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的夏日舞曲:五股濕地的生態奇觀
近年來,台北的都市叢林中出現了黑冠麻鷺等大型鳥類的身影,這在過去頗為罕見。相較之下,童年記憶中吱吱喳喳的麻雀卻因都市化與棲地改變而減少,儘管部分地區因生態復育而略有回升。然而,與人類共存已久的家燕( Hirundo rustica ),數量始終穩定。它們不畏人群,常在熱鬧的市區騎樓或民宅屋簷下築巢。自古以來,燕子築巢被視為吉祥象徵,帶來好運與財富,因此人們不僅不會驅趕,還會在屋簷下安裝人工鳥巢,吸引燕子入住。燕子的天敵,如蛇或猛禽,因畏懼人類活動而較少靠近,與人類比鄰而居反而讓燕子更安全。 燕子的春來秋去 家燕是台灣常見的夏候鳥,每年 3 月中從東南亞的熱帶地區飛抵台灣, 4 月開始繁殖。春季,我們常見牠們在屋簷下忙碌築巢、產卵、孵育幼雛,夏末初秋則帶著新世代離開,飛回東南亞過冬。牠們次年春天總會準時返回原來的巢,這樣的週期令人聯想起朱自清的名句:「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千年來,燕子春去春來,陪伴人類,卻鮮有人知曉牠們如何帶著幼雛遠航,又如何成雙成對回到故巢。 五股濕地的燕子奇觀 每年 8 月中下旬的夏日黃昏,荒野保護協會的志工會帶領民眾前往新北市五股濕地,觀賞家燕的壯觀群飛。這片濕地蘆葦叢生,食物豐富,吸引數以萬計的家燕與其他燕類從都市各處匯聚而來,準備跨越太平洋返回東南亞過冬。黃昏時分,燕群如噴射機般在蘆葦上空盤旋,忽高忽低,迅捷無比,宛如千軍萬馬在天際起舞,場面令人歎為觀止。 置身五股濕地,遠方的都市天際線與天邊的晚霞交織,人工河道與濕地相映成趣。一隻、兩隻剪刀尾的燕子掠過眼前,尖銳的鳴叫聲中夾雜著「咻 ── 咻 ── 」的飛行聲響,頃刻間,數萬隻燕子在狹小的空域中穿梭盤旋,卻從未相撞。牠們的飛行技術高超,長而分叉的尾羽有如方向舵,助其在高速飛行中靈活轉向,這也是家燕得以捕捉空中昆蟲的關鍵。 燕子的生態與挑戰 與秋冬來台的候鳥不同,家燕以捕食飛行中的昆蟲為生。台灣夏季白天時間長,昆蟲豐富,牠們有充足的時間覓食,哺育幼雛。親鳥每天飛進飛出數百次,只為餵飽嗷嗷待哺的幼雛。然而,隨著冬季來臨,台灣氣溫下降,昆蟲數量銳減,家燕便啟程飛往溫暖的東南亞,避開食物短缺與寒冷。 五股濕地是家燕的重要中繼站。親鳥會帶著幼雛在此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