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5的文章

餓一下更健康長壽

圖片
    如果全面檢視現代人的健康,會發現問題其實出在太多,除了身體之外,包括精神與心靈的毛病,絕大多來自吃太多,坐得太久,工時太長,煩惱太多,壓力太大,情緒太複雜,不良生活習慣太多。     樣樣都少一點,生活也單純一點,對身心靈會有很大好處。     其中最簡單也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就是吃少一點,哦,精確一點來說,應該是偶爾讓自己餓一下,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間歇性斷食。     其實不要吃太飽,自古以來就是養生的秘訣。數十年來,眾多動物實驗中,唯一較確定可以延長壽命的方法,就是減少熱量的攝取,意思是長期處在吃不飽的狀態下,會比正常進食的動物壽命增加許多。     2016 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日本的大隅良典教授提出的細胞自噬機制,他發現細胞能夠把老舊的細胞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然後利用這些分子建構出全新的細胞。     換句話說,有點像現在的資源回收循環再利用,更重要的是,這個機制不只是節省資源,它對於清理身體裡的汙染物,組織的再生與修復都扮演重要角色,而細胞自噬機制的啟動,主要在餓肚子的時候,也就是沒有東西吃,細胞欠缺平常代謝時,第一優先使用的葡萄糖及肝醣,必須動用到脂肪甚至蛋白質當作能量使用時,身體會產生大量的酮體,來啟動自噬機制。     最新的研究發現,細胞自噬作用會增加胰島素敏感度 ( 對糖尿病的改善有幫助 ) ,減重、降脂、降血壓、抑制發炎反應、增加抗壓能力 …… 等等。     餓一下,啟動自噬機制,可以激活人的新陳代謝與排毒淨化功能,其實這也是動物為了求生存透過長期演化所形成的自我保護機制,因為人類享有豐盛食物的歷史也不過數十年,在漫長數十萬年裡,通常都是有一餐、沒一餐,若幸運捕獵到動物或採集到食物就大吃一頓 ( 沒有冰箱可以儲存 ) ,然後也許又要餓上好一陣子才又能找到大餐可吃。      間歇性斷食 的意思,並不是指限制卡洛里的攝取,因為就算是東西吃得不多,但還是平均分配到一天的三餐或四餐來吃,雖可達到減重的效果但是無法有間歇性斷食的其他好處。  ...

心真與願廣-生日感言

圖片
  每年生日當天,如常,沒有安排特別的活動,上班看診,空檔看書,下班回家,早早睡覺。   我是不慶祝生日的,因為隨著時間過去,不用任何努力,年齡就會增加,有什麼好慶祝的呢?人生值得慶祝的應該是有所進步,有所成長的時刻,當然,這種時刻不見得會在生日那一天吧!生日真有什麼特別之處的話,是提醒我們日子過得很快,要把握時間,所以是一個內省與自勉的時刻吧!   不過,在 35 歲與 40 歲生日時,倒是有邀請眾多朋友們聚一聚,當時還是身處「組織人」,因此利用生日邀宴,也算是組織的某種非正式幹部聯誼活動,慰勞一起打拼付出的伙伴;如今是「自由人」了,當然可以自己安安靜靜過生日了!   倒是想到兩句古代格言:「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的確,凡是記憶深、收穫大的,毫無例外,都是當時自己的心相對比較真、願比較廣的情境。生命當中發生的事不管是大事、小事、好事、壞事,都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事發當時,自己的心真不真、願廣不廣。換句話說,凡是自己心不真、願不廣的人生時刻,基本上都算是錯過了人生,這些日子都白活了。   只有自己用過心,用過力的事情,才會留下記憶,也只有自己真心真意,甚至發下弘願的付出,那種生命力量的展現,不但是自己永遠忘懷的回憶,更會是生命意義之所在。   明年就可以領取敬老卡,希望在這不確定的時代中仍能像唐吉訶德一般,樂觀地許下或是荒唐,或是不切實際的心願,並且真誠且不計成敗地付出行動。   常說「一生玩不夠」是我的座右銘,的確,生命是一場認真的遊戲,值得我們珍惜與享用,是的,無論如何,都要玩耍到地老天荒。相信這也是周邊許多老朋友的心願吧!      一年復一年,人們消失的不是歲月,而是純真的浪漫。   是的,生日快樂,有生之日就是生日,所以「天天生日快樂」,就是我們每天活得興高采烈的理由。  

讓生活有光--創造屬於自己的儀式時刻

圖片
       從小參加童軍運動的我,深刻體會到儀典的意義。其實,即使不參與宗教祭典或社團儀式, 我們一生中仍充滿著各種形式的儀式 —— 從生日慶生、開學典禮、婚禮到喪禮,乃至於國慶閱兵或全台瘋迷的跨年倒數與元旦升旗典禮,都是人們為了賦予生活意義而設計的典範。     宗教儀式中最常見的是敬神與祭祖。當我們祭拜祖先時,不僅僅是懷念他們,更是在確認自己屬於一條綿延不絕的生命長河,從而在短暫的人生裡找到延續與歸屬,並賦予生命更深遠的意義。對渴求意義的人類而言,儀式,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儀式,對需求意義的人類而言,是重要的。     當儀式進行時,彷彿劃出一片不受干擾的時空,就像是日本動漫中的「結界」,也像是人類學研究發現原住民族裏的「神聖空間」,在這特定的時空之中,我們被迫停下腳步,仔細反省並且回憶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個特殊時刻,相遇的每個人、每件事以及每句話,然後我們會珍惜我們生命中所擁有的事物並且真心對待眼前的人。     人類學的調查研究發現,在生命階段的轉換上,儀式是很有用的辦法,人生中有許多「關口」必須跨越。因此在民族文化的演進中,就會設計出不同的儀式,幫忙度過這些關口,緩衝或轉變可能會有的心理困境。以積極一點的角度來說,透過儀式的要求,比如齋戒,比如承諾、比如冒險…讓新的階段與舊的階段之間有一個分界的區隔,讓自己確定,往後的日子的確是不同的。   這些儀典使個人或團體,把我們內在的感受與外在環境結合起來,並且重新看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人及環境的關係,藉此,我們重新發現生活的意義,也促使我們對生活產生主動而非被動的態度。   除了這些神聖與莊嚴的儀典,即便是社會習俗的節慶歡樂或個人家族的特殊紀念日,其實也不只是利用過往歷史事件來狂歡一番而已,也不只是再重塑過往經驗,我覺得慶典是將社會共同記憶或前輩的經驗帶到眼前,並不是想回到從前,而是為了照顧現在的人,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人。    而且像成年禮、婚禮或坐月子,這些儀式使人們得以更順利的從一個階段過渡到另一個階段,緩和我們的焦慮。在南美洲叢林裏有一個部落,當太太懷孕生產時,躺在床上坐月子的不是產後虛弱的太太,而是那位甫為人父的先生,或許男人必須經過「坐月子」這個儀式,才能真切體...

天堂的形狀

圖片
  1981 年法國總統密特朗頒獎給馬奎斯榮譽騎士勳章時說:「你屬於我所熱愛的那個世界。」密特朗特說的那個世界,大概是精神上的境界。   台灣有廣告界才子之稱的孫大偉曾經表示,他已經找到一處風景優美的地方可以當作埋骨之外,當平常工作壓力很大很疲累的時候,只要想到死後可以埋到那個地方,就又可以振奮起來。這個地方,大概算是實際的場域。   我想,不管是精神世界還是實體空間,兩者應該有互為表裏相互影響之處。對於我來說,我喜歡波赫士所說的:「想像天堂是圖書館的形狀。」不過,我更貪心一些,我的天堂是許多好朋友都住在附近,而且有迷人的自然景致,家裏就是圖書館,當然,還有音樂,同時距離戲院與劇場也不遠。   我現在的住家進門口玄關是一大幅圖片 ( 類似餐廳介紹今日特餐的燈箱 ) ,拍攝的是住家旁邊的山景與溪水,圖旁邊題著:「三更有夢書當枕,千里懷人月在峯」,這兩句話點出了「書、朋友、大自然」這三個元素,也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重心。開門迎佳客,出門遊山水,閉門讀好書,乃人生三大樂事,常常會滿溢幸福感:「好山水、好遊伴、好情懷,人生至此,夫復何求?」   經常會套用一句咖啡痴的名言來形容自己的行蹤:「我不是在家裏,就是在書店 ( 荒野 ) ,不然,就是在前往書店 ( 荒野 ) 的途中。」   住在都市的人實在很可憐,沒辦法感受到自然四季的變化,往往必須透過電視來告訴你:「大閘蟹的蟹黃大餐上桌了!」所以才知道秋天到了!或者靠百貨公司換季大拍賣或春裝上市的廣告來報訊,甚至對於很多朋友來說,也許從每天一早起床,到地下室開車,然後停車在辦公大樓的地下停車場,一天 24 小時幾乎都處在空調的人造環境裏,對溫度、氣候的變化幾乎無法感覺出來。   記得有一個現代「童話」:   曾在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的哲學家桑塔耶納,有一天上課時,見夕陽斜照入課堂內,突有所感,一手扔掉粉筆說:「我與陽光有約!」隨即步出教室,從此放棄人人稱羡的教職,悠遊於世。   可是,大部分的人,只能喟然歎道:「我與客戶有約!」然後就是守著小小的辦公室,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我們曾經擁有過的夢想,是否在現實中逐漸消逝?我們是否在忙碌的生活中,逐漸失去了對生命的感動?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們對每天的生活可能會輕忽掉,但是當我們驚覺到每天的生活累積起來,事實上就是我們的生命時,...

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電影

圖片
  如果有朋友要你推薦「人生必看的十部經典電影」,你會推薦哪些電影 ? 其實這是個錯誤的命題,因為對任何人來說,都沒有什麼非看不可的電影,電影就跟任何藝術或文學創作一樣,觀者的閱聽行為都是一種再創作,是否有收穫、能否帶來啟發,都是因人因時因地而異的。 不過,我曾就這個題目講過幾場大型的演講。 話說 2006 年下半年,有朋友承接了新北市文化局的計畫,為所屬各圖書館安排整年的演講。接到電話時我正在忙,無暇討論,就說 : 「時間要安排在年底 11 月 12 月,因為要等我明年暑假卸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後我才有空,至於講什麼題目,就麻煩你隨便幫我訂一個吧 ! 」 過了一段時間,大約是年底吧,朋友寄來一份計畫書,我沒打開那個附件檔,只是把它歸在代處理的資料夾,這也是我當年在忙碌下養成的習慣,只看最近一星期內的行程與邀約。 時光飛逝, 2007 八月底將荒野的會務大致交接完畢,總算從忙了十多年的緊湊生活中稍得以喘息,於是開始慢慢整理那個待處理的資料夾,打開那個新北市圖系列演講檔案,看到我的場次時,不禁倒吸一口氣 : 「哇 ! 這個題目該怎麼講啊 ! 」連忙找朋友詢問能不能改題目 ? 可是因為海報都印了,已在所有圖書館張貼一陣子了,當然是不可能改題目 ! 後來接著三個月,只要有空檔,都在查找各種影史上得過各大影展獎項的電影,核對我收集的 DVD 是否有這些影片,然後一部接著一部使用擺在桌上的三個小螢幕來篩選影片。 最後覺得在浩瀚的影片中,只能挑十部,實在是太少了,只好以十個類型的電影,每個類型以一部領銜,後面再偷渡三、五部同樣精彩的片子,總之,最後大約推薦了五十部我個人覺得蠻精彩的影片。 以這個令人有點尷尬的題目講了幾場之後,過了幾年,忽然想起曾經講過的這個題目,但是電腦裡卻找不到這個 PPT ,文字草稿也遍尋不著,我也不記得當時是推薦了哪些電影。 想不到前幾天,因為要準備四次共 12 個小時的電影讀書會的討論素材,廣泛地在我所有資料夾裡搜尋找我曾寫過有關電影的文章,結果居然被我找到失蹤十多年的文字稿。 ( 附在後面供大家參考 ) 。 其實若現在要重選一次,這個片單中有一大半會被換掉,畢竟這二十年來出現許多堪稱經典的電影,而且這些年串流平台興起,網路上可以看到許多當年我手邊沒有收集到的經典老電影。 若你只能保留十部電影在身邊,...

紅藜的蛻變--從部落傳統作物到超級食物的永續之路

圖片
  這幾年到台東演講,不管是政府機構邀請或是民間團體,不約而同都送一份包裝得很別緻高雅的伴手禮,紅藜,還附上如何烹調紅藜的食譜。     剛開始還搞不清楚紅藜是何方神聖,第二次再拿到時,就麻煩主辦單位在送我去搭飛機前,載我去看看這個近年當地在大推的在地特產的種植地與了解產製過程。     後來查資料才知道紅藜不只是台東專屬的新興當紅 「超級食物」,也是翻轉屏東原鄉部落的熱門產業。     紅藜在 2008 年底才正式命名為「台灣藜」,但它早就是台灣原住民部落的傳統食物,在排灣族是和小米混合食用,在布農族則是用來作為釀小米酒的發酵劑,紅藜長得高,結穗時又帶有小刺,以前原住民把小米和紅藜混著種,靠又高又刺的紅藜遮擋保護小米,以防被鳥吃掉,這是具有高度的生態智慧的作法。     被稱為超級食物是因為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它是含百分之五十的澱粉,百分之十四的優良蛋白質,以及百分之十七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是增加腸內益生菌的重要營養素,具有跟坊間高價的益菌素相同的功效,地瓜雖然是公認的健康食品,但地瓜的膳食纖維只有紅藜的七分之一,更特別的是,紅藜的鈣含量很高,是米的五十倍,燕麥的七倍。因此紅藜的吃法之一,就是把它拌入米飯裡一起食用。     2017 年 2 月,台北醫學大學公布一項研究,證實紅藜具有預防大腸癌前期病變的效果,更增添它的健康食品色彩。     因此這幾年很多食品打著紅藜為號召,包括義美的紅藜吐司、蘇打餅、小餐包,今年台灣啤酒公司也推出了紅藜精釀啤酒。也因為市場的強烈需求,台東、屏東,許多原住民部落已廢耕的農地,重新活絡起來,讓原鄉的老人家丟掉酒瓶下田耕種,豐收時節,家家戶戶都忙著曬紅藜,將紅藜種子脫粒、過篩,充滿了生命力。     除了實用之外,紅藜也非常美, 10 月播種, 11 月時紅藜的嫩葉就可以入菜,過完農曆年,紅藜陸續結穗,每年三月到四月底採收之前,紅藜田是非常漂亮的,台東縣政府就舉辦過「紅地毯印象之旅」攝影比賽,也有不少新人來此拍攝婚紗照,一般觀光客來此穿上排灣族傳統服飾,跟這有彩虹米的傳統作物合影留念,這是在...

鷹揚台灣--信守遷徙之約的國慶鳥

圖片
  每年雙十節前後,灰面鷲就會飛臨台灣,因為千百年來始終信守承諾,故又名國慶鳥。     其實每年秋風起,就會有一批批猛禽從北方飛來,過境台灣,再往南飛往渡冬的棲息地。     每年最早到台灣的是赤腹鷹, 9 月初就現踨影,社頂西邊的季風林是落腳處。隔天早上,起飛後,迎風滑到社頂公園東北方山谷,這個迎風山谷會匯流吹入山谷的強勁東北季風轉成上升氣流,這股上升氣流把盤旋的赤腹鷹送到高空,然後高空中另有一股向西南流動的氣流,會將牠們送往南方。鷹的起飛與降落,都必須逆風而行,跟飛機起降原理相同。因此抵恒春時必會飛至最南端龍抗,鵝鑾鼻,再來個大轉彎,逆風北飛,逐漸降低高度來到社頂公園。   這幾年墾丁國家公園也將原本 10 月 10 日雙十國慶前後三天集中式的大型活動,轉型為九月及十月為期二個月的季節性常態活動,活動不再只有下午在滿州觀賞過境猛禽夜棲,更融合墾管處的鳥類調查工作,在每天清晨,於社頂欣賞鷹群出海南遷。      鳥類的遷徒一直是自然界難解的謎,有人說,或許在冰河時期遍佈地球許多嚴寒的氣候影響,鳥類因為求生存而演化出的行為;也有人說也許南半球可能是現在居住在地球北部鳥類的家鄉,他們每年一次的遷徒只是回到祖先們的家鄉。   至於牠們如何辨識路程,那麼精確的飛行在天地之間?有人說以視覺,追尋河谷海岸線等地標,也有人說也許牠們藉助日月星辰,利用偏光、紫外線定位飛行,也有人說牠們體內可以感應地球磁場來定出飛行方位… . 總之,這些仍舊是未獲確定的理論。     有一部紀錄片「鵬程千萬里」,影片紀錄了百來種侯鳥遷徒的過程,從沙漠到冰川,飛越湖泊與懸崖,經過河流、平原到森林,跨越浩瀚大海然後到孤懸海中的小島嶼,甚至穿越城市裏的鐘樓與橋樑,攝影機一路隨著侯鳥非常近距離的跟拍,我們可以聽到鳥群們的嗚叫,聽到翅膀在空氣裏拍動的聲音,同時也跟著鳥群一起俯瞰這個世界,這簡直是不可能的攝影任務。   賈克貝洪導演拍過另一部紀錄片「小宇宙」,這部「鵬程千萬里」是他用五組工作人員以將近四年時間橫跨地球五大洲,完全沒有利用任何電腦動畫技術或特效,每一秒鐘的畫面都是實景所拍出來的,單單看在這份執著的精神,這部影片就值得我們一看再看,...

活著真好

圖片
  遇到許久不見的老朋友,他詢問 : 「近來在忙些什麼 ? 」 我回答 : 「開始整理藏書與資料,非常耗時與費工,恐怕必須花三年到五年吧 ! 」 或許他聽我說話的語氣似乎有點無奈,晚上就 Line 了他的心情給我,還有標題『活著真好』。 寫得真好,抄錄如下 : 「人生最大的逸趣,除了脫兔般地走遍千山萬水。再來就是處子似的,宅在家中整理各色資料庫 …… 無數的清單列表、待觀影的佳片、閱讀的書、品飲的酒、造訪的秘境,成為如同私釀的窖藏女兒紅般珍藏著。持續有可以追逐、朝聖的標的,遂成了個人持續前進探索的人生最大動力 …… 說穿了就是「癖」,生命旅次的「癮頭」活著真好。」 這位荒野老伙伴,真的是「動如脫兔、靜如處子」,他是個自然探險家,山難特搜志工,但更是一位嗜書兼具影癡的老文青,也因為興趣多且動靜皆宜,所以永遠有期待的美好事物可以追尋,隨時都有精神饗宴等著入席,人生永遠不無聊,難怪會讚嘆活著真好。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走不遍的台灣千山萬水,或是無數的清單列表、待觀影的佳片、待閱讀的書、想造訪的秘境 …… 這些都不必花上多少錢,是一般平凡人都得以擁有,卻是帝王也難以抵達的精神境界。 物慾名利的爭逐,奪取後只剩空虛,但是精神享受卻是綿長且滿溢心靈。 其實我並不討厭「宅在家中整理各色資料庫」,或許我有點焦慮或者無奈的語氣讓老伙伴誤解了 , 對我而言,整理過往資料,不管是照片、信件、文件檔案或者藏書,都能回憶起過往時光,以及與親朋好友的美好因緣,這個過程很開心,也是種享受,只是內心還是有點焦急,內在還是有點牽掛部下的社會責任,總覺得人生有限的時間還是應該為社會做點什麼事,而不是只停駐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 雖然早已慢下腳步,但是偶爾心情還是會擺盪在兩極之間 。 二十多年前,擔任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前後約有十多年間,真的是非常忙碌,當時曾寫了一篇「在生活情趣與生命天職之間擺盪」,剛剛從書櫃找出來看,現在忽然發現其實這種心情或許不只我有,而是周遭許多認真生活的朋友們共有的感懷吧。 摘錄寫於二十多年前的這篇老文章的部分段落,分享給永遠在擺盪的朋友們 : 「 常常覺得自己相當矛盾。別的先不說,單以這十多年來,投入最多心力的荒野志工生涯而論,一方面總是擔心荒野發展不起來,但是同時又害怕荒野發展得太好了,把自己搞得太累。 從小就沒有什麼「...

荒野守護的千手千眼在無盡困境中發願

圖片
  古今中外的人物典範中,假如連宗教或神話傳說也包括進去的話,地藏王菩薩與觀世音菩薩最令我動容。   傳說,觀世音在某次因緣裏聽到釋迦牟尼佛說法,深受感動,於是發了一個宏願:「願意竭盡所能拯救世間的苦難,假如還有任何一個人未能得救,我就喪失這個決心時,便甘願粉身碎骨。」   可是,人世間的災難與痛苦畢竟太過鉅大,而且也似乎無窮無盡,當觀世音菩薩因為心力交瘁而決定放棄當初的誓言,他的肉身果然應驗,依誓言將化身為千千萬萬的碎片時,釋迦牟尼佛出現了,並且以大法力加持,將碎裂中的觀世音變成千手千眼,使得他得以擁有更大的能力去完成拯救世人的心願。   據說,這就是千手千眼觀世音的由來。      每當我無力沮喪時,就會想起觀世音的宏願。   每當我心力交瘁時,就會想起千手千眼觀音。   早些年,荒野保護協會在初成立時,我們曾很樂觀的想著,當台灣的荒野都能受到很好的保護時,就是荒野保護協會解散之時。可是,隨著我們的實踐過程,我們逐漸發現,台灣環境承受的壓力不只是與時俱增,而且還似乎無窮無盡。   小至民眾個人有意無意間的破壞,以及資本主義消費時代的生活習慣造成對自然資源的過度耗損,大到企業或政府以大規模的開發或措施造成環境的傷害。  在資本主義思潮下以合法方式進行的不永續發展,總覺得我們像是手無寸鐵的原始人面對希臘神話裡的九頭妖龍一般,砍掉一個頭,它又長出兩個頭來,我們該怎麼辦? 環境運動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基本上已經是一種普世價值,也就是人人知道,人人同意的價值觀。但是,這也是環境運動現在面對最大的挑戰與瓶頸:「你如何去不斷告訴別人一個他早已同意的觀念呢?」 環境問題已不在於民眾知不知道,同不同意,而是民眾願不願意改變生活,願意付出代價?我們知道,改變是痛苦的!要讓民眾願意犠牲現在的舒適與便利,去顧慮不特定對象且不可預知的未來世代的利益,絕對不是訴諸道德或上媒體爭取大家注意的議題操弄可以達得到的。 因此總覺得生態保育是條漫漫長路,荒野守護的工作也是時刻不得鬆懈,環境教育的紮根工作更是必須一代又一代永不止息,我常會想,荒野保護協會若像是發下宏願的觀世音,每個會員,每個志工,就都是那千手千眼。我們的心願很大,但是分散各處的千手手眼會從最細微的地方做起。 多一分行動的力量,台灣就多一分希望!   飛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