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化性膝關節新觀點
人類在數百萬年前由樹上移到地面,選擇不同的活方式,為了覓食與禦敵求生存,開始了直立行走,空出前肢變成萬能的雙手,雖然是文明進展的關鍵,但是直立之後,腳的膝關節必須承受全身重量,而且兼負轉動、跳躍、跑步及各種動作,受傷的風險比任何關節都大,而且受傷後影響行動的能力,很快會加速身體的衰老及各種器官退化與疾病的產生。 因此善加保養膝關節是健康老化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居然有超過百分之五十的人有膝痛的困擾,而 「退化性關節炎」被認為是最常見的原因。 所謂「退化性」,顧名思義,好像是因為年紀大了的自然現象,是老化所致,所以會認為,這種自然退化的膝蓋軟骨,一旦破壞就沒辦法再生,因此嚴重一點的話就換上人工關節,沒那麼嚴重的就服用消炎止痛藥,或吃如葡萄糖胺之類含有軟骨成分的營養補充劑,或進行血小板濃縮製劑的注射。 但是不管是吃的打針的,效果都很有限,往往只是暫時緩解,甚至有的研究認為恐怕只是安慰劑效應,而置換上人工關節的患者,也有相當比率無法恢復原先的功能,還是會痛,或者行走還是有困難,所以當膝關節痛到干擾生活時,要不要開刀是令人相當困擾而不知該如何抉擇的事。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膝關節健康中心主任呂紹睿醫師在長期研究後,有不同的見解,認為膝蓋軟骨一直在新陳代謝,正常使用的磨耗是會再生的,只要去掉不當破壞的力量,即便軟骨已經有相當損傷,還是有機會慢慢長回來的。 那麼破壞的來源是什麼 ? 他認為膝蓋內普遍存在的內側皺襞,與關節軟骨互相摩擦是造成退化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所謂「內側皺襞」是膝關節滑膜囊在發育過程中,沒有完全退開所形成,外型像是衣服的皺摺,年輕時透明柔軟有彈性,但隨著年紀增加,每年膝蓋好幾百萬次的彎取與伸直,這個原本柔軟的內側皺襞會不斷受到軟骨摩擦或夾擊,開始纖維化,慢慢失去彈性而變硬,反過來對軟骨組織造成摩擦傷害,同時發炎的內側皺襞也會釋放出有害的化學物質,腐蝕軟骨。 當磨損加上腐蝕的力量,軟骨破壞後會碎裂出小碎片,這些碎片像細碎小石粒摻雜在...