籍及消化網路資訊,漸漸與它疏遠。直到去年九月,編輯聯繫我表示想選用我的一篇文章,我才重新開始閱讀,收到他們寄來的免費刊物。 有次與施寄青老師同台演講前閒聊,我提到在《讀者文摘》上讀到一篇關於她山居生活的文章,摘自她的新書。她笑說,年輕時夢想作品能登上《讀者文摘》,沒想到直到退休才實現。雜誌選文的嚴謹令人印象深刻:我的文章從去年九月被選中,到經...

成功的婚姻,並不是建立在雙方深厚的感情

圖片
  日本社會近年流行一個新的名詞—卒婚。意思是伴侶從婚姻關係中畢業,但是又不是真的離婚,而是在保持婚姻關係的前提下,選擇過各自獨立的生活。 這個現象愈來愈普遍的原因,主要是來自於大家的壽命愈來愈長,當孩子長大離家之後,老夫老妻還有漫長的日子可以安排,隨著各自在不同職場或不同人際關係的互動下,有了不同的價值觀與人生優先順序,這時候還要強迫彼此,踏著一模一樣的步伐朝向一樣的生命追求,豈非強人所難。 不過話又說回來,正如徐志摩那句傳誦華人世界近百年的話 : 「我在茫茫大海中尋找唯一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這句話之所以會不斷被人引用,我想是來自於每個人內心渴望被理解的心情,希望找到能「身心靈」合一的唯一靈魂伴侶。無倫如何我們還是期待當初一起走上紅毯的伴侶,會是那個唯一的靈魂伴侶,所以最好在面臨卒婚之前,能做一些努力。 有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真正成功的婚姻,並不是建立在雙方深厚的感情,而是來自於雙方成熟的個性。因為婚姻是要學習如何體諒,適應與包容,而成熟的婚姻最重要的基礎來自於尊重對方的自由,也必須學習開放自己,因為只有開放的心靈才能接受生活的變數與伴侶的成長改變。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先知」這本書裡,優美的描述了婚姻裡該畫下的界線 : 「在你們密切結合中保留些空間吧 ! 好讓天堂的風在你們之間舞蹈。彼此相愛,卻不要使愛成為枷鎖,不如讓它像在你倆靈魂之岸間流動的海水。一同跳舞放懷歡欣,卻讓你們各有自我,正如琵琶的各絃是分開的,雖然它們顫動的奏出同一樂曲。」 寫得好美,比喻生動又明確。我們常常以愛之名,用「我是為你好」為藉口,吞噬掉伴侶的自我。 「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說 : 「也許愛就是我引導你回到你自己的一個輕柔的過程。」寫得真好,真正的愛,不是我們主觀的想要伴侶成為誰,變成什麼模樣,而是讓你走向你自己,回到你自己。而且這引導,是輕柔的,也就是沒有壓力的,是有時間來等待的,是有著寬廣空間來包容以致於像是不著痕跡的。 我們必須承認,我們不了解別人,即便這個人是朝夕相處同床共枕數十年的伴侶,我們也無法真正了解。有學者認為,往往我們抓不準別人個性的原因,不是接觸太少,而是接觸太多,因為相處太久,反而混淆了對他的印象。 曾有調查發現,結婚數十年的老夫老妻,絕大多數人反而不清楚對真正的喜好,常常是自己喜歡卻以為對方也喜歡。我們必須真誠的...

從病理課本到生命頓悟——學會感謝,也學會好好活著

圖片
  我們從小到大聽了不計其數的生命經驗格言警句,但是這些大道理就像在今日資訊爆炸的時代每天接數到數以千計的訊息一樣,雖然我們很容易理解,但是卻不容易深刻體會而後變成我們日常生活的態度或價值觀,這就是所謂知識上的認知與生命的頓悟兩者的不同。 記得在讀醫學院四年級上學期期末考時,考病理學前夕曾經有過一次頓悟的體驗。 因為大四那一年實在太忙,除了當班代表,又當學生活動中心副總幹事,又在籌組學校的童軍團羅浮群,而且還在系學會幫忙,又參與學校山地醫療服務隊以及系上第一次籌組的口腔醫療服務隊,忙得焦頭爛額,所以考前幾乎都是熬夜不眠不休苦讀衝刺。 那年期末考剛好寒流來襲,好冷好冷,讀到半夜四點多,正是一天最冷的時刻,病理學考試每次大約要背五、六百種病,每種病要記英文或拉丁文病名、徵狀、好發率以及致病機轉等等五、六個項目。眼見天亮就要考試,全宿舍的人都睡覺了,我還沒有背完,當我口中唸唸有詞,千鈞一髮的緊張時刻,我忽然頓悟了! 我想到厚厚一鉅冊病理學,裏面有成千上萬種病,每種病都有百分之幾,千分之幾的人會得到,而我居然什麼病都沒有罹患,可以健健康康意識清楚地在這裏讀書,可以蹦蹦跳跳,可以做點事,可以幫助別人,這是多麼難得的福份啊! 其實除了身心健康是難得的福份之外,每天我們可以平平安安地回到家,也都得感激數不清的人的幫忙,因為意外是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的,不是我們犯錯才會帶來不幸,很多時候我們什麼事都沒做也會遭殃,因此要感謝每個似乎平淡的日子。 當時的「頓悟」跟我們透過「認知」瞭解所謂要「珍惜感謝我們擁有的健康」完全是不同的,從此我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即便碰到什麼倒霉或不順遂的事情也不會抱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洲大陸許多國家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有次記者包圍權威的經濟學家凱因斯,問他:「請問以長遠的眼光看,我們究竟會如何?」   結果凱因斯不疾不徐地回答:「以長遠眼光來看,我們都會死。」   當然,這是大師的俏皮話,不過這段著名的典故也提醒了我們在日常生活裏往往忘掉的事實,我們會死,我們也會老。年輕時我們揮霍著時光,也揮霍著身體,反正徹夜狂歡或者再忙再累,隔天睡個覺一樣絲毫無傷,可是隨著時間過去,馬奎斯在「愛在瘟疫蔓延」這本書裏藉著老去的醫生口中說:「我現在完全曉得自己內臟的位置與形狀了。」     波...

我們的書櫃,我們的生命史

圖片
    在談到閱讀相關的演講時,偶爾會問聽眾 : 「以前賣底片的廣告會鼓勵我們用照片寫日記,的確,現在每個人也都習慣隨時隨地記錄生活中的每個時刻。但是我們重新看到五年前十年前的相片時,可以知道當時的裝扮穿著,髮型變化或者是胖是瘦,但是從相片中往往無法看出當時的煩惱或內心的狀態,如果我們用相片寫日記,那麼 我們用什麼記錄人生呢 ? 」     我的答案是書,把自己喜歡的書留在身邊,隨著歲月的成長,那些書就是自己的生命記錄。      因為我們喜歡一本書,一定是對書裡的內容或論點有共鳴,也就是當時我們的生命情境與書裡展現的氣度是相合的,因此把喜歡的書買下來,放在身邊,就是留存自己難以言傳的心靈成長歷程。     當我們再回頭看年輕時很喜歡的書,或許會啞然失笑覺得當年怎麼那麼天真浪漫,這時或許可以映照出現在的成熟或者變得現實冷酷 ? 當然,也有可能重讀之際依然內心澎派,那麼也許表示我們一路走來始終如一。     但是不管如何,如果沒有這些書提醒,生命中一段又一段的心路歷程與轉變,也許就淹沒在流失的記憶中。因此,宅在家最開心的是整理過往的書了。     我知道很多人會追劇或上網看各有立場的政治評論,關注當下的處境是人之常情,而且網路訊息的「無限推播」程式,也讓我們一直一直往下滑,無止盡的新訊息,我們也就一直滑希望看到有趣或精彩的,時間就這麼滑掉了。     記得看過一個有趣的研究,發現人們在看電視或上網後,情緒都會比原來差,而看書的人,情緒會比較正向。     但是我知道假如平常沒有閱讀習慣的人,要忽然安靜下來看書是很難的,現在很多影音串流平台幾乎有無止盡的精彩節目,此時不追劇,尚待何時呢 ? 偶爾若有人覺得追的心力俱疲,想換點其他事情來做,但一下子也找不到想看的書,那該怎麼辦 ?     我建議可以看童書繪本。     假如你家裡的繪本沒有轉送給親朋好友的小孩,那麼現在就從書架或箱子裡挖出來吧 ! 繪本的字少,容易閱讀,但也因為字少,所以有點像是詩,字句...

當志工遇上AI:荒野記 錄與傳承的省思與展望

圖片
   荒野保護協會自 1995 年 6 月成立以來,便懷抱著讓更多人親近自然守護環境的願景,號召民眾來當志工。當年 8 月,我們開辦了第一期的自然解說員訓練,當時,全台許多生態保育或環境教育團體,包括各國家公園,也都在推行類似的自然解說員課程,且大多僅著重於這單一類型的志工, 而荒野則希望打造更多元化的志工體系。     因為,我深知社會的多元與複雜性,需要更豐富的志工面貌,才能觸及並影響社會各個角落。因此,我始終期盼荒野能如同大自然的棲地般,孕育出五光十色、生機盎然的生命樣貌。     初期 我將自然解說員訓練視為志工入門款 , 並花了大量時間認識其中較積極熱情的夥伴,了解他們的特質、興趣與夢想。隨後,便鼓勵他們組成新的志工群組,並協助 他們招兵買馬,發展新的訓練課程,然後成立新的工作委員會,從荒野第三年 起誕生的「推廣講師群組」, 到我卸任荒野理事長,荒野在這十來年裡陸續成立了十多個工作委員會。    如同自然棲地的四季更替,物種有興衰循環, 荒野的志工群組也經歷著活力的起伏。 例如 , 綠色生活地圖曾席捲全台、 甚至在國際上都受矚目的「綠色生活地圖」, 但近年 已有部分分會的綠活圖小組停擺;荒野特殊教育委員會自疫情前後有七年沒再辦理志工訓練 ,因此知道去年舉辦第十期的志工訓練,實在是非常開心 。每當想到有些荒野志工群組的沉寂,總讓人覺得非常可惜。然而,不同的挑戰也激發了我們對資訊紀錄與對內對外溝通的重視,這也讓我回想起最近參與綠活圖與特工坊的經驗。    今年上半年 受邀至新竹分會參與第一期綠活圖志工訓練時, 實在很開心。 備課時,我上網搜尋綠活圖這些年的活動紀錄,畢竟距離上一次為綠活圖授課,已是二十年前的事。讓我驚訝的是, AI 系統竟能呈現這些年綠活圖豐富而完整的足跡。     詢問綠活圖召集人麗華後才知道,原來她一直很認真地將所有活動紀錄上網,甚至主動將資料整理餵給 AI 。這種持續的記錄與累積,正是讓知識與經驗延續的重要方式。    相較之下 ,我前幾天在廣播節目採訪特工坊的志工美鳳時, 上網查詢資料卻幾乎找不到相關紀錄。連他們的粉絲頁內容也極為簡略。美鳳表示,可...

從馬拉松到十項全能:婚姻是一場持續變化的共修之旅

圖片
  很多人都會把婚姻關係視為一場超級馬拉松,所謂成功的婚姻就是從結婚當天起跑然後相伴至人生終點。     但是以馬拉松來比喻夫妻一輩子的生活其實不太貼切,真正理想的關係應該像是兩人一組一起進行十項全能競賽,也就是說,在夫妻關係裡,在不同階段要運用不同技巧跟策略,才能克服路途上不同的考驗,而不只是像跑馬拉松,只要憑著堅忍的毅力跑到終點就算達成使命。     「每個妻子都該有的 6 任丈夫」這本書所提出的觀點,假如妻子在人生不同階段需要不同特質的丈夫,那麼對先生來講,也盼望在不同場合會有不同表現的太太。     為什麼需要六個丈夫 ? 作者認為婚姻可分為六個階段—相識承諾、成家新婚夫妻、寶寶來臨、家庭羈絆、空巢期和黃金歲月。     其中最常出狀況的是在第五階段的「空巢期」,因為前面幾個階段夫妻倆很容易找到共同目標,一方面各自忙著應付工作發展事業,一方面要養兒育女,為具體的事物耗盡心神,無暇他顧。但是到了孩子成年離家,工作事業也告一段落,四顧一瞧,不免惶恐 : 「辛苦了這麼多年,我的人生只剩下這個人 ? 」     在原本生活重心一夕不見後,就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也會對身邊剩下的這個人有不同的要求,會問自己 : 「與對方共度後半輩子是否值得 ? 」如果覺得對方無法滿足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期待,兩人漸行漸遠,甚至離婚都是很常見的,這也是隨著壽命愈來愈長,人生多了空巢之後漫長的新的階段,全世界熟齡離婚比率愈來愈高的原因。     面對這個人類社會新的現象,人人都必須學習建立新的夫妻相處之道。通常我們都認為婚姻失敗是因為有人變了,但是我們必須學會並接受,人一定是會變的,人怎麼可能不變呢 ? 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本來就應該隨著成長與生命經驗與體會歷程而改變,其實陷身於不幸婚姻的怨偶,並不是因為改變而失敗,反而是因為你的不變而失敗,記住,所謂成熟、成長,就是跟昨天之前的自己不一樣,也就是我們願意改變自己。     真正的改變必須來自於自己內心主動,而不是在壓力下或被威脅才勉強改變,因此有自知之明與願意反省是改變的前提,再來就是適應與找到解決之道...

荒野淨海行動

圖片
  自潛 ✕ 水肺 ✕ 獨木舟 ✕ 岸上 ↳ # 荒野淨海行動|岸上篇 ​ 荒野淨海行動主要由自潛、水肺、獨木舟及岸上四個組別協力完成,將沉重的廢棄物從海中清除至岸上是一件辛苦且充滿挑戰性的工作,但在岸上待命的夥伴也一樣肩負著重要的任務。六月中我們透過夥伴的海下視角了解自潛組的淨海方式,今天讓我們回到陸地來聽聽 # 岸上組 的淨海工作分享吧! 拯救被海廢夾帶的小生命 ​ 參與荒野的淨海活動,體驗到最特別又感動的清理流程就是——岸上組志工在接手打撈上來的海洋廢棄物後,會優先進行海廢中的小生物探索及救援,並盡速協助牠們重返大海。 ​ 這其實並不是預先規劃的 SOP ,而是溫柔的志工夥伴們在行動中自然萌發的直覺與關懷。當大家發現海廢上黏附著小生物如小蝦、小螃蟹或小螺時,志工會就地取材,利用其他海廢作為臨時「救護車」,迅速將牠們送回安全的海域。若遇到數量眾多,大家甚至會定點距離配一個人,用接力方式接力護送回海裡。 ​ 這份溫柔的行動,讓我們覺得可以將「生物優先救援」正式納入淨海工作流程,也希望推廣對海洋生命尊重的行動,成為更多國際淨灘行動綱要的一部分。 ​  # 窺見海洋的生物資訊 ​ 附著於這些大型水管上的海洋生物,為東北角常出現的石蓴、麒麟菜、石花菜以及其他紅藻類,也觀察到有些許螺類的卵,疑似黑千手螺。多種類藻類並存在代表水質具一定清潔度與光照穿透性,而發現螺類卵顯示此處適合物種繁衍。 ​ 然而,海廢數量若過多,也可能造成原生棲地受到干擾而導致物種分布異常,這次在海中清除的廢棄水管真的非常多,在清理過多數量的海廢後可減少人為干擾,以幫助生態平衡,提升此區環境的健康指數。 ​ 淨海可以不只是淨海,荒野淨海行動除了抱持著讓海洋更乾淨的初心,更把淨海夥伴的安全放在第一,也在不知不覺中,將這份關心延伸到海廢中夾帶的小生命。 志工培訓 | 荒野等你來加入 ​ 守護生態環境需要許多人一起長期投入,荒野成立至今發展了非常多個志工群組,不論是環境教育方面,或是棲地守護、物種保育方面,只要你有一顆想要守護環境的心,一定都可以找到適合的志工活動 ​   𝐓𝐚𝐢𝐩𝐞𝐢 # 台北 ﹋﹋﹋﹋﹋﹋﹋ ❍ 兒教環境教育引導講師培訓班 ❍ 氣候變遷循環零廢棄講師培訓 ❍ 推廣講...

住宅型郵輪為退休規劃多一種選擇

圖片
  2024 年 9 月有一艘住宅式郵輪 Villa Vie Odyssey 啟航,預計的行程是以 15 年巡訪 147 個國家, 425 個城市,船上設施如短期觀光郵輪般完善。 媒體報導,有位 77 歲的退休老師賣掉她的房子,花了台幣 372 萬元租下這艘住宅型郵輪的一間艙房,展開了長達 15 年的環球旅行。期間每個月還要支付台幣 8 萬多元,包括提供的飲食,網路,醫療照護以及洗衣服及其他客房服務。 目前郵輪有五百位長期居民,都是喜歡旅行的人,因此可以結交到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我相信應該有不少人會對這種新型態的退休選擇或算是另類養生村而心動,雖然 15 年是有點長,不過若是透過現代科技的輔助,網路與視訊的方便,即便長期的飄盪在海上,不斷地遊走在全世界不同的港口,但是應該不至於與陸地上原本的朋友斷絕音訊,反而可能會與老朋友相約在異國的景點喝下午茶。 現在陸續退休的人大多屬於嬰兒潮世代,跟人類過往的歷史相比,這群新世代銀髮族具有以下四大特徵 : 人數非常龐大、都受過基本的教育,身體相對健康有活力,最後是大致也能累積一些財富以及擁有固定退休收入。有道是,量大質變,企業當然會爭相為這群有錢有閒的龐大人口打造更多元的選擇。 花 15 年環遊世界對熱愛旅行的人也許具有吸引力,但是多多少少有點連根拔起的顧慮,其實市面上也有許多較短行程的郵輪可供選擇。除此之外,對於不喜歡飄盪海上的人而言,現在也有以短期移居各地小鎮的計畫,包括到大學讀幾個學分,住到學生宿舍,邊讀書邊以大學城為核心探索附近的城鎮。我相信這也會是很吸引人,而且費用對大多數人也比較負擔得起。 再不然選擇一個喜歡的小鎮民宿,住個幾個星期,換個地方過日子,重新找回對生活的感受力,這些都是值得我們嘗試的選擇。   選擇一個理想的移居城市      樂齡人士退休後的移居,已經是世界的潮流,像是「金盞花大酒店」這部電影描述幾位不同工作背景的英國人移居到印度的故事,而其他西歐有錢國家的人,也領著退休金到生活費比較低廉的南歐過生活,亞洲的日本,透過地方政府協助從都市移居到鄉下的,每年就有二萬多人,而自行移居的人更是此人數的十數倍吧 !     移居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主要關鍵在於不能只是想像另外一個地方...

推薦「尋找北極森林線」

圖片
  我喜歡看翻譯的科普書,長期閱讀有關醫學、生態與環境方面的科普書,我發現不要以為那些書都是要嚇人般的厚厚一鉅冊,但是內容往往生動精彩,扣人心弦的程度,絕對勝於一般的推理或傳奇小說。 最近正在看的「尋找北極森林線」就兼具科學,冒險以及文學性、千萬不要被書的副標題「融化的冰河、凍土與地球最後的森林」給嚇到了,以為這又是一本講全球暖化、令人心情沉重的書。 我常會覺得自然與人文分不開的,畢竟所有的文化與產業,都是依據當地的自然環境而發展,就像這本書有大量篇幅在描述極地區域原住民的生活,他們因為氣候變遷所面臨的生存挑戰,如狩獵模式的改變與文化傳承的斷裂,作者跟隨著挪威的薩米人,西伯利亞的恩加納緊人,阿拉斯加的科尤康人及加拿大的阿尼許納貝人 …… 等極地原住民,記錄他們對森林,馴鹿、魚群以及土地的感情,我們也可以隨著作者一起反思這些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間的矛盾,對抗或融合,並且能以更大的全球生態角度來看氣候變遷的影響。 作者所尋找的北極森林線就是地球的森林生態與苔原生態交界的獨特地帶,這條環境繞著北極區的森林線,不僅是生態的邊界,更是氣候變遷的敏感指標。 這條線隨著全球暖化,每年以一百到一百五十公尺的速度往北移,極地的永凍土融化所釋放的碳,將會對全球暖化產生難以估算的影響。 這本厚達四百多頁的著作,有精彩的探險故事,也穿插了大量科學研究與歷史資料,更包括了原住民文化與人文關懷,更厲害的是作者以詩一般的筆調,來描述一般人難以拜訪的極地部落以及當地的自然環境,若跳過其間的科學資料與物種調查,這本書簡直可以當作自然文學來閱讀。 雖然知道忙碌的現代人,已習慣碎片化的訊息吸收,乍看這種大部頭純文字的書會很猶豫自己是不是還有能力去閱讀,但是我還是誠摯的推薦大家購買,至少先購買,擺在案頭或廁所,也許某個剎那隨手翻閱,就會被吸引進入書裡的世界,或許這是我們重尋專注閱讀樂趣的新起點。

雲端書庫「綠藝盎然療癒閱讀」推薦書

圖片
  ( 一 ) 我的山間初夏 ( 約翰謬爾 ) 保留一塊永遠不受人類干擾的自然野地,作為萬物生命與後代子孫共同享有的場域,這是國家公園的宗旨,而這個概念的發想以及推動使其在地球上實現的人,是有「國家公園之父」美譽的約翰謬爾。 而約翰謬爾之所以有這個想法,來自於年輕時的一次漫長的旅行,也就是以日記體呈現的這本書。這趟旅程不僅是地理上的探索,更是心靈上的覺醒,他不只用詩一般的筆觸紀錄了沿途的自然景物,更充滿了哲學上的思索,閱讀這本書,我們可以見證到當代的保育思潮是如何產生的,這一百多年來人類能夠用謙虛與尊重的態度看待自然環境與萬物生命,都是直接與間接來自於他的影響。 這本書的文字優美,兼具文學性與思想性,是自然文學代表作,更是生態保育運動的源頭,是經典中的經典,一定要閱讀,也值得購買典藏。   ( 二 ) 大藍海洋 ( 瑞秋卡森 ) 總覺得當代人都欠「大藍海洋」的作者瑞秋卡森一份人情,在六、七十年前,她以一個瘦弱的女子之力,對抗二戰後,生產農藥行銷全世界的化工廠,也促成全世界各國成立環境相關官署,從「寂靜的春天」這本人人都聽過的書可以追索出這般歷史。 但是「寂靜的春天」之所以能引起大眾的關注,是因為「大藍海洋」的暢銷,除了獲獎無數外,還拍了紀錄片,迪士尼公司還改編成動畫。 「大藍海洋」是瑞秋卡森海洋三部曲的第二部,這本書以優美動人的文筆,用詩歌一般的言語描繪海洋的誕生與生命的起源,從海底火山、潮汐、洋流、浮游生物到深海生物,帶領讀者穿越時間與空間,認識海洋對地球生命的影響。瑞秋卡森的文字,使複雜的海洋科學知識變得親近而富有人文情感。 這本書出版至今已超過七十年,但是至今讀來,毫無過時感,非常好看且引人深思,對於住在海島台灣的我們,是必讀的自然經典。   ( 三 ) 尋找台灣特有種 ( 邱一新 ) 在介紹台灣時,我們常侃侃而談列出許多數據,證明台灣是個生物多樣性非常高的寶島,但是我們自己在台灣旅行時,怎麼看似乎都是老掉牙的打卡景點,感受不到寶島的豐富。 邱一新這本書可以帶領我們看見絕大多數人未曾看見的台灣。這本書若以按圖索驥來說,可以說是一本旅遊書,但是作者卻能以博物學家的眼光,看見生態系統背後的環境變遷,同時也關注文化與歷史,是一本結合生態探索、人文回溯及自我省思的深度旅程。 這本書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