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自然荒野與物質文明的隨想
隨著人類追求更舒適更便利的文明生活,在科技的幫助之下,人類所到之處,自然荒野就遭到破壞甚至滅絕,這兩者似乎是相對立的價值選擇。 不過在人漫長的演化過程中,從狩獵時代與野獸博鬥掙扎著活下來,一直發展到今日高度複雜的文明,哲學家懷海德曾經這麼形容:「自有人類以來,不知道經歷多少落日時光,忽然有一天,看著西方的落霞,而『呀』了一聲,人類的文明自此開始。」 我非常喜歡這段描述,的確,野蠻與文明的分野,來自於對自然美好的感受與讚嘆,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不必整天為了活下來而耗盡心神,開始有餘裕欣賞周遭的世界時,文明才得以發展。 這種對美好的感受與生存的實用價值是不同的,因此,哲學家康德這麼定義:「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提醒我們,若是所做所為都考量到「實用目的」的時候,就喪失了美的可能性。 不過在這個變化迅速焦慮憂鬱的時代裏,自然荒野有更不可或缺的價值,因為可以接觸到比我們這個短暫人生,以及周邊瞬息被取代的物質器物,更為長久的事物,因此可以安定我們浮躁的心情。 而且,隨著人類文明演進,人類習慣於以主宰者的勢態操控這個世界,逐漸忘掉了眾生平等,生命循環生生不息的道理,一旦發現即便科技再進步,我們的肉體還是會變老、衰敗,因此就產生了惶惑不安的情緒。 這是人類與自然生命疏離才會有的恐懼,從古至今,與荒野大地始終保持接觸的原住民部落,與自然共處中會發現,個別的生命雖然有生、有老、有病、有死,但生命永遠不會消失,大自然除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之外,還有一種韻律,那就是春夏秋冬、月圓月缺、花開花落的循環,這種體會可以使我們安心的面對死亡。 現代人因為工作與生活便利性的關係,逐漸集中到城市裏來,地球上所有城市的面積加起來,佔不到百分之三,但卻聚集了過半數以上的人口,當房子愈蓋愈高之下,人們離土地與自然也就愈來愈遙遠了。而且因為空間規劃失當,我們無法悠閒地停留,於是整天在街道上來來回回地奔走。同時為了鼓勵消費,不斷地蓋大賣場、百貨公司,一棟棟建築物將自然生命趕出了我們的視野。心靈一旦被慾望塞滿,也就失去了柔軟的情感。 從生態經濟學的分析可以得知,一塊原始的大自然,對人類、對萬物長遠上的價值是最高的,可是一旦經過人為開發,即使短期內可以獲得經濟或物質上的利益,但一年一年過去,它的價值就會遞減,終究比不上保留完整的自然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