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的「應該」都是我們對別人沒有說出口的期待

前一陣子與 AB 寶閒聊時,她們提到有認識的學長姐曾報名 keep walking 夢想實現計畫的徵選,其實我還跟這個獎項有點淵源呢 ! 十多年前有個國際企業想到台灣做這個公益計畫時,要拍公益廣告來宣傳,他們找上了我來代言。 記得他們委託的廣告公司要寫文案、設計畫面前先訪問我,他們一直追問 : 「你有什麼挫折 ? 」原來他們的發想是既然要鼓勵年輕人追夢,就要有位一再受挫折卻不氣餒,最終實現夢想的典範。 結果我在十來位廣告公司創意人圍剿下,還是不鬆口 : 「我認為我在推動環境運動過程中沒有挫折。」他們不相信,但是我仍堅持是即便努力再努力都沒成功,我也不會把它視為挫折,因為挫折是期待與現實之間的落差,當我降低期待,只做自己該做的事,心境上就不會覺得有挫折了。 最近剛好連續三天接受三個不同媒體的採訪,一個是慈濟大愛電視台的人物誌專訪,一個教育廣播電台的節目,另一個是文化大學實習廣播電台的訪問,三個的方向與主題不同,但是卻不約而同的都問了一樣的問題:「你有沒有碰到挫折?你怎麼處理你的挫折?」 奇怪?是不是現代人真的充滿了挫折啊? 或許從一些統計數字可以看出,台灣的小學生很大百分比覺得不快樂,甚至百分之二十幾曾經想要過自殺,到了中學那就更多了,甚至有百分之 12 曾經某個階段被診斷為罹患了中到重程度的憂鬱症。 如果連原本應該「無憂無慮」的孩子都是如此,那麼長大之後,煩惱多、壓力大,面對社會愈來愈沉重的競爭,恐怕挫折是有增無減了! 不過,我覺得遇到不順利的處境或是別人惡意對待時,當然,更多的時候我們覺得遭受不公平對待,這些遭遇是不是挫折,其實還是要看我們的態度。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體會,這種態度似乎讓別人覺得很奇怪,故事要回溯至四十多年前。 記得高中時英文老師曾發下好幾張英語名言佳句要我們背誦,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句西方著名的祈禱詞:「請賜給我平靜,能接納我無法改變的事;請賜給我勇氣,能改變我可以改變的事;請賜給我智慧,讓我分辨這兩者的不同。」 當時我正為這句漂亮的佳句而讚歎時,坐在我隔壁的同學卻冷冷地說:「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